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利率空间,先足够下行方能上行丨国盛固收杨业伟团队

文摘   2024-12-10 16:53   北京  



12月9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讨论了经济工作,其中很多提法出现了重大变化。对债券市场来说,货币政策基调的变化尤为重要,另外对股市房市等提法都将成为影响未来债市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看待政治局会议表态及对债市的影响呢?

政策稳经济诉求提升。对来年经济的展望上,会议定调更为积极,2025年为十四五的收官之年,扩大内需政策的诉求也相应有所提升,由202312月政治局会议提到的“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变为“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显示对扩大内需的政策诉求上升。

四万亿之后,首次将货币政策基调转为适度宽松,未来降准降息幅度有望明显加大。本次财政政策定调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而上一次定调财政“更加积极有为”是20203月的政治局会议,对应2020年上调赤字率、扩大专项债规模、发行特别国债,因此我们预计明年赤字率和特别国债规模都将进一步上调。而对债市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货币政策基调的变化,即自四万亿以来再度定调适度宽松。上一次定调货币政策“适度宽松”是2008-2009年,期间(20089月到12月)央行调降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189bps,降准2个百分点。大幅的货币宽松带来了债券利率的大幅下行,10年国债从088月中旬的4.6%左右降至091月中旬的2.7%左右,累计下降近2个百分点。现在货币政策基调的再度变化,带来未来降息降准预期的显著上升,这将推动利率的明显下行。

利率可能先下后上。2024年,利率整体趋势下行且政府债券融资走阔,但非政府债券融资持续收缩,主要原因是名义利率下行的幅度不及物价下行的幅度,考虑物价后的实际利率仍偏高,过高的实际利率制约私人部门融资。因而,利率可能先下后上,在名义利率下行幅度足够大,从而带动实际利率显著下行,才能带动私人部门融资,从而带动社融增速。在私人部门融资出现好转后,信贷出现扩张,经济出现回升后,利率才可能出现显著回调。

看着社融做债券,方向比点位更重要。我们认为在政策大幅变化之际,利率的方向比点位可能更重要。由于货币政策方向将以基本面为基准,因而社融,特别是非政府债券社融未能有效回升,基本面未能改善之前,货币宽松就没有结束,利率也就不会有趋势性的调整。如果未来政策落地节奏相对缓慢,或者未能有效带动社融回升,这意味着后续可能有更强的货币宽松,因而利率依然处于下行趋势中。因而社融是否见底回升,特别是市场化融资主导的非政府债券社融是否见底回升,是判断债市拐点是否来临的重要依据。

股市对债市的压制或弱于今年9月末。9月末政策转变之后,股市的大幅上涨对债市形成了压制,导致债市显著调整。那么这次政策转变是否会再现9月股债跷跷板呢,我们认为可能性相对有限,原因在于年底债券配置力量更强,并且有较强的货币宽松预期,货币政策定调“适度宽松”、“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未来宽松未落地之前债市调整压力有限

利率有望进一步下行,久期策略继续占优,社融是判断拐点的关键领先指标。货币政策基调的转变意味着后续政策利率空间的打开,在实体经济企稳以及融资回升之前,预计货币政策宽松的基调都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这意味着利率需要先有足够的下行,才有可能在基本面和融资改善后回升。因此,当前情况下,我们认为后续利率依然有较大的下行空间,因而依然建议保持长久期策略,对利率和信用均是如此,10年国债利率有望下行至1.8%或更低,1AAA存单有望下行至1.6%或更低。我们认为明年政策变化幅度很大,这会导致点位的判断并不重要,相对来说方向更为重要,社融见底之前,利率将延续下行趋势。


风险提示:外部风险超预期;财政政策发力超预期;风险偏好回升超预期

12月政治局会议总结当年经济,并对次年的经济工作进行定调,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吹风会”,因而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从债券市场的角度看,我们对本次的政治局会议的影响看法如下:

