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革命与学术研究的进步,不断拓宽了人类的认知边界,构建起庞大的知识体系。这一体系成为我们理解世界、获取智慧的根本。查理·芒格,作为投资界的智者,强调在复杂环境中运用科学认知与思维工具,实现个人发展的最大化。他致力于普世智慧的应用与分享,倡导在多元因素中寻求协同与强化,以达到卓越成果。
科学假说与“第一性原理”不仅是学术探索的新方法,更是增加智慧、探索未知的有力工具。在理查德·费曼的“科学”时代,我们通过科学认知来善用人类百年智慧,开启个人发展的新维度。本文旨在探究智慧的作用机制,勾勒“科学”时代智慧者的成长蓝图,并基于第一性原理重新解读智慧,深化对其内涵的理解。
从这个不科学的时代说起
这是一个科学的时代,如果你的“科学”是指科技应用在各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这一论断毋庸置疑。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科学应用和技术产品,它们在为我们制造各种各样的烦恼,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好处。从这个角度看,这确实是一个科学的时代。
这是一个科学的时代,如果你的“科学的时代”是指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在一个时代突飞猛进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这一论断同样毋庸置疑。过去两百年来,科学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让我们开始历经它如日中天的时刻,特别是在生命科学领域,我们正坐在通往其最引人注目的新发现的门槛上1,具体将是怎样的新发现,现在我也说不出来。从本质上说,这也正是科学发现如此令人兴奋的原因所在。这种兴奋来自于海边玩耍的孩子从一块又一块石头下面翻找出新事物时的惊喜,一浪又一浪的惊喜已经汹涌激荡了数百年,不断积蓄着更强的势能。从这个角度看,这确实是一个科学的时代。
……
但即便如此,这却又是一个不科学的时代,如果你的“时代”是指科学在艺术和文学领域、在人们的态度和认知上扮演着关键角色的日子,这一否定论断同样毋庸置疑。就文学来说,古希腊史诗是歌颂当时战争英雄的诗篇;就艺术来说,中世纪作品是表达当时宗教情感的经典;就人们对于生命或生活的态度来说,宗教观点依然是更为直接的信仰,它仍处于一个宗教的时代。从这个角度看,这确实还不是一个(足够)科学的时代。
不过,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新范式的实际意义。毕竟,相比于天体物理学中解释各种星体的起源、演化、运行规律及运动轨迹的科学认知,今天的人们普遍还是更倾向于去相信星相学中的宿命传说,也就是某几个遥远天体在自己出生时的相对位置,就可以决定他可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平时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直至诸如此类的许多不合理信念都能变成各种自我实现的人生寓言,这也正是费曼演讲中花大量篇幅在讨论的“不科学”问题。
而“科学”的问题则在于,科学认知及相关思维工具所蕴含的新范式,究竟可以让一个人的毕生发展积蓄起怎样巨大的势能呢?科学认知与工程学方法应用于曼哈顿计划所取得的成果举世皆知,尽管个人生活中温水煮青蛙般的琐碎日常似乎并没有应用这种“科学”新范式的迫切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范式的影响力也从需求最为迫切的战争目的逐渐扩散到商业目的、体育竞技等日常生活的周边范围。这些科学项目的巨大成功开始教会人们去思考生活中可能的“科学”范式,其中一些先行者通过这些更有效果的认知和思维方法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功,这也告诉我们一种更为“ 科学”的新生活范式似乎是可以实现的。
曼哈顿计划之后的阿波罗登月项目,直接把人类借助于科学认知和工程学方法所能取得的成就推向了另一个前人未曾踏足过的巅峰。“我们选择在这十年内登月并实现其他目标,非因其易,乃因其难,因这目标可助我们在(当前有限的)精力和能力上最大化我们的组织与权衡之能,因这等挑战我们乐于接受,我们不愿延宕,我们意在必赢”3。“ 把一个人送上月球并能让他安全返回地球”4,这样的目标即便是今天的美国也不是能轻易完成的。
这就迫使充分动员起当时全美最顶尖的头脑造出前所未有的登月飞船,造出无与伦比的超大推力火箭,同时还要发射足够的无人月球探测器来保障登月人员的生存……庞大的国家机器围绕一个科学目标高效运转起来的潜力是惊人的,从约翰·肯尼迪宣布支持登月,到阿姆斯特朗迈出那前无古人的一小步,仅仅用了 8 年时间。
相形之下,商业领域对于科学认知和工程学方法的应用就要直白多了。以保险业为例,为确保盈利,他们肯定是雇用数学家来统计和研究人的各种行为,以设计出有利可图的保险方案,而不是听从占星家们种种似是而非的占卜预测。
其更为深刻的商业成就,则是增强人类头脑的能力。诚如万尼瓦尔·布什在二战结束时所想,一个用以帮助人们组织和获取人类全部知识的 MemeX 技术愿景,其最终目的在于可以很好地帮助人们在真正的智慧和美好生活方向的成长,而非用于战争或杀戮的方向。这是先行者对于如今人手一台的个人计算设备和互联网世界的最初想象,也是乔布斯挖空心思都要实现的“大脑的自行车(bicycle of the mind)”的起点。为此,无数全球最顶尖的头脑和技术资源就像被一双无形的手组织和引导至一条指数型发展的道路上。以半导体技术为例,从 1971 年的 Intel4004 到 2021 年的 Apple M1 Ultra,一块 CPU 的计算能力在 50 年间从每秒仅可执行约90000 次指令(92 kIPS, 4bit)升级到每秒可进行 21×10^12次浮点运算(21 TFLOPS, FP32),仅数值层面的提升就已超过了 2 亿倍(姑且不论浮点运算比执行指令更难)。其结果是,人们可以以更高的效率和能力获取信息、释放创造力, 并发展出新的经济模式,由此造就了多家市值超过 1 万亿美元的超大型企业。其中苹果公司的市场规模更是在 2022 年 1月初首次超过 3 万亿美元,甚至高于经济规模全球第七的老牌强国法国的 GDP 总量。
