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宽16.7cm 高22.8cm
此壶造型别致,工致殊常,其釉极莹润,其色极妍丽,完美地将藏族传统器物造型与宫廷御瓷相结合,无论是色彩比例,亦或细节描绘,无不体现出宫廷御瓷的华丽雍容之气息。器顶形如平台伞盖状,洗口,三阶台式颈,丰肩,球形腹,高圈足外撇,腹部龙首吞噬状流弯曲向上,造型端庄雅致,庙堂仪式感强烈。通体绿釉做地,以胭脂彩绘饰图案,口部、颈部、足部均绘蝙蝠祥云纹,腹部主题绘云龙纹,间以洪福飞翔,巨龙神色威严,跃然而起,栩栩如生。腹部上缘绘如意云头纹一周,下缘绘莲瓣纹一周与之呼应,足墙绘仰莲纹一周。足内施白釉,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款式工整有序。此器无论是色彩的比例,亦或细节的绘画,无一不体现了宫廷御瓷的一丝不苟,特别是在洗口的上下边沿,胫部及足部边缘都采用了描金连珠纹装饰,更增添了皇家富丽堂皇之感。
这件瓷质贲巴壶造型源自藏族地区寺院内祭祀用品的金属材质的贲巴壶,其秀美的造型、精细的绘工、协调的色彩与精美的纹饰浑然一体,将藏区传统造型与内地制瓷工艺完美的结合,堪为乾隆朝御窑厂烧制之精品,此器不止于珍而美,更是汉藏文化完美融合的历史见证,其所包涵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才是它的真正魅力之所在。同时期以宗教为题材烧造的清代御窑瓷器作品,除此类贲巴壶以外,还有藏草瓶、多穆壶、贲巴瓶、金釉法轮、金釉无量寿佛、七珍、八宝等瓷器,它们不仅使藏文化得以在清代宫廷传播,更促进了汉、藏、满、蒙族上层文化的交流。
瓷质贲巴壶最早是从清代康熙时期开始制作。清代皇家信仰佛教,景德镇的御窑厂大量生产了各种瓷质的佛教用具,除了作为宫中佛堂的法器外,也用来供朝廷赐给西藏地区的佛教寺院。乾隆、嘉庆时期,贲巴壶也是皇帝向内地寺庙的进献之物。文献曾记载,乾隆皇帝祭祀泰山岱庙时,就曾进献过贲巴壶。清政府也曾将贲巴壶赠予曲阜的孔庙,以示尊敬。
贲巴壶的烧造工艺,在乾隆时期达到顶峰,嘉庆以后,贲巴壶的烧造基本就停止了。由于乾隆皇帝笃信藏传佛教,不惜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命景德镇御窑厂、宫廷造办处制造各种佛教用品,更是亲自对其用途、造型、纹饰给予具体指导,制成后颁赐给寺院。此件贲巴壶即为一件具有浓郁藏式风格的瓷质佛教用器,为皇帝自身修持佛法和赏赐西藏、青海等地宗教领袖之用。
胭脂彩是从西洋传入我国的一种低温彩釉,亦称“蔷薇红”、“洋金红”、“玫瑰红”。其色粉红如桃,很像古代美人涂抹于腮的胭脂,因此得名。胭脂彩的工艺为首先在烧好的素瓷上采用喷釉的方法将釉料薄施于其上,入窑经800°C低温再次烧制而成。胭脂彩以金为着色剂,但与金的颜色截然不同,在铅硼熔剂中加入万分之一左右的金,就会出现浅粉或红紫系统的颜色,浅淡者为“胭脂水”,浓重者又称“胭脂紫”,雍正、乾隆两朝颇为盛行。
微博、抖音同号:搜索“青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