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4.3cm 长9.1cm
此洗以翡翠雕琢而成,珍材绝工,气韵浑厚。其玉质温润细腻,晶莹清透,飘黄绿彩色,色彩明妍绚丽,意韵清雅灵动,于雅致脱俗之中又添几许贵气。洗呈椭圆鼓腹形,线条婉转流畅,内壁掏膛匀净,抛光极为细腻。器身表面俏色运用精妙,在保留玉质本色的同时,又颇显人工之巧思,以高浮雕及透雕工艺作螭龙、蝙蝠和灵芝等吉祥纹饰,纹饰设计繁复,可见两只蝙蝠翩然停落灵芝之上对应相望,而两只螭龙则蜿蜒攀附于洗身外侧,似欲窥视洗内,动静结合,内涵丰富,观之意趣无穷,可谓巧夺天工。此品寓意福寿如意,造型鲜活生动,构思巧妙独特,雕琢工艺娴熟精湛,处处彰显出浓郁的的皇家气息,堪称乾隆时期文房玉雕之精品。影沁繁华,水洗瑞气,置于文房几案,清雅韵悠,可谓美不胜收。
从远古的礼器到“比德于玉”的玉文化,再到宋元明清之际逐渐写实的玉雕风格,中国几千年的玉文化从未间断。无论是端庄大气的案头陈设,亦或掌心摩挲、伺以体温的精致之物,典雅精美的玉器于文人书斋文房中扮演着“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形象。
清代皇室贵族非常重视文房用具与陈设,玉质文房用具的出现与他们对玉之华美的崇尚和追求息息相关。“玉,石之美者,有五德”出自东汉许慎的《说文》,是古人对玉精神内涵的认识和表达。作为文案小品,笔洗除了实用功能之外,其价值更体现在它的观赏性上,它必须符合主人的情趣,方可入选,包括其材质、工艺、造型、纹饰、画意等,否则难以侧身其列。文房诸具,文人多以玉质者为尚。玉石之首,当为翡翠。千种翡翠万种色,深浅浓淡,灵动摇曳,尽散华美雅致,顾盼生姿,生悦容心乐然。自然造化与人文精华相合,更能体现皇家的尊荣华贵,故一直深受清代皇室所宠爱。
在古代,翡翠是一种生活在南方的鸟,毛色十分美丽,通常有蓝、绿、红、棕等颜色。一般这种鸟雄性的为红色,谓之“翡”,雌性的为绿色,谓之“翠”。因翡翠石色泽与翠绿羽色相近,故得名。清代雍正时期,既已贡御宫中。如《清档》记载,翡翠石于雍正七年已被作为原料收贮:“七月二十一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月十六日太监张玉柱、王常贵交来:翡翠石大小八块、红白荆州玛瑙大小四块,传旨着交造办处收贮,有用处用,钦此。”;至乾隆一朝,翡翠已由“云产石”抬升为“玉”,因其莹润质地与纯美色泽,逐渐与玉平分秋色。成书于乾隆晚年《阅微草堂笔记》曾记述乾隆至嘉庆时期,京城翡翠价格飙升一事:“盖物之轻重,各以其时之时尚无定滩也,记余幼时,人参、珊瑚、青金石,价皆不贵,今则日昂……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干黄,强名以玉耳。今则以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盖相距五六十年,物价不同已如此,况隔越数百年乎。”
清代玉雕用玉广泛、作工精巧、题材造形高雅简朴,加上清宫造办处里玉作所挑选的工匠全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琢玉高手,使宫廷玉器的发展进入了鼎盛辉煌时期,玉器品种也因而激增,凡举器皿、摆件、文房等,宫廷所制玉器无一不精,而乾隆皇帝对玉器的热爱与痴迷更促进了这一空前绝后的盛况。
乾隆元年,宫中建如意馆,它是以制作玉器为主的宫廷各行手工业作坊,由乾隆皇帝亲自监制。乾隆对于宫廷玉器制造给予极大的关注,亲自过问造办处玉作的人员构成、工匠的选派及其技术情况。重要的器物,他还对画稿、制木型、蜡样以及最后的装饰、摆设等一一审查,亲自指示。把当时江南制玉好手调往宫中如意馆,并要求宫廷画家绘制图样,日夜赶制。而大件和部分小件由于需要大量人工会将玉料送到苏州、扬州、南京、杭州等地加工。这些玉器无论是从选料还是到最后的做工,包括它的设计,水准都是非常高的,这也代表了一种皇家气派。
微博、抖音同号:搜索“青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