当然,在体育竞技上用以增强人类身体的能力、不断突破人体运动的极限,也是科学认知和工程学方法在另一个方向的迫切应用。以位移运动 1 公里为例,效率最高、能耗最低的生物运动机制是秃鹫的飞行,而人体运动结构的能耗则就高多了,属于效率倒数第三的物种。不过,人的进化优势却是善用工具,骑上自行车的话,人体的运动效率就要远远高于秃鹫了。目前,人类骑行的最高速度是 334.6km/h(约93m/s),远超秃鹫水平飞行时的 90km/h(约 25m/s),接近于鸟类高速俯冲时的极限。而不依赖自行车工具的话,10 秒大关曾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是人类 100 米短跑所无法逾越的障碍。它意味着人体要在生物力学上产生与之相匹配的步长和步频,这就要求运动员必须训练出可以承载这一运动强度的肌肉和身体机能。与此同时,观察和记录下来的跑步数据则被科学研究转化成正确的运动认知,使得教练们可以制定出更有效果的训练方案来帮助运动员冲向新的巅峰状态。
这里的一个范例是博尔特,由于传统的认知偏差,身高1 米 95 的博尔特被认为不适合短跑,但博尔特有着不同寻常的内驱力和专注力。在教练格伦·米尔斯系统而有针对性的耐力训练、力量训练和起跑训练的帮助下,博尔特六破世界纪录,把人类百米短跑的极限推进到 9.58 秒,同时也创造出了 12.4m/s 的巅峰速度(峰值阶段,2.77m 步长 ×4.49Hz 步频)。对于如何像博尔特一样最大化一个运动员的个体资源和运动能力在百米短跑上的组织与发挥,苏炳添在他的百米短跑论文中写过极为透彻的总结:“ 以‘ 冠军模型’为指导,通过高科技仪器和设备对运动员体能、技术、恢复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控,据此发现问题,寻找差距,制订个性化的训练方案,进而恶补短板,全面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5。不过,除硬性条件之外,博尔特能够长期让自身保持在运动巅峰期的另一个关键,则离不开米尔斯教练真正懂得教会他应对受伤、个人问题和压力等突发状况。
这些显而易见的人类成就告诉我们,务实应用科学认知及相关思维工具,所带来的效果是惊人的。竞争越激烈的地方,大规模应用科学认知和工程学方法所取得的竞争优势就越显著,人们的动力也就越大。
但是,在个人生活领域,由于教条式的传统观念或亦步亦趋的社会节律等普遍性“不科学”的存在,人们大规模应用科学认知与相关思维工具的迫切感就比较弱了。当然,偶尔还是有一些通过“科学”范式来探索个人发展新上限的案例存在,只是他们往往会被媒体和公众标签化为不合“常理”的例外或不合“时宜”的异类。事实上,“常理”和“时宜”之外,首先是这些“异类”所敏锐洞察到的正确认知, 其中的科学力量让他们的个人生活更快地脱离了巴菲特所说的“猴子”一面,从而更多地进化出“人”的那一面6。
对于一个人善用科学认知及相关思维工具所能探索到的个人发展新上限,查理·芒格在一次演讲中曾用一个非常生动的案例进行过演示,那是一个如何把 200 万美元启动资金发展到 20000 亿美元的庞大问题7,其中所涉及的逻辑和观念却不过是一些每个大二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基本概念。这个案例的原型是 130 多年前阿萨·坎德勒用 2300 美元买下可口可乐的配方和商标后,往全球各国卖糖水的故事。其中的难点不在于这些基本概念,而在于如何习以为常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们,如何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条件下还能让它们相互强化并协同放大彼此的效果而产生出一种非常出色的极致成果。
在芒格看来,这样的案例应当成为有智慧的人的基本操作。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这样的普世智慧的应用和分享。所谓普世智慧(worldly wisdom)8,不是孤立的知识或概念, 而是将源自多个不同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模型有效组织起来,用正确的认知开展工作并融会贯通于日常生活,由此直接或间接获取个人经验,与作为枝干的思维模型框架结合, 最终长成一株个人发展的大树,结出普世智慧的果实—即“通过将专注、好奇心、毅力和自我批评有机结合并应用于一个多学科知识聚合体而形成的一种临界状态”9。这是“科学”范式的力量,它意味着我们要“善用”科学认知,意味着我们要对个人生活、周围世界保持足够敏锐的洞察力,意味着我们通过卓有成效的思考和行动可以带来积极的、长远的个人发展价值。这也是智慧本身的逻辑。
当然,芒格所说的多学科的“基本概念”,并不是“苛求每个人对天体力学的掌握达到与拉普拉斯并驾齐驱的地步”10,而是更多依赖“每一门基础学科的一年级课程中会学到的那些简单易学的道理”,充分利用人类知识与当代科学进展已经建立起来的正确认知。但另一方面,使用科学假说和“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来构建新的正确认知,亦即“把事物拆解到其最根本的本质层面,并据此从头展开推理以获知事情的真相”,不光是学术领域获取新发现的重要方法论,还是我们增加新的智慧、为世界探索新的可能性的重要工具。
在第一性原理的具体实践上,埃隆· 马斯克(Elon Musk)绝对称得上是个人中翘楚。以他最成功的电动汽车项目为例,马斯克原本一直专注于超级电容技术的突破来实现全电动汽车,直到斯特劳贝尔(J.B. Straubel)等人告诉他直接用笔记本电脑的 18650 锂离子电池就足以做出性能很好的全电动汽车时11,这个新的认知催生出一场变革整个汽车产业和化石能源产业的伟大冒险。马斯克甚至在 2006 年 8 月直接公布了一个堪称商业阳谋的电动汽车发展蓝图,可惜一开始没有这个认知的人根本不相信特斯拉能做出来—
1.先打造一款高档跑车;
2.再用它所赚的钱来打造一款中等价位汽车;
3.然后用它所赚的钱来打造一款低价位汽车;
4.在做好这些事情的同时,再提供出一种零排放的发电供能模式(如太阳能)。
有人把这个蓝图绘制成如下的图表形式:
特斯拉的商业计划 12
