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论古老,没几个家族能跟哈布斯堡家族相提并论;意大利虽然是文艺复兴的发起国,但终究是底蕴浅薄,没有后劲。知乎上有过一个问题,刚好让我想写了这篇文章。
本文的写作原因
知乎上的问题叫做:美第奇家族和哈布斯堡家族哪个更强?
美第奇家族,作为银行业的大仙贝,发家史也是很能鼓舞人的:
若没有美第奇家族,文艺复兴就不会是今天的样子。美第奇家族是一个骑士的后裔,该家族第一个有据可查的成员是生活在佛罗伦萨周围一个山村的农民,为了讨生活,从山村来到佛罗伦萨,他们最开始以货币兑换起家,后来将单纯的货币兑换转换成了银行业务。
美第奇家族在过往数百年的延续过程中,曾遭遇三次流放,诞生过三任教皇,两任法国皇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佛罗伦萨的实际统治者。意大利美第奇家族的影响力超过美国的肯尼迪家族,中国的孔氏家族,俄罗斯的托尔斯泰家族,美第奇家族的发家成名史被无数人标榜,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家族活化石。
但是,和高贵的哈布斯堡家族一比,那就只能说是:“庶如萤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
享有盛名的哈布斯堡家族曾经统治欧洲长达800多年,作为不可动摇的权力象征,这个家族无论是在领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上,都稳居欧洲之首。更令人称道的是,他们的势力曾横跨四大洲,成为欧洲历史上无可匹敌的传奇。
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族长以低调示人的形象,因外在表现出的实力平平,而在各诸侯势均力敌、战局胶着的形势下,被众人推举为帝国皇帝。尽管哈布斯堡家族的族长明白,这些诸侯之所以推举他,主要是因为他们希望有一个不会影响各自利益的傀儡,同时也能保持表面上的和平,但他内心并非如表面上那样毫无野心。成为帝国皇帝之后,族长开始考虑如何在不影响各诸侯权力的前提下,增强自家族的力量;借助皇帝的威名侵占土地。
各诸侯只关注彼此的实力是否超过自己,从未想到那个不声不响的哈布斯堡家族族长也怀有雄心壮志。坐在皇帝宝座上的那个人略显贪婪,这实则无伤大雅。因此,族长在无人察觉的情况下,开始借助帝国皇帝的名义扩展领土,并为家族挑选了一个优越的据点——奥地利。
哈布斯堡家族在众多诸侯中并不显赫,既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也未能掌握足够的权力。一旦诸侯对哈布斯堡家族寄予厚望,这个家族便会变得非常脆弱。
为了确保家族的长远发展,哈布斯堡家族决定通过联姻来巩固其地位。借助帝国皇帝的名声,他们主动联系了西班牙、匈牙利等王室,诚挚地提出了联姻的请求。哈布斯堡家族的身份和血统同样“高贵”,因此对方的王室自然不会拒绝,他们纷纷挑选出本国适龄的王子和公主,与哈布斯堡家族联姻。
拥有姻亲关系,相当于为自己的家族筑起了一道保护屏障。同时,哈布斯堡家族也秉持着不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优良传统,为自身留足了多条后路。当诸侯国们意识到哈布斯堡家族并非他们想象中的“软柿子”时,一切已经为时已晚。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已经强大到让他们无从动摇。
利萨海战的起因
利萨海战发生在1866年,是普奥战争期间的一场海战。普鲁士与意大利联合向奥匈帝国进攻,前者想把德意志境内各邦都划归普鲁士,后者则想克复威尼斯。意大利人在陆地上失败了,为了能在和平谈判中讨价还价,它寻求海上的胜利。意大利的海军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它有12艘铁甲舰,包括新的蒸汽动力快速舰“意大利”号和“迪波托加罗”号,新的有炮塔和撞角的“铅锤”号(“阿芳德托尔”号),全部舰船均配备大口径“阿姆斯特朗”线膛炮。此外,还有16条木壳蒸汽机舰船。
而,作为对手的奥匈帝国海军则仅仅有7艘铁甲舰和一些木壳舰;胜负似乎就在一念间。
但是意大利的水兵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他们的军官缺乏进取心,他们的司令官C·C·佩尔萨诺上将似乎对他的这一行一无所知。与佩尔萨诺的十几条铁甲舰相比,奥匈帝国只有7艘铁甲舰,全部是蒸汽快速舰,但都有点陈旧了。他们的木壳舰主要有1艘蒸汽动力舰“凯撒”号,5艘螺旋桨快速舰和1艘海防舰。每艘木壳舰上,只有少部分炮是线膛炮,事实上奥匈帝国的火力还没有意大利的一半。
但是他们的不可估计的优势在于他们的舰队司令海军少将B·冯·特格特霍夫,他的士兵训练有素,既有进取心,又精通他们的专业,这些都是意大利指挥官们所缺乏的。
