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古小纪
▲秦始皇嬴政在公元前221年一统天下,但却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历史谜团,其中就有嬴政为什么不明确立皇后和太子。
先来说一下嬴政为什么不立皇后,这可能是跟他的生母赵姬以及亲政前后的遭遇有关系。嬴政出生于公元前259年 生父是嬴异人,嬴异人早年在赵国做质子,由于当时秦赵两国交战频繁,赵国对嬴异人也不太好,所以嬴异人的生活一度也曾过得十分拮据。如果不出意外,他的职业生涯基本上也就到头了。
后来商人吕不韦觉得嬴异人奇货可居,可以把他作为1个项目进行长期投资,于是嬴异人命运的车轮就这样转动起来了。吕不韦不仅给嬴异人大量金钱满足他的日常消费,还给他找了美女赵姬陪着他。后来吕不韦更是跑到秦国为嬴异人疏通关系,当时秦安国君虽然已经被立为太子,但正妻华阳夫人却没有生下嫡长子。于是吕不韦就找到华阳夫人对嬴异人一顿猛夸,最终说服了华阳夫人,华阳夫人决定认嬴异人为干儿子,并刻下玉符作为凭证。
得到华阳夫人认可之后,嬴异人的命运像是装上了电动小马达。公元前257年,嬴异人就在吕不韦的运作下成功逃回秦国并正式成为太子。因为华阳夫人是楚国人,为讨好华阳夫人,嬴异人还改名赢子楚。
嬴异人返回秦国时并没有带上嬴政和赵姬,后来随着秦国和赵国关系持续恶化,在赵姬及其家人保护下年幼的嬴政才得以存活,所以嬴政在童年时期跟赵姬的关系应该是非常好的,此后嬴政和赵姬也在吕不韦帮助下顺利返回秦国。
公元前250年,安国君正式继位3天便暴毙而亡,嬴异人成功上位。嬴异人在位3年也去世了,公元前247年,13岁的嬴政继位,由于嬴政年纪还小无法亲政,国事由吕不韦、华阳夫人等人把持。公元前238年,22岁的嬴政加冠佩剑(成人礼),按照秦国传统来讲,国君成年后下一步就是大婚生子了。
但不巧的是,这年发生了嫪毐叛乱和驱逐吕不韦的事件,曾经最亲近的人想要谋害自己,其中就包括吕不韦和赵姬,接连打击严重损害了嬴政的威信。作为秦国太后,赵姬本应辅佐君王治国理政,而她不仅与吕不韦私通,甚至跟嫪毐生了2个儿子,赵姬与嫪毐一度还想废掉嬴政另立秦王。虽然嬴政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平息了这场叛乱,还下令将赵姬与嫪毐生的2个儿子装进麻包摔死,但来自生母的背叛和抹黑让他从此很难再相信后宫。
▲嬴政亲政前后主要的内部威胁来自吕不韦和嫪毐,而这两个人都跟赵姬有关系,可以说赵姬的做法让嬴政感到十分无奈,最后不得已还曾将赵姬幽禁一段时间。
嬴政亲政前后的内部威胁主要来自于生母赵姬,可能就是从这时起,嬴政意识到了外戚势力过大的危害,从而使得其对立后之事非常慎重甚至是反感立后。
再者,战国时期秦国为拉拢友好国家,也会与其他国家进行和亲,是否立后跟政局也有很大联系。从秦孝文王到秦庄襄王再到嬴政亲政,秦国国内的外戚势力先后有以华阳夫人、昌平君为代表的楚国系外戚,以赵姬、吕不韦为代表的赵国系外戚和以夏姬、成嬌为代表的韩国系外戚登场,多方势力的角逐给秦国政局带来很多不确定性。一旦立后势必会对政局产生影响,为了更好地完成统一大业嬴政索性选择放弃立后也是可能的。统一六国后嬴政的功绩前所未有,更没有哪位妃子配做嬴政的皇后,这大概也是嬴政与很多后妃生有子女,但从未正式立后的理由吧。
不过也有这样一种说法,华阳太后曾扶持1名楚国女子做了嬴政王后并生下长子扶苏,但华阳太后在公元前230年薨逝,公元前225年昌平君反秦归楚,秦国楚系外戚大势已去,嬴政也借机废掉了之前立的楚系王后。不过正史上关于秦始皇的后妃记载几乎为零,这种说法只是一种猜测,仅供参考。
或许正是因为嬴政从小在华阳夫人、赵姬等外戚的干涉下一步一步成长起来,尤其是遇到了来自生母的背刺,给他造成的心理阴影过大,所以才不愿意立后。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嬴政忽视了皇后对于秦国的重要性,如果嬴政能够择贤立后,即便他本人驾崩了,皇后升为皇太后也是能够稳住朝堂,不至于让李斯和赵高矫诏篡位的阴谋得逞。有皇太后盯着,后继之君做事时也不会肆无忌惮加速秦朝的灭亡。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嬴政为什么不立太子。