特斯拉后续的发展过程有目共睹,基于莲花汽车Elise 底座和特斯拉电池及动力系统的第一代高档电动跑车 Roadster 先声夺人,打开了全电动汽车市场的大门,进而让特斯拉完成上市。第一阶段募到的资金,又帮助特斯拉成功量产完全自主设计的中档电动汽车 Model S 和 Model X,同时打造数以万计的充电站 / 充电桩来服务用户,方便用户像加油一样为电动汽车充电,从而成功占领住市场。由此,获得更多的资金来量产更低价位的 Model 3 和 Model Y,随着这些低端车型的大规模量产和上市销售,特斯拉的市值也在 2021 年11 月初达到了 1.23 万亿美元的高点(就连马斯克本人都觉得被股市过高追捧了),而马斯克个人资产的规模在当时更是惊人地超过了 3200 亿美元。
正如马斯克在他 2013 年的 TED 访谈中所言,他人生大餐的秘密佐料就是第一性原理13。人类原本就是通过这一逻辑来构建科学假说并组织实验验证,进而一步一步正确了解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怎样运转,并由此划分出了物理学、化学等自然学科。在物竞天择的自然竞争中巧妙运用这样的科学认知,为我们这个物种建立了巨大的竞争优势并最终在整个地球上胜出。二战后,科学新发现和技术创新的爆发,随着新一代工业革命逐渐渗透到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人类社会运行和组织资源的方式也因更高的效率,而不断围绕新的认知进行重组。能够了解和善用这些正确认知的人,无疑可以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建立巨大的优势。
那么,我们首先基于第一性原理来解读一下智慧这个概念本身。
智慧的第一性原理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智慧这一概念古已有之,无论是其通俗意义上的说法还是相对艰深的哲学思考,各个文明流传下来的不同文字中,记述着其各式各样的应用形态,比如儒家经典中围绕修身与治国的积极入世学问,业已深刻影响着东亚社会的兴衰交替;而古罗马西塞罗关于善恶、义务、德性、友谊和老年等话题的精彩论述,则基本铺陈出西方世界延续至今的共和主义及其个体化思考。
不过,直到 1980 年代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关于智慧在科学认知下的学术模型探讨才逐渐被心理学家们重视起来。其中,影响力较大的一个模型是柏林智慧项目(Berlin Wisdom Project)所提出的智慧理论,它把智慧的概念定义为人们在经营生活 / 人生并赋予其特别意涵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类专长,可简单理解为有关生活 / 人生基本实用性的描述,具体包括那些关于人身处境的本质性知识,以及那些有关规划、管理和理解好的生活 / 人生的方法及其内在意涵,其最终目的是让人们能够获得更为优化的生活 / 人生过程,同时也发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是一个要照顾到很多细节的模型,它所求解的是人的实际行为的最优化问题,目的是让一个人在心智和美德上尽可能实现他想要达到的卓越程度。
回归到第一性原理来简化问题,智慧最根本的逻辑其实就是一个人对于知识工具的善用问题,它需要满足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对于正确认知的获取;二是善用这些科学认知后为生活 / 人生所带来的长远的积极效果。
智慧的难点不在于第一性原理下的这条逻辑,而在于正确认知所需要的知识的复杂性,以及这些知识所要面对的日常应用环境的复杂性。
先不考虑专业领域的智慧实践,仅仅生活相关的个人智慧就涉及到诸多方面的人生知识:
1.事实性知识:涉及人的本性与终身发展、人际关系、社会规范、人生发展及其结局的个体差异等生命过程主题的知识;
2.程序性知识:主要是关于处理生活问题的各种方法的知识;
3.理解人生发展脉络:认知并理解多种不同主题和语境下生活事物(如教育、家庭、工作、朋友等)及其相互关系, 特别是它们在完整生命周期下变迁过程;
4.理解价值观的相对性以及相应的宽容态度:承认不同的个体、社会和文化在价值观及生活优先事项方面的差异;
5.认知和管理不确定性:了解人类信息处理的局限性以及人生无常的随机性,掌握应对这些不确定性的方法;
这些知识的源头是多个研究人及其行为的不同学科,甚至包括不少交叉学科研究上的新近学术成果。通过教育和大量的日常阅读,我们就可以获取这些认知。但真正理解它们,并在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地应用这些知识,这就需要把它们工具化为一些思维模型,来组织生活中的真实经验以及与之所对应的原始知识,也就是查理·芒格常说的可以整合不同学科的多元思维模型。比如,数学和统计学中的复利原理、正态分布;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临界质量;化学中的催化反应、自催化反应;工程学中的质量控制理论、后备系统;生物学 / 生理学中的差异化生存、条件反射;微观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规模效应;心理学中的同理心、双轨分析以及芒格本人非常重视的误判心理学模型,等等。
而日常应用这些思维模型时的复杂性还在于,实际生活场景不是紧随某一知识点的单一因素练习题,你往往必需要联系并协调多个不同体系的知识,才能求解到某一项行为的最优解。而且,这不应被视为一个一蹴而就的答案,而更应被视为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把解决问题所需的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价值因素、不确定性因素、次生影响因素、自我与他人因素等逐渐绑定成为一个最优化的卓越 行为。
把视角拉回到整个生命周期的进程,一个又一个卓越行为在毕生时间跨度上的不断累积,其相互强化并协同放大彼此效应所产生的极致效果14,早已被查理·芒格用来解释沃伦·巴菲特的智慧及其人生的成功。用他的话讲,就是通过将专注、好奇心、毅力和自我批评有机结合并应用于一个多学科知识聚合体而形成的一种临界状态。