利萨海战的经过
佩尔萨诺起初置“清剿亚得里亚海的敌人”的命令于不顾,仅仅把安科纳基地的军舰作些无谓的调动,在这期间,他没有操练那些未经训练的炮手。最终皇帝下了一道强制命令,“对敌人的要塞或舰队发起攻击,任何行动都被认为可能取得胜利”。佩尔萨诺在此命令的推动下,准备夺取利萨这一奥匈帝国小岛。
1866年7月16日,意大利舰队在佩尔萨诺海军上将率领下从安科纳出海,向利萨岛发起进攻。18、19日两天,意大利舰队对利萨岛进行炮击,守岛的奥匈帝国军队非常顽强,用火炮击伤了意大利“强大”号铁甲舰。在意大利舰队准备组织再次进攻时,奥匈帝国舰队于7月20日拂晓赶到了。
奥匈帝国的特格特霍夫带领他的舰队远在165海里之外的波拉港。当得知利萨遭袭时,起先他以为这仅仅是一次佯攻。他难以相信意大利人会采取这样的冒险行动,作为两栖攻击既没有突然袭击的机会也没有首先掌握制海权。
意大利人全力发起攻击时,特格特霍夫向利萨驶去,到达利萨附近海域,他命令舰队做好战斗准备。意识到自己的火力处于劣势,他选择了一个容易冲击的队型——三个“V”字型纵向排列,第一个V型由他率领的7艘铁甲舰所组成,领头的是旗舰“费迪南德·马克西米兰”号。第二个“V”型是木壳快速舰和一艘海防舰,由“凯撒”号领头,他把其余的小型舰船编在第三个“V”型队列中。
佩尔萨诺的舰船向利萨岸上的要塞炮台轰击了两天,也没能使岸上的88门小口径炮停止射击,而舰队伤亡很大,一艘铁甲舰失去了攻击能力,大部分弹药消耗掉了,燃料只够使用两天了。然而在7月20日早上,佩尔萨诺又开始了攻击。当他正轰击利萨的炮台并准备派部队登陆时,了望哨突然报告,奥匈帝国的舰队正从西北方向开来。
惊慌失措的佩尔萨诺匆忙将他的铁甲舰编成纵队从奥匈帝国的编队前方冲过去.在这紧急时刻,佩尔萨诺竟毫无道理地把他的军旗从“意大利”号移到处于战斗队形之外的“铅锤”号上。结果在前面的3艘意大利军舰与后面的军舰之间出现一个大空隙。特格特霍夫立即率领他的由铁甲舰组成的先锋编队穿过这个空隙,他的木制舰船则向佩尔萨诺的木制船和其余铁甲舰冲去。
这场战斗很快变成了一场混战,舰船的运动部分地被烟雾所遮蔽。“铅锤”号两次试图撞击木制“凯撒”号而没能成功。“凯撒”号一发炮弹擦过“迪波托加罗”号,但自己却在对方的炮火下起火,并最终被“铅锤”号逐出战斗。与此同时,奥匈帝国海军的炮火使一艘意大利的铁甲舰船起火燃烧。特格特霍夫迅速指挥其舰队穿过意大利舰队队形中的空隙,并将自己的木质战舰向佩尔萨诺的“意大利”铁甲舰号撞去。
当“费迪南德·马克西米兰”号在战斗的烟雾中搜索的时候,它撞在“意大利”号的舷上,这艘意大利军舰失去了方向控制,而且它的前方又被另一艘奥匈帝国军舰封住,当它后退时,“马克西米兰”号全速冲撞它的舷边,并使其向右舷严重倾斜,随着“马克西米兰”号慢慢地后退,“意大利”号恢复正常,接着在自己的动量和破口处涌入的数吨海水的作用力下又向左舷倾斜。当它倾翻并沉没时,舰上缺乏训练但很有士气的水兵为他们的国王高呼万岁。“意大利”号的沉没结束了这次战斗,意大利舰队向西退却。
由于奥匈帝国舰队有几条军舰受损并仍处于劣势,特格特霍夫没有追击。无论如何他完成了解救利萨的使命,他作为民族英雄回到了奥地利。而佩尔萨诺则被解除了职务。利萨海战是奥匈帝国海军的一次大胜利,彻底解了利萨之围。海战中意大利舰队遭受重创,损失了3艘铁甲舰,1000余名官兵。
利萨海战的影响介绍
利萨海战影响在对战双方指挥官身上表现为:奥地利海军指挥官B·冯·特格特霍夫在大败意大利舰队后以民族英雄的身份回到了奥地利,受到了前奥地利海军司令后来成为墨西哥皇帝的马西米连诺一世的褒奖,并被授予玛利亚特里萨勋章;而意大利海军上将佩尔萨诺则因战败被意大利政府废除了职务。
这场海战是铁甲舰队作为出战主力在海上作战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所以利萨海战影响在日后的海上作战方式上也尤其突出,尤其是奥地利舰队所采用的形似“V”字的楔形横队作战方式引起了世界其他各国的广泛关注,在几十年后中国曾经采用相同方式在黄海战役中对抗日本舰队,但结果却是截然不同。除此之外,奥地利舰队还采用了古老的撞击战术,而且效果颇佳,于是这种古老的作战方式又被广泛应用于海域作战中,从这之后一直到二十世纪初,大多数国家都在舰船上安装了撞角。
利萨海战影响再次向人们证明了采用火炮的作战方式已经无法与装甲军舰相抗衡,而且将配备蒸汽动力的铁甲舰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与传统军舰相比铁甲舰更能快速的转换队形,使整个海军团队协同力更强,更能迅速的消灭敌人,这场战役也标志着在海域作战的风帆时代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蒸汽铁甲时代,客观上促进了世界海洋军事的发展。
对后世的影响
海军战术的影响:利萨海战是铁甲舰队作为主力在海上作战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对之后的海战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奥匈帝国舰队采用的“V”字形楔形横队作战方式引起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广泛关注。
