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9cm 长9.5cm
盖盒仿爆竹造型,形象生动逼真,处处散发着喜庆吉祥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盖盒子母口扣合,合若符契,结合处红釉凸饰包袱结,描金点缀团花纹样,设色明妍富丽,线条流畅自然,惟妙惟肖。此等构思当与清代宫廷中用包袱巾包扎名贵物品以作呈献之用的习尚有着密切关系。又因“包袱”与“包福”“百福”谐音,寓意吉祥,故多喜用之。盒身设计非常巧妙,十只形态各异的爆竹围做一捆,上绘卷草花卉等各色纹饰,画工精湛细致,布局疏密有致。爆竹分施红黄蓝绿黑等各色彩釉,配置丰富和谐,繁缚绮丽,互为映衬。盒内及器底施松石绿釉,底部中央矾红彩书“乾隆年制”篆书四字款。整器造型及釉色均刻意摹仿人们日常所见爆竹实物,妙趣天成,寓意喜庆吉祥,实在是不得不赞叹工匠的巧夺天工,也充分体现出当时瓷器成型及烧制工艺的高超水平。
像生瓷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一朵炫丽奇葩,无论是在工艺技巧上,还是装饰艺术上,都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像生瓷也叫仿生瓷,它是以不同方式模仿自然万物的瓷器,通过各种高温、低温釉和彩绘工艺,将自然器物或人工制品作为纯粹的仿制对象,其装饰制作理念是不管在形制上,还是色泽纹理上,通过色釉、彩绘等色彩的表现形式,都力求将器物仿制得惟妙惟肖,达到可以乱真程度,被称为“最不像瓷器的瓷器”。清代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中论及仿生瓷曾感叹“精巧之至,及于鬼斧神工”;“骤视绝不类瓷,细辨始知皆釉汁变化神奇之至也”。
唐代开始有了“像生瓷”一说,南宋吴自牧所著《梦梁录·四司六局筵会假赁》中写道:“果子局,掌装簇钉盘看果、 时新水果……像生花果。”陶瓷发展到清代,不仅红、黄、蓝、绿等单色釉发展成熟,而且五彩、珐琅彩、粉彩等彩装饰也日渐丰富,釉色的丰富和彩绘技法的创新,在此背景下,像生瓷在乾隆时期发展到顶峰。清代朱琰著、刊刻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的《陶说》中记载:乾隆朝“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钿、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
乾隆一朝六十年(1736—1795年),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的繁荣。《古铜器考》一书称赞当时的制瓷业是“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装饰工艺的发展使得仿生瓷器的成功烧制成为可能,范围也更加广泛,匠工利用粉彩粉润柔和的质感,层次分明的色泽,石,木及各种动植物的色调和质感都能够准确细致的加以表现。邵蛰民在《增补古今源流考》记有“清瓷彩色至乾隆而极,其彩釉之仿他物者亦以乾隆为最多最精……清代乾隆时期仿生陶瓷器的模仿对象很多,包括人物、植物、果品、动物、仿其他质地的如青铜器、漆器、竹木器、金器、石器、玉器等,种类繁多。
微博、抖音同号:搜索“青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