但一个人即便穷尽其一生也不可能靠切身经历累积起所有的智慧,对此,查理·芒格还提到过一个类似于“飞行模拟器”的概念来维护知识系统,“我相信沃伦和我从优秀的商业类杂志中学到的比其他任何地方学到的都要多,只要很快地翻阅一期又一期的杂志,就可以学到各种各样的商业经验,这种方法是如此简单而有效”15。这里的基本逻辑,其实是善用法学院(查理·芒格主修专业)所广泛采用的“判例研究”方法或商学院(沃伦·巴菲特主修专业)所广泛采用的“案例研究”方法,二者本质上类似。毕竟,抽象知识的实际应用不是靠讲解理想实验或标准答案就能说清楚的,“因为智慧无法言说(Because Wisdom Can’t be Told)”,我们需要把自己放进具体的事实和原始材料中,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决策,由此才能真正获得实际而有用的结论和实践经验。
简单来说,这种案例研究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大量获取他人的经验或智慧的便捷途径,让我们可以快速把许多经验(包括对应的原始知识)悬挂到前面所说的那个知识模型框架上,并与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切身经历相互进行印证和优化。这两部分很好地结合起来,就是芒格所说的普世智慧这个概念。
但是,当我们实际去应用这些思维模型及经验的时候, 存在一个约束普世智慧能否起到作用的关键前提,这就是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 你们必须弄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必须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内竞争”。沃伦·巴菲特最早提及这个概念是在他 1996 年写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中:
投资者需要的能力是正确评估他所选中的生意。注意“ 选中”这个词:你不必是每一家公司的(生意)专家,甚至无需成为很多家公司的(生意)专家。你只需要有能力评估那些你能力圈之内的公司。这个圈子的范围大小并不重要,至关重要是要深刻了解它的边界。
What an investor needs is the ability to correctly evaluate selected businesses. Note that word“selected”: You don’t have to be an expert on every company, or even many. You only have to be able to evaluate companies within your circle of competence. The size of that circle is not very important; knowing its boundaries, however, isvital.
对于能力圈的进一步解读,大家一般也都是沿着经济学认知、商业技能以及相关的智慧实践这一脉络来展开的,但完全理解它所处的语境往往又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金融和投资知识建设。而用一种对年轻人更友好的解读,可以从几乎人人都玩的电子游戏入手,以 ARPG 游戏《暗黑破坏神 3》的核心玩法大秘境为例。在练级过程中熟悉了该游戏的基本操作、剧情关卡、技能 / 装备(道具)及数值设定之后,通过技能和装备(道具)的相互强化来最大化游戏角色的能力成为了游戏玩法构建(Build)的核心。大秘境则为这种相互强化提供装备或道具(难度越高的大秘境所掉落的装备或道具就越好 / 越多)。
比如第 27 赛季武僧人气最高的散件敲钟玩法,这套玩法构建后,武僧角色有能力轻松通关 150 层难度的大秘境限时关卡。构建不出这个终极玩法时,可以先构建更容易获取的职业套装玩法,如尹娜的真言套装,这时候可能 100 层都是稍微有些难度的关卡。而在游戏初期连套装都凑不齐的时候,可能通关 40 层难度的大秘境限时关卡还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由于在数值设计的底层机制中,游戏角色的能力与其数值属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一个游戏角色的大秘境难度通关上限大体上就代表了它在游戏中的能力,而一个玩家所精通的游戏角色及相应大秘境通关上限就可以被圈定为他在这个游戏上的能力圈。比如,两个角色:武僧(120),野蛮人(90)。这个范围直接表达为数值形式,具体界限一目了然。
在游戏中,一般来说,一个玩家只需掌握一套玩法基本就可以大杀四方了。当然,若他肯花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进一步钻研这个能力圈,自然也可以收获到更多的乐趣。获得这样的乐趣之前,新手玩家往往需要先跨过构建这个能力圈的门槛,也就是熟悉游戏基本操作、了解技能 / 装备与数值设定,并掌握某一角色的玩法构建逻辑,同时投入适当的时 间和精力把它们练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你可以轻松找到大量的资料和攻略来完成这一步)。但是,跟生活中一样,过于功利的追求也会让很多新手玩家没有耐心苦练基本功或深究玩法构建,因而不少人的问题都是在构建好能力圈之前,便迫不及待地加入战斗或竞争,以各种不够智慧的方式在游戏或生活中追求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东西,这显然不太明智。
而更为明智的做法,自然是优先构筑好自己的能力圈,在能力圈之内进行智慧实践。可能仅这一点,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就已经是一个不低的门槛了,就像游戏的新手玩家们都要面对的第一道能力圈门槛一样。所不同的是,游戏中的能力圈边界基本都是确定的,且有大量的攻略和案例可供学习;而生活中的能力圈边界,往往因为太难理解而处于模糊地带,很容易出现那些我们自以为在能力圈范围内、但事实上却并不是真正精通的事情。所以,如何在生活中卓有成效地构建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圈,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对此,沃伦·巴菲特有这样说过:
我一次只会专注于一个行业,然后逐渐积累知识直到能成为精通 6 个不同行业的专家。我不会简单接受有关任何一个行业的传统看法,而是要深入研究分析并努力得出自己独立见解。如果去研究一家保险公司或造纸公司,我会假设这样一个情境来让自己设身处地去思考。假设我刚刚继承了这家公司,而且这家公司又是我们整个家庭所拥有的唯一财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应该对这家公司做些什么?我要考虑哪些因素?我得担心哪些因素?谁是我的竞争对手?谁是我的客户?我会走出办公室,直接去跟客户们交谈。我要弄清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我们这家公司的优势是什么,劣势又 是什么?如果你能做好这样的研究分析功课,那你就有可能要比它的管理层更加了解这家公司。16
I would take one industry at a time and develop some expertise in half a dozen. I would not take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now about any industries as meaning a damn thing. I would try to think it through. If I were looking at an insurance company or a paper company, I would put myself in the frame of mind that I had just inherited that company and it was the only asset my family was ever going to own. What would I do with it? What am I thinking about? What am I worried about? Who are my competitors? Who are my customers? Go out and talk to them. Find out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is particular company versus other ones. If you’ve done that, you may understand the business better than the management.
另一方面,除了用来解读能力圈的概念,如今的电子游戏也是练习案例研究的极好素材。毕竟,商学院获取商业案例的原始材料和具体事实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付出各种成本的,而玩游戏就大不一样了。现在的电子游戏制作者和玩家社区有足够的动力来为新手们提供各种资料和工具,以便于他们玩好游戏、玩更多游戏,玩家们还可以拿到完整的数据来对游戏关卡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模拟,完全记录并回放自己的游戏过程来做复盘和优化……这个过程中的素材和数据的详尽程度,可能是很多商学院用以教学的真实商业案例都比不了的。另一种可以提供如此详尽的研究素材的案例, 则是完全透明化运作的开源软件项目。
将普世智慧与游戏相提并论,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查理·芒格本人用传统的桥牌游戏或体育项目来对投资或普世智慧相关的事情打比方。
到这里,我们可以稍微总结一下前面对于智慧第一性原理的探讨:智慧的本质是获取正确认知并善用它们,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案例研究”是累积智慧的基本途径。智慧发挥作用的有效边界是我们自己的能力圈。智慧的目的是让我们在优化人生过程的同时,也能向着一个更好的“人”不断累进,最终把许多无形的价值概念转化为有形的、长期的人生 成果。
接下来,让我们仔细来看看智慧与价值是如何进一步相互作用的。
智慧与价值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自从出生日来到世上,一个人便注定会在某一天因不可避免的死亡而彻底离开这个世界。生死固然是大事,但更重要的事情是一个人用这一生所换来的东西—也就是他在一生中对各种情感、价值、动机的强化或减弱,最终他将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智慧在其中的作用,是激励他去选择成为一个“好”的人,亦即,将许许多多的无形因素转化为“好” 的人生成果。
在所有这些无形因素中,价值观念的认知和塑造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就是一个人判断与衡量这个“好”的标尺。对于这一标尺的认定和解读,经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存在着各自不同侧面的说法及其理论依据。在经济学上,价值是用来衡量商品或服务向经济主体所提供的益处(或有用性)的指标,可以说是有形的价值。
在伦理学或社会科学中,价值则用来衡量某种事物或行为的重要程度,这是无形的价值,其目的是确定出哪些行为是最好的或者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或是用以描述不同行为的内在意义。其中,无形价值普遍被认可的一个具体定义, 来自社会心理学家米尔顿·罗克奇(Milton Rokeach)写于1973 年的一本专著:
价值是一种持久性的信念,也就是对个人或社会来说,是相信人的某一种行为模式或其存在的最终状态,相比与之对立或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其存在的最终状态要更为可取。
A value is an enduring belief that a specific mode of conduct or end-state of existence is personally or socially preferable to an opposite or converse mode of conduct or end-state of existence.