对扩大内需的诉求上升,但总体仍维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在对本年经济的回顾方面,会议定调更趋审慎,由202312月政治局会议提出的“经济回升向好”转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对来年经济的展望上,会议定调更为积极2025年为十四五的收官之年,扩大内需政策的诉求也相应有所提升,由202312月政治局会议提到的“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变为“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显示对扩大内需的政策诉求上升。但需要看到本次会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不变,从政治局会议对扩大内需和高质量发展的排序来看,高质量发展仍排在扩大内需之前,这需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的进一步确认。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近年提法一直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积极”和“适度宽松”的提法显示货币和财政政策取向更趋积极。上一次定调财政“更加积极有为”是20203月的政治局会议,对应2020年上调赤字率、扩大专项债规模、发行特别国债。上一次定调货币政策“适度宽松”是2008-2009年,期间政策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在2008年四季度显著下行,同时信贷增速在2009年也出现显著扩张。“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的提法是首提,显示当前货币政策对当前内部经济形势和外部不确定性的重视。

稳住楼市和股市。9月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本次会议再次提出稳住楼市,显示当前宏观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重视,增量房地产政策有望持续推出。稳定股市,显示政策对资本市场稳定预期功能的重视。

宏观政策的定调,对债市的影响如何呢?

利率可能先下后上,利率足够下行才能带动社融。2024年,利率整体趋势下行且政府债券融资走阔,但非政府债券融资持续收缩,主要原因是名义利率下行的幅度不及物价下行的幅度,考虑物价后的实际利率仍偏高,过高的实际利率制约私人部门融资。因而,利率可能先下后上,在名义利率下行幅度足够大,从而带动实际利率显著下行,才能带动私人部门融资,从而带动社融增速。在私人部门融资出现好转后,信贷出现扩张,经济出现回升后,利率才可能出现显著回调。

参照2008-2009年的经验,利率反转可能需要看到信贷的筑底。从货币政策的表述以及外需回落的风险角度看,当前宏观经济环境类似于2008年四季度。回顾2008年债市在政策转变前后的变化,以10年国债利率的拐点为例,宏观政策、信贷数据、风险资产价格均领先债市,而经济基本面数据同步甚至滞后于债市的调整。20081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四万亿”计划,而上证指数和南华工业品指数分别于117日和128日出现拐点,而12月中旬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贷款余额显著多增,而10年国债利率的底部出现在1月公布社融前后,连续两个月信贷数据超预期验证了拐点。其他经济指标均滞后于债市的调整,其中PPI的拐点最早出现在20097月。而“四万亿”计划时,中央政府放开地方政府的财权,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代表的准财政的扩张带来的信贷扩张的背景,当前可能并不具备,当前投资回报率下降和整体杠杆率抬升的环境下,信贷扩张需要实际利率出现更大幅度的下行。

风险资产价格的回升可能不会对债市形成明显压制。924日一揽子政策颁布后,在股市出现显著回升后,债市出现明显的回调,但这次风险资产价格对债市的压制可能有限。一方面,市场存在学习效应,虽然债市在9月底出现显著回调,但10月以来,在增量财政政策未显著超预期以来,10年国债利率持续下行。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定调“适度宽松”、“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货币政策的宽松基调可能持续,资金利率或较长时间维持在低位。

利率有望进一步下行。货币政策基调的转变意味着后续政策利率空间的打开,在实体经济企稳以及融资回升之前,预计货币政策宽松的基调都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这意味着利率需要先有足够的下行,才有可能在基本面和融资改善后回升。因此,当前情况下,我们认为后续利率依然有较大的下行空间,因而依然建议保持长久期策略,对利率和信用均是如此,10年国债利率有望下行至1.8%或更低,1AAA存单有望下行至1.6%或更低。

风险提示

外部风险超预期;财政政策发力超预期;风险偏好回升超预期



本文节选自国盛证券研究所于2024年12月10日发布的研报《打开利率空间,先足够下行方能上行》,具体内容请详见相关研报。

杨业伟 S0680520050001 
yangyewei@gszq.com

朱帅 S0680123030002 
zhushuai1@gszq.com

相关报告
地方债审批权下放,能否有效改善资产荒?|国盛固收杨业伟团队
顺势而为,踏节而行——2025年利率债年度策略 | 国盛固收杨业伟团队





特别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非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



重要声明:本订阅号是国盛证券固收组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国盛固收组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本资料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因此个人投资者还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本资料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传播。






业谈债市
我们将在此公众号平台及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寻找债市投资方向,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全面、及时、便捷的固定收益市场分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