嬴政到底有多少个儿子也是个历史之谜,而且他们绝大多数连名字都没留下。而嬴政迟迟不明确立储,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1个原因,秦始皇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年依旧在谋求长生不老,如果立储就说明他承认自己是个凡人,并且即将接近生命的终点,这不是他想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秦始皇在第5次巡游途中生病严重,但因为他讨厌别人说跟死相关的事情,所以群臣为了国家着想提立储之事也根本不敢提,致使嬴政没能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安排好后事,等他真的病入膏肓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第2个原因,他怀疑自己的这些儿子中没有合格的接班人。从商鞅变法开始当时秦国推行的是法制,一切都按照法律办事,《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了变法对秦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正是因为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得到了充分治理,战争机器得以高速运转,才能让秦国国力大幅提高,直到最后统一六国。
到嬴政统一六国时变法已推行了近140年,作为国家最高层嬴政十分崇尚法家的治国之道。而长子扶苏一向仁义,在治国理念上可能与嬴政存在很大冲突。扶苏在《史记》中的第一次出场是秦始皇35年,这年术士卢生和侯生求仙丹未果,反而对嬴政作出一番讽刺评价后逃跑,嬴政大怒将相关人员约460名坑杀。《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按照道理来讲,作为皇长子扶苏是有资格参政议政并对皇帝进谏,但嬴政晚年确实愈发暴怒,听不进其他人的建议。结果就是“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嬴政虽然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六国,但山东六国对于秦国严厉的法制也是相当不满。嬴政统一之后继续大搞土木建设和征伐,民众没有喘息之机,这是秦朝灭亡的根本,但秦二世的残暴加速了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在嬴政看来扶苏的仁义或许就是在挖秦国法制的根基,毕竟秦国能够统一六国靠的就是成功的变法,扶苏如果上位后选择走另一条道路恐怕会伤害国本,所以嬴政一怒之下就将其赶到上郡监督蒙恬。只能说嬴政是1位“六边形”皇帝,导致他不愿意接受后代的相对平庸,迟迟不愿意立太子。
第3个原因是嬴政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荣誉与权力,不想分权给其他人。太子作为储君,其职责之一就是通过监国获得新手经验,以便将来成为1名合格的君主。皇帝和太子多少存在一定权力冲突,因此嬴政不立太子避免权力分散。
要说嬴政不立皇后还可以理解,毕竟他亲政前后的遭遇使得他连自己的亲妈都不敢相信,他又怎么敢把自己的后背交给其他人?更何况即便没有立后,有太子在的话对秦朝后期的发展影响也并不算大。但嬴政不明立太子确实是存在较大私心,忽略了接班人的培养反而给心怀不轨的人提供了机会,只会吃喝玩乐的秦二世胡亥上台短短3年就把秦朝折腾到解体灭国了,盛极而亡的秦朝也只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无尽的遗憾。
所以说,不管是个人的小家庭还是大公司,接班人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允许的话一定要早点确立并定向培养接班人,让他在实践中获得成长,为早日接班做铺垫。否则接班人问题一旦激化很容易造成团队分裂形成内耗,如果出现动摇根本的情况就很难挽回大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