由此,米尔顿·罗克奇把价值分成了两大类,一类是与行为模式相关的工具性价值(Instrumental Values),包括:
· 有抱负(工作勤奋、有志向,Ambitious)
· 无偏见(心胸开阔,Broadminded)
· 能干(有能力、有效果,Capable)
· 开朗(轻松、愉快,Cheerful)
· 整洁(齐整、干净,Clean)
· 勇敢(坚持自己的信念,Courageous)
· 宽容(愿意原谅他人,Forgiving)
· 乐于助人(肯为他人谋福利,Helpful)
· 诚实(真诚、真实,Honest)
· 有想象力(大胆尝试、有创造力,Imaginative)
· 独立(自力更生、自给自足,Independent)
· 有才智(聪明、会思考,Intellectual)
· 符合逻辑(前后一致、理性,Logical)
· 钟情(深情、温柔,Loving)
· 服从师长(尽职、恭顺,Obedient)
· 有礼貌(举止大方、行为端正,Polite)
· 有责任心(可靠、值得信赖,Responsible)
· 有自制力(克制、自律,Self-controlled)
另一类则是与人生最终状态相关的终极价值(Terminal Values),包括:
· 世界和平(免于战争或冲突,A world at Peace)
· 家人平安(照顾好亲人,Family Security)
· 享有自由(独立、自主决策,Freedom)
· 平等相待(四海之内皆兄弟、人人机会均等,Equality)
· 自尊自爱(自我尊重,Self-respect)
· 有幸福感(生活满意,Happiness)
· 有智慧(对生活和人生理解成熟,Wisdom)
· 国家安全(免于被人攻击,National security)
· 救人救世(拯救苍生、永垂不朽,Salvation)
· 真正的友谊(密友、铁哥们,True friendship)
· 成就感(贡献持久,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 内心和谐(免于内心冲突,Inner Harmony)
· 生活舒适(安乐、富足,A comfortable life)
· 成熟的爱(肉体和精神上双重亲密,Mature love)
· 懂世界之美(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A world of beauty)
· 生活愉悦(生活愉快、悠闲,Pleasure)
· 社会认可(受人尊重和赞美,Social recognition)
· 人生精彩(积极、有活力地生活,An exciting life)
简单来说,工具性价值指的是可以带来某种理想的人生成果的特定信念,而终极价值则指的是这些理想的人生成果本身。当然,不同文化或亚文化的人群会侧重于不同维度的终极价值。更加深入人心的还是不同文化基于不同价值所描绘出的各自不同的人的理想形象,比如儒家传统文化中基于“仁、义、礼、智、信”的“圣人”形象;西方现代文化中以“自由、平等、博爱”和“人权宣言”为基础的个人主义形象。二者背后均有各自延续上千年的哲学思考和社会实践。
圣人是儒家价值对于人的形象的最高描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儒家价值的核心,最初是孔子在《中庸》中提到的“仁、义、礼”,他强调一个人不能不注意修持身性。孟子在《告子上》中把这些价值增为“仁、义、礼、智”, 他认为一个人本来就要懂这些道理,去追求就能得到,不去追求自然就得不到。董仲舒在教汉武大帝如何做帝王时,又增加“信”的价值终成“仁、义、礼、智、信”,只要帝王培养整饬好这些道理,就可以治理好天下,泽被苍生。
对于普通人,获得怎样的人生成果才算“圣人”?儒家文化中有一个极高的标准—“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唐人孔颖达对此阐释为:“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简单来说,就是要在做人、做事、做学问这三个方面取得公认的极大成果,能够推动世界往前走。
儒家历史两千多年,公认的唯一一个做到“三不朽”且在活着的时候就被称作“ 圣人”的人,就只有明朝中期的王阳明了。立德一项,他“致良知”且“知行合一”,为当时及后世之表率;立功一项,他随机而动安江西民变、狡诈专兵平宁王之乱,是明朝 276 年中仅有的三个以军功封爵的文人之一;立言一项,他集大成于心学,分庭抗礼程朱理学,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明朝政治以及东亚的整个儒家文化圈。在王阳明看来,“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与此相对,个人主义形象是西方文化对于人的概念的基本叙事。它的出发点是一个人对其自身的责任,也就是荷马式英雄念兹在兹的“卓越(Arete)”17 灵魂。古希腊人有关知识和美德(Virtue)的对话,被西塞罗重新阐述为人文主义最初的样子—Humanitas 18,包括作为个人的理性和智慧、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道德层面的仁爱和正义,等等。文艺复兴为了摆脱宗教和教廷对人的束缚,人们又重新到西塞罗的认知中寻找灵感,并通过科学革命和地理大发现构建出更为合理的认知体系及方法论。后来的启蒙运动则是尝试用这样的科学和理性来构建个人生活及社会运转的通则,理性、自由、平等、进步、宽容、博爱等与个人主义息息相关的价值观念也是从这里开始深入人心的,其最核心的追求就是人人都能平等地获得个人生活的幸福。
用理性和科学来实践个人生活的一个典范,是梭罗在瓦尔登湖畔那段影响深远的简朴生活19。正是对生活的理性追求,让他放得下城市的喧嚣和舒适,独自到乡野荒地上搭建木屋、垦荒耕种,用“闲暇、独立和健康”去探究生活最真朴的样子;正是对于生活知识的科学追求,让他同时拿得起锄头和笔墨,巨细无遗地观察和记录田间地头、山林湖泊, 并结合当时科学、农学、地质等领域的最新知识来为我们解读乡野生命的真相。
在书中,梭罗引经据典想要回归的是内心世界的真朴,由此才能深刻地生活,洞察邻人与周围世界的真朴,每天醒来都能得到“ 一种比我们入睡之前更高的生活”。诚如他的导师爱默生一直所讲的“美国学者”形象——“ 如果独立的个人不受任何控制地完全将自己的本能作为自我的根基,整个庞大的世界就会环绕到他周围来……你的任务是对原则进行研究和交流,使这些本能流传开来,从而改变整个世界”20。
随着科学的进步与社会认知的不断发展,有关人的价值与形象描述越来越集中于维系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两大方面:为探寻人的认知和能力的新边疆而“勇踏前人未至之境”,以及成为维系社会良性发展的“良心标杆”21。
作为经典科幻剧《星际迷航》的开场白,“勇踏前人未至之境”是把当时冷战高峰期“确保相互毁灭”的核军备竞赛思维转向和平探索外太空的新边疆,为不同文明或种族的相处探索新的机会与可能性。其实,没有新边疆、新经济、 新技术或新认知的向外开拓,不止是不同文明之间,就算是在一个文明内部,内耗型的发展也是没有任何出路的。古代中国两千多年的王朝更迭早就证明了这一点,在一个一群人压榨另一群人的社会,不出十代人的时间,被压榨的这个群体就会因为生存资源被系统性剥夺而陷入活不下去的绝境, 进而不得不问出那句发自灵魂的拷问:“等死,死国可乎?”于是,被压迫者就喊出了那句响彻千年的反叛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就是为什么人类社会发展的逻辑一定是要向外的,通过“新边疆”的认知、技术和资源发展出更多的可能性与更大的生存空间。最能体现这一发展逻辑的价值,是形成于MIT 人工智能实验室并推动了后来整个个人电脑和互联网革命的黑客伦理 22:
对计算机的访问(以及任何可能帮助你认识我们这个世界的事物)应该是不受限制的、完全的,任何人都有动手尝试的权利!
