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还能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技巧,但在实际的课堂中讨论大多流于形式,究其原因在于老师没有树立学本课堂的理念以及不熟悉课堂讨论的组织与流程设计。以下结合我个人的思考与经验,对课堂讨论的开展提供一些建议。
一、明确讨论的价值与意义:遇到悬而未决的难题才去讨论,因此讨论主题的选定非常关键,一定要围绕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开展讨论,这是课堂讨论是否有效的前提。此外开展课堂讨论还有以下积极意义:
• 集体智慧的力量:在面对难题时,集体智慧往往比个人思考更有效,能够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复杂问题,促进更深入的学习。
• 培养批判性思维: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评估和构建论点的能力,这是批判性思维的关键组成部分。
• 沟通技巧的锻炼:让学生练习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倾听他人的观点,提高沟通技巧。
• 提高课堂参与度:讨论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二、讨论前要进行精心准备。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老师们一句“同学们,大家现在开始讨论吧!”,只见学生们装模作样的拿本书,转个身,然后围成一圈,开始“交流”。这样草率而粗糙的安排组织,是导致讨论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讨论前要做很多工作,具体如下:
1.确定原则,营造氛围
• 平等与尊重:确保在讨论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个人的观点都会被尊重。
• 倾听与表达:在讨论中要学会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观点,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也要有理有据地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 共识与异见:在讨论中要尽可能扩大共识,同时要用积极开放的心态应对不同观点,使讨论的结果更加完善,达成预期目标。
• 效率与公平: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但为了讨论的顺利进行,发言中只重点表达对所讨论问题的新角度或者同一角度的补充,避免重复与复述之前已经出现过的内容。
2.分配任务,划分小组
• 任务分配:根据讨论的主题,给学生分配具体的任务或问题,让他们有目标地参与讨论。
• 小组划分: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的人数适中(四人一组比较合理),以便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
• 角色分配:可以给每个小组成员分配角色,如记录员、发言人、计时员等,以确保讨论的效率和秩序。
三、讨论需要有明确步骤。讨论中要遵循规律设计明确的步骤。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的“读思达”教学法以及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的“对分课堂”理念都强调学习交流中必须有阅读(即信息获取)、思考(即独学内化,进行分析,形成观点)、表达(讨论交流,扩大共识,提升认识)环节,当然还需要要有点评环节。具体的设计如下:
1.独学内化—自己思考(在实际课堂中这步基本没有,但非常关键)
• 独立思考:给学生一些时间独立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
• 记录观点:鼓励学生记录下自己的想法,以便在小组讨论中分享。
2.讨论交流—交换意见,集思广益,释疑解惑,扩大共识
• 轮流发言: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可以采用轮流的方式。
• 倾听他人:鼓励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并思考对于讨论主题的积极意义。
• 提问和反馈:鼓励学生提问和提供建设性的反馈,以促进深入讨论。
• 引导讨论:老师可全程参与某一小组的讨论,提出引导性问题或澄清概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本人在榆社中学参与课堂讨论)
3.表达与点评
• 每个小组可以选派一名代表来总结讨论的要点和结论,鼓励尽可能多的小组参与,确保成果更加全面。
(榆社中学孩子的课堂展示)
• 自我反思: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观点的亮点与不足。
• 生生互评:鼓励不同小组同学之间开展交流,对各自提出的观点进行补充与质疑。(这个环节在实际课堂中做的很不到位)
• 师生互评:老师可以与学生围绕讨论主题开展交流,提升讨论的深度和高度。(师生互评可以多几个回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 老师点评:老师在结合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给出总结性结论,并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给予正面反馈以及改进意见。
(寿阳中学康一立老师对学生成果的点评)
• 行动计划:根据讨论结果,制定后续的行动计划或学习目标。
• 延伸学习:针对讨论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生成性问题,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继续深入学习与研讨。
以上的课堂讨论只是一个大致的流程,老师们可以根据情况进行优化。另外还要说明几点:
1.课堂讨论以质取胜,在精不在多,一节课中围绕核心问题开展一次充分而有实效的讨论足够了。
2.老师们要懂得“等待的艺术”,不要太着急,要坚守孔老夫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在问题提出与结论的得出之间,在精心的组织下,给足孩子们阅读、思考、表达的时间,这样才能让学习在课堂真实发生,才能将核心素养培养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