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杭州的学术交流会,坐火车去蚌埠参加检验医师年会。回想昨天在家乡眉山听傅院长的讲座,关于分子诊断技术的课听了不下几十次,大多讲授技术的层面如何去做,或笼统介绍分子检验技术的临床应用,而傅院长没有过多介绍分子技术的内容,也没有介绍分子技术如何重要,让人印象深刻是他分享的6个真实病例,重点是他亲身经历,自己处理的真实病例,傅院娓娓道来,我一个从不做分子的听得如痴如醉,不需要过多的语言,这些病例直接让我明白分子诊断技术的价值,让我也想去学习分子技术的冲动。更为感动的是最后一个病例:外送的检查结果出来了,分析没有发现问题,而他把数据拿回来,重新分析后,发现了问题,其实这体现了检验非常重要一面:人的价值。
今天上午在杭州听完刘主任介绍检验结果互认和室内质量控制及室间质评相关内容,刘主任作为主任和博导,对专业的深刻理解和扎实的临床经验让人叹服,检验确实要二条腿走路,缺一不可。
检验一条腿是检验技术,就是如何做好?重点是认认真真守规矩,就是按要求,例如SOP文件等,按标准化、统一化去做,做好质量,实现检验结果的同质化,从而达到结果互认的要求。
检验的另一条腿是检验医学,就是如何看好?重点是勤勤垦垦个性化。这个就没有办法标准化和统一化,纯綷看个人的基础,特别是临床三要素(临床知识、临床思维和临床推断)的积累,这些都需要后天的努力,至于个性化到什么程度,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特别是个人在临床工作中的积累程度和努力的程度,有一条最直接的办法:随时向临床学习、请教和交流是成长的最快之路,这个过程的实现至少二位数以上的年份才可以。
检验常谈转化的话题,其实检验最缺的是转化。如何将生硬的检验结果转化为有意义的临床和患者看得懂的信息,即实现检验医学的个性化转变,这一个长期的8848目标,也是有志于从事检验医学的人的终生目标。
检验医学发展到今天,除了做好检验,更应该发挥检验的应用价值,这慢慢开始形成大家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会议有很多****的临床应用的讲题,表明大家开始重视应用了。检验要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人专注临床,去用好检验结果。临床医生以每天搞定疑难患者为骄傲,病理更是纯綷只讲案例分析,检验也应该以患者为单位,即“个”是检验医学的目标。
如何实现检验医学的“个”的目标?我们需要把“个”的目标融入到日常检验工作中,用个性化的方式在每天的工作中去实现“个”,今天你发现了几“个”有问题的报告?今天你和几“个”临床医生或患者进行了沟通?今天你写了几“个”报告?今天有没有帮助到一“个”患者?
如果做好了这些,我们需要把这些总结起来,通过会议或其他方式,更重要是通过这种个案的方式去告诉其他人,你是如何发现问题的?如果去沟通的?如果思考的?检验路径和临床思维的要素是什么?后来怎么样了?让其他人学习后,当他面对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或结果时,从你传授的经验中可能去解决这些问题,也许这才是真正的临床应用。
会议是一个集中传授知识和经验的地方,我们更应该通过一个个实际的临床应用的案例,让听课的老师学习后,回去在日常工作用得上,可以转化为让患者受益,也让检验人更有成就感的过程。
检验确实应该打通最后一公里,除了做好检验,看结果是检验的事,诊断疾病和疗效评估也是检验的事,检验不是幕后,检验人的价值就是要让临床和患者看得见,检验人要站在光里。
前期给大家分享的3年就诊了48次的患者:
后来一次简单的结果分析,电话沟通,检验分析意见报告,检验路径和临床分析过程,后来:患者听了我的意见,去了内分泌科,结果被收到内分泌科了。
再后来,4天前(20240514)去甲状腺外科进行了手术。
患者深表感激,要送我锦旗,这个可以没有,因为我根本没地方挂。
火车就要到站了,原来安徽也这么美,有点像成都平原。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供专业人士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