所有的信息都应该可以自由获取。
不迷信权威—促进分权。
评判黑客的标准应该是他们的技术,而不是那些没 有实际用途的指标,比如学位,年龄、种族或职位。
你可以在计算机上创造出艺术与美。
计算机可以让你的生活更美好。
当这些早期黑客的故事在 1984 年被整理成书后广泛传播,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躺在床上读过全书,仿佛从天花板上就能直接看到那个自由而又绚烂的神奇世界,而他脑海里唯一的信念就是要切身经历其中,因为“这才是我应该属于的世界”!这个少年就是后来的著名游戏程序员约翰·卡马克。
十年后,他先后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 3D 射击游戏的引擎和第一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FPS 游戏《毁灭战士》,帮助 PC 游戏从爱好者们的玩具发展成为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产业。
二十年后,当他在论坛上看到一个不满 20 岁的年轻人用不到 500 美元的成本,就能鼓捣出一台像模像样的虚拟现实设备时,卡马克果断加入,无偿帮助这个年轻人优化和宣传里面的技术。
后来,甚至还将随后十年的职业生涯投入于此,以求加快虚拟现实技术的完善和落地。由于卡马克在图形技术方面的杰出贡献,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在 2016 年向他奉上了该机构的最高荣誉—终身成就奖, 这也让他成为第二个获此殊荣的游戏工作者。
而维系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可以说是价值投资策略的必然要求。价值投资的关键是目标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或者说是其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要求目标企业及其所处环境的发展要具备可持续性。
大环境方面,“既能满足当代的需要,而同时又不损及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可持续发展早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全球性议题。不过,即便是由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的 17 项全球2030 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如今愈演愈烈的大国博弈及地缘政治冲突影响下,其进展速度及所能取得的成果无疑都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更何况,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确保相互毁灭”这一全球安全的现实约束之下,不少民粹主义领导者反而开始在极端行为或决策的边缘疯狂试探,这不仅极不明智,而且丧心病狂。
而基业长青的公司往往都是融入于良性发展的社会结构之中的23,这样的组织机构本身高瞻远瞩,能够持续不断地提供社会运转所不可或缺的产品和服务。然而,资本市场的逐利本质,迫使公司进行“短视”决策继而灰飞烟灭,这样的案例早已上演过无数次。这也更加突显出巴菲特、芒格“买入并长期持有”的价值投资策略是何等地难能可贵。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固然要求我们要不断从各个层面拓展新边疆,更要求我们能够像巴菲特、芒格一样参与维系社会、经济基本面的良性运转。
回到个人的长期发展,智慧所带来的最优化成果,其价值最终还是要落在维系人类社会良性发展的这个维度上来。而这样的生命过程之于一个人的意义,是他在应对其中的各种挑战时所选择的态度及行为方式所赋予的,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应对之道——“有时候你会发现所处的情况需要你采取行动来确定自己的命运,有时候你会觉得深思熟虑更为可取,有时候你会发现顺其自然是正道……你独特的机会就依存于自己承受重负的方式之中”24。
写在后面
科学革命和学术研究的各项进展,一直在不断拓展人类认知的新边疆,由此形成的庞大知识库,是我们正确了解周围世界并有效获取智慧的根本源头。这也是为什么查理·芒格一直谆谆告诫我们要重视这些有条理的深层理论,他还一直教导我们如何行之有效地采用跨学科的方式来把这些现成的知识组织起来,特别是如何将数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组织成一个基本的认知框架。
然后通过有效的阅读和案例研究,把来自我们自身或他人的实际经验与这个基本认知框架整合起来,转换成实实在在的个人智慧及能力,这是一个全身心投入生活或沟通现实的过程。
在这过程中,不同的人会将其知识和经验工具化为不同的方法或模型,以便于更好地实践和应用它们,比如:查理· 芒格的投资原则检测清单 25与人类误判心理学26, 瑞·达里欧的生活原则与工作原则 27,等等。
这一过程便是我们学习与成长的核心。但智慧的目的不只是学习和成长,它还要求我们能够把自身的全部能力和资源有效组织起来,在长达数十年的生命过程中,将许多重要的无形价值转化为有形的人生成果。
目前,学术界对于智慧本身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进展, 还远未达到人人可用、可以整合到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地步。对于一个人如何基于智慧来组织和发展他个人的各种能力及相关资源,目前并没有一个公认的路径或发展蓝图,但查理·芒格的言传身教确实可以让每一个有志于此的心灵获得不小的震撼与启发。只是,对普通人更友好的一条智慧之路, 可能还是需要一幅面向毕生发展的全景式个人建设蓝图。
对此,一个可能的选项是通过解答企业发展的战略地图模型 28来逆向思考那些真正拥有智慧的人是如何组织和发展他们自己的全部能力和成果的:
战略地图模型
比如,个人的学习与成长层面,除了前面这个基于智慧的核心过程,还可能包括个人层面的一些技术工具、自我组织与激励的方法。个人发展的内部层面,可能包括个人健康、 时间及精力的管理,输入与输出的工作流安排及优化,以及争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各项社会支持因素;对外层面(对应于客户),可能包括技术或作品建设、职业关系建设、个人形象建设等方面;价值发展层面(对应于财务成果),是个人成长及效率提升的基本逻辑,可能涉及到无形的个人能力与有形的个人财富这两方面的成长,会稍微复杂一点。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个人的长期发展与企业的长期发展,归根结底是两个不同维度的概念,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些互有借鉴之处,但要完全做出一幅符合普通人长期发展需要的全景式蓝图,还是要经过一个特别细致的完整研究,此处暂不作进一步讨论。
最后,我们讨论一个特别有趣的问题,来作为本文的结尾:我们该如何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呢?
