专访中国船舶集团中船发动机党委书记、董事长付向昭

企业   2024-08-30 14:17   北京  

今年上半年,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船发动机有限公司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全面贯彻“三赢”理念,不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提前16天实现“双过半”,顺利交付国内首台甲醇双燃料低速发动机全员劳动生产率达45万元/人,较2021年翻了一番,提前一年多实现“十四五”规划经济指标和相关任务。


资料图/来源:中船发动机官方微信


中船发动机党委书记、董事长付向昭在接受《船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船发动机将继续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与精益管理“1+1+N”工程,立足“精益制造和数字化转型与质量服务品牌建设”,不断增强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船舶动力企业。


强化顶层设计 全面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当前,我国船舶工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式。那新质生产力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生产力呢?


付向昭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适应市场新需求,进而占领市场先机,形成新兴产业的一种生产力。对中船发动机来说,新质生产力主要体现在产品绿色化、制造数字化方面。近两年来,中船发动机十分重视培育新质生产力,尤其是抓住新一轮船舶行业快速发展的难得机遇,强化顶层设计,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构建了技术创新体系,对技术创新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重新定义,不断增强技术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和保障作用,以及对精益质量和价值创造的支撑作用。同时,中船发动机坚持“聚焦主业、相关多元、增值增效”原则,深入贯彻“三赢”理念,制定四大产业营销策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巩固拓展优质市场与战略客户,持续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


面对市场对低碳零碳燃料日益增长的需求,中船发动机紧盯国际船舶市场“风向标”和以双燃料动力为主的绿色动力船舶,抓住绿色低碳、节能减排要求带来的发展新机,加快低碳零碳燃料主机产业发展布局,紧跟国际前沿技术,引领发动机低碳零碳技术转型与应用,甲醇、氨等低碳零碳燃料发动机技术应用和制造能力位居世界前列。目前,中船发动机手持的甲醇、液化天然气(LNG)双燃料主机订单饱满,同时积极承接中长期订单,为“十五五”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在船用低速发动机环保装备研制应用方面,中船发动机紧盯发动机低碳零碳燃料技术转型与应用的市场需求,加快船用低速发动机环保装备的技术研发,每年有多型应用高压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技术、废气再循环技术(EGR)、智能控制低压废气再循环技术(iCER)的环保装备随主机交付市场。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累计交付300余套SCR系统,进一步改善船用低速发动机的排放性能,大幅降低氮氧化物排放,减少环境污染,为全球船舶市场带来了更多选择。


加强精益管理 持续推进绿色精益制造


在不断增强技术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引领的同时,中船发动机坚持以技术创新驱动管理创新,始终秉承精益管理理念,以精益生产为核心,持续优化设计开发与生产制造工艺流程。


付向昭介绍,中船发动机坚持“精益工法、准时生产、协同集约、高效运营”的精益制造理念,增强生产系统事前策划和成本价值意识,追求工艺先进、价值最优,计划科学、节点可控,通过通力协作、资源集约,最终建立“全员经营、价值创造”的精益管理运行机制。通过深入推进精益制造与数字化转型工程,不断增强市场、设计、制造、服务全过程价值流分析,优化全过程全流程设计,以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实现组织在线、业务在线、服务在线,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自动化匹配,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互联互通,为新一轮发展赋能。


中船发动机坚持系统布局、节约优先、创新驱动、协调发展,推进“绿色制造”和“绿色产品”两大体系同步建设,围绕“绿色制造”,以能源结构优化、生产节能减排管控、节能减排新技术应用为主要抓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目前,中船发动机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8.44%,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27.43%


在科技创新、精益管理、数字化转型等多个领域持续发力,为中船发动机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近3年来,中船发动机各项生产经营指标连续创造新的历史纪录,在人员总量逐年下降的情况下,2023年按期完工188台主机,总功率达到430万马力,较2021年增长247%,创该公司组建以来和三地历史合并最好成绩。今年上半年,中船发动机提前16天全面实现任务目标“双过半”,顺利交付120台/226万马力发动机,并在5月18日成功交付国内首台甲醇双燃料低速发动机,成为国内最早具备甲醇双燃料低速机持续交付能力的制造企业。目前,中船发动机正在加快布局建设氨燃料主机试验设施,预计2025年年中形成氨燃料主机试验能力,成为零碳燃料主机研制的引领者。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不断助力高质量发展


当前,绿色船舶、高技术船舶等新型船舶的需求日益旺盛,为船舶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不过,付向昭也指出,尽管我国船舶工业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但制约发展的“瓶颈”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大缸径多燃料船用低速发动机制造、关键零部件研制等领域,仍有关键技术亟待突破,造机效率等方面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


面对这些挑战,付向昭表示,中船发动机将持续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加速布局大缸径LNG、甲醇、氨燃料供给系统建设,预计到今年年底建成8个大缸径甲醇双燃料主机试验台位,2025年在青岛建成4个大缸径氨燃料和LNG双燃料主机试验台位。同时,也在加快推进国内先进的绿色智能数字化铸造中心建设,继续巩固国内低速发动机关重件配套“种类最齐全、规模最大、制造能力最强”配套基地的行业地位,并发挥好船用低速发动机“链长”作用,加快关键核心部件国产化布局,为支撑产业安全发展做好相应工作。


中国船舶集团2024年上半年党组扩大会议通报了成员单位2023年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中船发动机获评“双A级”单位。付向昭表示,对中船发动机来说,这是一项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一种激励。今后,中船发动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中国船舶集团对中船发动机提出的工作要求,深化“本部+基地”管控模式,持续提升管理效能,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深入推进精益管理,优化生产工艺,不断培育新质生产力,并使其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为我国船舶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构筑新竞争优势。



《中国船舶报》官方微信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中国船舶报》官方微信原创内容,未经本报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对文章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修改、使用、转载、发表。已经本报授权使用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如有,不得违反该作品限制声明,且需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注明“来源:《中国船舶报》或《中国船舶报》官方微信,以及作者名称”。如违反上述声明,本报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微信号发布注明来源的转载稿件或翻译稿件,转载或翻译目的在于传递及交流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报赞同文章观点,亦不对文章真实性、数据科学性等负责。如有单位或个人对本报转载或翻译稿件的上述内容存在质疑,请直接联系原著作权机构或个人。


3. 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微信号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中国船舶报
《中国船舶报》官方订阅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