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径19.7cm 底径8.5cm 高8.4cm
碗侈口,弧腹,腹部曲线饱满,下承圈足,圈足碹修圆润。碗内施白釉,光素无纹,外壁通施胭脂红釉,釉色柔美,色若绛霞,艳丽娇嫩非一般红釉可比。陈浏《陶雅》曾喻其“华贵中之佚丽者也……匀净明艳,殆亡伦比。紫晶逊其鲜妍,玫瑰无其娇丽”。碗底作白釉地,书青花“大清光绪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字迹工整。
胭脂红釉,为清代稀有的色釉品种之一。由于烧制不易,提纯困难,颇为名贵。胭脂红釉料以金为呈色剂,本为珐琅彩料之一,由欧洲传入中国,康熙末年始见单色釉器,以吹釉法施釉,低温烘烧而成。创烧之初,胭脂红釉料尚需进口,并以金为呈色剂,因此数量稀少,珍贵异常。此后在雍正皇帝的指示和怡亲王的主持下,各色西洋珐琅彩料相继国产化成功,胭脂红器物的烧造才渐渐增多,并一直延续至晚清。
胭脂红釉因颇如女子化妆的胭脂之色,故而得名,亦称“蔷薇红”“洋金红”“玫瑰红”,清宫档案内称其为“西洋红”,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所撰《陶成纪事碑记》中记载当时岁例贡御的五十七种釉、彩中即有“西洋红色器皿”。胭脂红釉制品多为小型碗、盘、杯、碟等制品,多数器物为内白釉,外胭脂红釉,极少内外施胭脂红釉。呈色由深及浅,浅者为“胭脂水”,浓者为“胭脂紫”,皆各具风姿。现藏北京故宫的《胤禛行乐图》之“围炉观书”一开,雍正帝身着汉族文人服饰,手捧书册,专心阅读,身旁茶桌上即置胭脂红茶团一对。
中国传统颜色釉种类尤为丰富,釉色多达几十种,呈色不同、格调互异,却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与艺术风格。清乾隆时期的《南窑笔记》关于制釉工艺记载:“夫釉水配法,非有书传,亦无定则,法多配试,自有独得之妙。五金八石,皆可配入。色之诡怪,奇异不一,而足千变万化,俱成文章,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古代陶工取天然原料,经火力炼造,使得釉色天然所成,无累赘修饰,以其本色之美,展现釉之天姿,表现出其“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精神内涵。单色釉瓷器以其质地迥异的胎体和美不胜收的釉色,曾经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微博、抖音同号:搜索“青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