如果① S 是一个自由的个体,② S 知道如何好好生活,③ S 生活得很好,④ S 生活得很好,是由于 S 知道如何好好生活;那么,S 就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一篇发表于 1996 年的论文 29 是以这样的逻辑定义该问题的。借此,与诸位共同寻求智慧和价值投资成果的芒格粉丝们共勉。
注释:
1.译注:这一门槛应指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它改写了生命科学的基础,并获得 1962 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费曼此处演讲于1963 年。
2.[美]理查德·费曼:《费曼演讲录:一个平民科学家的思想》,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年版。
3.ADDRESS AT RICE UNIVERSITY ON THE NATION’S SPACE EFFORT. SEPTEMBER 12, 1962.
https://www.jfklibrary.org/learn/about-jfk/historic-speeches/address-at-rice-university-on-the-nations-space-effort.
4.ADDRESS TO JOINT SESSION OF CONGRESS. MAY 25,1961.
https://www.jfklibrary.org/learn/about-jfk/historic-speeches/address-to-joint-session-of-congress-may-25-1961.
5.苏炳添,邓民威,徐泽,梁伟,姜自立,王国杰:新时代中国男子100m 短跑:回顾与展望,刊登于《体育科学》,2019 年,第 39 卷02 版,第 22—28 页。
6.[美]珍妮特·洛尔:《查理·芒格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7.[美]珍妮特·洛尔:《查理·芒格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第 262 页。
8.[美]彼得·考夫曼编:《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智慧箴言录》,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年版,第 183 页。
9.Whitney Tilson’s 2007 Wesco Annual Meeting Notes. https://www.tilsonfunds.com/Whitney%20Tilson%27s%20notes%20from%20the%202007%20Wesco%20annual%20meeting-5-9-07.pdf.
10.[美]珍妮特·洛尔:《查理·芒格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第 254 页。
11.[美]阿什利·万斯:《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中信出版集团 2016 年版,133 页。
12.How Tesla Will Change The World.2015. https://waitbutwhy. com/2015/06/how-Tesla-will-change-your-life.html.
13.The mind behind Tesla, SpaceX, SolarCity “First Principle”.https://www.ted.com/talks/elon_musk_the_mind_behind_Tesla_spacex_ solarcity/transcript.
14.“Lollapaalooza 效应”见《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智慧箴言录》,[美]彼得·考夫曼编,中信出版集团 2016 年版,第 80 页。
15.[美]珍妮特·洛尔:《查理·芒格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第 229 页。
16.Janet Lowe, et al.,2007, Warren Buffett Speaks: Wit and Wisdom from the World’s Greatest Investor, vol.I,Hoboken:John Wiley&Sons,p.157-160.
17.[英]基拖:《希腊人》,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69 页。
18.Humanita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umanitas.
19.[美]亨利·戴维·梭罗:《瓦尔登湖》,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年版。
20.The American Scholar, Ralph Waldo Emerson, 1837. https://archive.vcu.edu/english/engweb/transcendentalism/authors/emerson/essays/ amscholar.html.
21.[美]珍妮特·洛尔:《查理·芒格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第 225 页。
22.[美]史蒂文·利维:《黑客:计算机革命的英雄》,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27—34 页。
23.[美]吉姆·柯林斯,杰里·波勒斯:《基业长青:企业永续经营的准则》,中信出版集团 2009 年版。
24.[美]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华夏出版社 2010年版。
25.[美]彼得·考夫曼编:《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智慧箴言录》,中信出版集团 2016 年版,第 97—100 页。
26.[美]彼得·考夫曼编:《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智慧箴言录》,中信出版集团 2016 年版,第 457—502 页。
27.[美]瑞·达利欧:《原则》,中信出版集团 2018 年版。
28.Having Trouble with Your Strategy? Then Map It, by Robert S. Kaplan and David P. Norton, September 01, 2000,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https://hbr.org/2000/09/having-trouble-with-your-strategy-then-map-it.
29.Teaching and Wisdom. Philosophical Studies Series, vol 67. https://doi. org/10.1007/978-94-017-2022-9_18
-END-
来源:芒格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