撞击战术的复兴:奥匈帝国舰队在利萨海战中采用古老的撞击战术取得了良好效果,使得这种战术在之后被广泛应用于海域作战中,直到二十世纪初,大多数国家都在舰船上安装了撞角。
海上战斗的新时代:利萨海战标志着海上战斗已经从风帆时代过渡到了蒸汽铁甲时代,证明了采用火炮的作战方式已经无法与装甲军舰相抗衡,铁甲舰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对其他国家海军的启示:利萨海战的结果对其他国家海军战术、武备和舰船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促进了世界海洋军事的发展。
海军战略的变革:利萨海战证明了在蒸汽动力和装甲舰船的时代,传统的风帆战列舰已经过时。这促使各国海军重新评估和设计自己的舰队,以适应新的海上战争环境。
国际政治影响:这场海战的结果对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意大利的失败削弱了其在普奥战争中的地位,而奥匈帝国的胜利则增强了其在中欧的影响力。
海军教育和训练的重视:奥匈帝国海军的胜利部分归功于其海军人员的严格训练和专业技能。这强调了海军教育和训练的重要性,促使其他国家加强海军人员的培训。
海军武器技术的发展:利萨海战中,铁甲舰的装甲和火力显示了其在海战中的优势,这推动了海军武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包括更大口径的火炮、更坚固的装甲以及更高效的动力系统。
海战心理和士气的影响:利萨海战中,尽管意大利海军在装备上占据优势,但由于指挥不当和士气低落而失败。这强调了在海战中心理和士气因素的重要性。
海军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利萨海战作为一个案例,被广泛用于海军历史和战术研究中,帮助军事学者和海军指挥官从历史中学习,以改进未来的海军作战策略。
当然,避不开的另一项则是,催生出了一类极为短命的军舰种类:撞击巡洋舰。
撞击巡洋舰(ram cruiser),又称碰快船或者快碰船,是一种以撞击作为主要作战手段的军舰。
定义与由来:
撞击巡洋舰起源于1866年的利萨海战,当时舰船撞击战术创立了奇功,撞角与大炮、鱼雷一起成为19世纪海军的三大武器。英国舰船设计师伦道尔设计了这种以撞击为主要作战手段的军舰,追求的是小型、高航速、造价低廉的军舰,可以“追赶、碰坏铁甲舰”。
设计特点:
撞击巡洋舰的设计强调高航速、外形简洁、隐蔽,颇有隐形军舰的味道。由于低矮的造型,航海性能受到影响,无法适应远海作战。
作战方式:
撞击巡洋舰主要运用冲角作战,其战术是偷袭、突袭。在设计上追求高航速和隐蔽性。
历史事件:
利萨海战:1866年的利萨海战中,撞击战术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撞击巡洋舰成为海军战术中的一部分。
黄海大海战: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中国北洋海军的两艘撞击巡洋舰“超勇”、“扬威”参与了战斗。这两艘军舰的命运似乎预示了这类军舰的前景,由于无防护巡洋舰生存力低下的缺陷,加之撞角战术使用上的不确定性,使这种另类的巡海快船最终归于沉寂。
超勇号撞击巡洋舰:
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承造,造价65万两白银,同级舰为扬威号。
舰体规格:全长64米,宽9.75米,吃水深度4.57米,排水量1350吨。
动力系统:2座往复式蒸汽主机和6座圆式燃煤锅炉,双轴推进,功率2600匹马力,最高航速15-16节。
武器装备:包括2门10英寸阿姆斯特朗主炮,4门40磅副炮,以及其他小型火炮和格林机关炮。
全舰编制137-140人,舰长为参将衔。
撞击巡洋舰在历史上曾一度被认为是对抗铁甲舰的有效手段,但随着海军战术和舰船技术的发展,这种类型的军舰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下期预告:黄海海战中的撞击巡洋舰
《影响历史的100场海战》
简介:本书收录了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经典海战,包括利萨海战。书中从远古时代的单桅船到现代的航空母舰,详细讲述了海战的历史和影响。
《巨浪对决:海权兴衰2000年》
简介:书中甄选了从公元前到20世纪的16场具备特殊要义的水上战事,包括利萨海战,并以不一样的视角勾勒出海洋文明对决的历史进程。
图片来源:
来自百度图片汇总如有打扰,请私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