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约而至|清•玉雕锦地纳福迎祥笔筒

文化   2025-01-22 07:00   山东  

口径6.6cm 高9.8cm





“文房自古多藏玉”,中国的文人雅士注重生活细节与品位,精雅绝伦的文房玉器正是文房中不可或缺的雅物。自宋之后,文房用玉日益扩展,到了清代逐渐形成了一套有序而完整的系列。主要有笔筒、笔洗、砚滴、笔架、水盂、墨床、镇纸、笔舔等。清代玉器是中国玉器制作的鼎盛时期,它继承发扬了数千年来传统的琢玉技术和风尚,集历代之大成,创造了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作为当时文人雅士追求悠闲雅趣生活的一种象征,雕工精湛的文房玉器最具代表性,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笔筒为整块玉料掏膛而成,玉质致密细腻,莹润凝脂,色泽素雅古朴,包浆醇和。笔筒呈圆筒形,内壁掏膛规整,厚壁均匀,打磨光洁,筒底嵌碧玉承三足,等距。外壁以六边形锦地装饰,一童子倚坐于蕉叶之上,身侧置石榴与佛手,童子一手撑地,一手上扬捉住一只蝙蝠,造型生动有趣,表现出婴童天真可爱的形象。不远处洞石旁芭蕉傲立挺拔,雕刻细致流畅,布局讲究分明。整器造型端庄规矩,纹饰雍雅不失灵秀,寓意吉祥美好,符合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求全美满”的思想,充分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陈置书斋案头,书卷其旁,观之赏心娱性,得之自然之妙,平添书斋野逸之趣。









纵观中国装饰的发展,不同时代的审美要求,使工艺美术装饰精细,形式丰富,形成不同的风格。特别在明清时期,富有民族特色的吉祥图案极为盛行,寓意丰富,构思巧妙,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如同这件玉笔筒所雕饰的图案纹饰,“蝠”与“福”同音,童子手拿蝙蝠,寓意纳福迎祥,石榴多子,佛手谐音“福”,又蕴含多子长寿之意。









笔筒作为文房用具之一,是文人书案上的常设之物。明清时期,人们重视文房用具的陈设,笔筒可以用来置笔,也是重要的文房陈设品。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一语道出了笔筒的精神内涵。“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笔筒以玉为材,既可观赏,又可使用,更为案头增添了一份温润儒雅。














  传 承 文 化 • 创 意 未 来  




微博、抖音同号:搜索“青未文化”


往期推荐
第198期

青约而至|清乾隆•翡翠巧色镂雕福寿如意纹洗

第199期

青约而至|清•梅枝耳龙纹三足铜香炉

第200期

青约而至|宋•登封窑剔刻花执壶


好文!必须点赞

青未文化艺术
传承文化,创意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