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径6.6cm 高9.8cm
笔筒为整块玉料掏膛而成,玉质致密细腻,莹润凝脂,色泽素雅古朴,包浆醇和。笔筒呈圆筒形,内壁掏膛规整,厚壁均匀,打磨光洁,筒底嵌碧玉承三足,等距。外壁以六边形锦地装饰,一童子倚坐于蕉叶之上,身侧置石榴与佛手,童子一手撑地,一手上扬捉住一只蝙蝠,造型生动有趣,表现出婴童天真可爱的形象。不远处洞石旁芭蕉傲立挺拔,雕刻细致流畅,布局讲究分明。整器造型端庄规矩,纹饰雍雅不失灵秀,寓意吉祥美好,符合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求全美满”的思想,充分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陈置书斋案头,书卷其旁,观之赏心娱性,得之自然之妙,平添书斋野逸之趣。
纵观中国装饰的发展,不同时代的审美要求,使工艺美术装饰精细,形式丰富,形成不同的风格。特别在明清时期,富有民族特色的吉祥图案极为盛行,寓意丰富,构思巧妙,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如同这件玉笔筒所雕饰的图案纹饰,“蝠”与“福”同音,童子手拿蝙蝠,寓意纳福迎祥,石榴多子,佛手谐音“福”,又蕴含多子长寿之意。
笔筒作为文房用具之一,是文人书案上的常设之物。明清时期,人们重视文房用具的陈设,笔筒可以用来置笔,也是重要的文房陈设品。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一语道出了笔筒的精神内涵。“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笔筒以玉为材,既可观赏,又可使用,更为案头增添了一份温润儒雅。
微博、抖音同号:搜索“青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