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的发力——2024年财政数据点评丨国盛固收杨业伟团队

文摘   2025-01-26 17:27   北京  





2024年财政赤字小幅增加,扩张力度小幅上升,实际赤字从上年的4.5%上升至4.8%,广义赤字从6.8%上升至7.7%。2024年全年财政收支数据公布,从一般预算数据来看,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0万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5万亿,实际财政赤字为6.5万亿,较2023年微幅增加约7000亿元。实际财政赤字率为4.8%,较2023年提高0.3个百分点,显示财政温和发力。而更为广泛的,将政府性基金纳入赤字统计,2024年政府性基金收支差额为3.94万亿,较2023年的3.06万亿,发力规模有所增长。加总一般预算和政府性基金之后的广义赤字10.43万亿,较上年的8.84万亿同样增长。占GDP比例也从6.8%提升至7.7%。财政发力整体有所提升
赤字提升更多由于收入增长偏弱,而非支出主动发力。2024年一般公共收入同比增长1.3%,年初预算增速3.3%,与年初预算相差约424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3.6%,与年初预算4.0%水平相距不远。赤字增加更多由于财政收入低于预期。从结构上看,中央和地方的收入规模均不达预期,而支出端央地存在分化,中央实际支出比年初预算低1300亿元,而地方支出规模大于年初目标422亿元,地方财政支出压力相对较大

大部分税收全年同比负增长,消费税等少部分税收同比多增。2024年全年,国内消费税同比2.6%,主要是成品油、卷烟、酒等产销增长。国内增值税同比下降3.8%,主要受政策翘尾减收等特殊因素以及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下降影响。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0.5%,个人所得税同比下降1.7%。主体税种表现并不强。而2024年出口退税同比增长12.6%,对外贸出口的支持力度较大

非税收入发力特征显著,年末财政收入快速上升。时间上,全年财政收入增速前低后高。2024年1-8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均为负,1-9月税收收入增速持续为负。进入4季度,税收收入增速转正,叠加非税收入大幅提升,年末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明显上扬。12月财政收入同比高增24.3%,其中非税收入同比大幅增长93.8%,显著的拉高了整体财政收入。结构上,2024年税收增长乏力,全年税收收入同比-3.4%,非税收入同比25.40%。非税收入保持同比较快增长,主要是部分中央单位上缴专项收益和地方多渠道盘活资源资产等,这些拉高非税收入增幅约24个百分点

政府性基金收入继续缩量,但年末也出现冲量情况,持续性有待继续观察。除一般预算之外,年末土地出让收入冲量推动政府性基金收支增速上扬,2024年12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当月同比4.9%,为全年唯一实现同比正增长的月份,全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12.2%,跌幅较2023年的-9.2%略有扩大。随着政府性基金收入的扩张,政府性基金支出也在4季度有所加速,全年支出同比增长0.2%,12月支出同比增长12.6%。但目前房地产市场并非十分强劲,土地出让收入回升的持续性依然有待进一步观察

收入不足约束支出增长,支出更为集中于社保、付息等债务刚性支出。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3.6%,其中增速较高的有农林水(12.8%)、债务付息(8.9%)、社保和就业(6.3%),付息和社保等刚性支出的高增将会挤占其他支出的空间。政府性基金支出全年同比增长0.1%,较2023年同比-8.4%有明显提升,政府性基金支出在年末发力,或由于2024年专项债发行节奏较慢,专项债发行后资金逐步落实

总体来看,2024年财政实现被动扩张,未来如果收入增长有限,支出扩张可能需要财政更大幅度的发力。2024年财政收入显示,财政收入承压。无论是一般预算收入,还是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长都较弱,广义财力合计同比下降2.0%。随着房地产市场持续偏弱,短期财政收入端或难以改善。而收入不足可能对支出空间形成约束,特别是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将更为集中于“三保”、付息等刚性支出,用于经济建设等其他支出的财力将相对有限。如果需要实现财政支出更有效的增长,则需要更为依赖财政赤字的扩张。

风险提示政策变化超预期、数据统计口径存在误差、财政收入不及预期

              
               



2024年财政政策力度有所提升。2024年全年财政收支数据公布,从一般预算数据来看,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97万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46万亿,实际财政赤字为6.49万亿,较2023年微幅增加约7000亿元。实际财政赤字率为4.8%,较2023年提高0.3个百分点,显示财政温和发力。而更为广泛的,将政府性基金纳入赤字统计,2024年政府性基金收支差额为3.94万亿,较2023年的3.06万亿,发力规模有所增长。加总一般预算和政府性基金之后的广义赤字10.43万亿,较上年的8.84万亿小幅上升。占GDP比例也从6.8%小幅上升至7.7%。财政发力整体有所提升。

赤字提升更多由于收入增长偏弱,而非支出主动发力。但地方支出仍超年初预算,地方财政支出压力较大2024年一般公共收入同比增长1.3%,年初预算增速3.3%,与年初预算相差约424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3.6%,同样未达到年初预算增速4.0%,与年初预算差距较小(878亿元)。从结构上看,中央和地方的收入规模均不达预期,而支出端央地存在分化,中央实际支出比年初预算低1300亿元,而地方支出规模大于年初目标422亿元,或表明地方财政支出压力相对较大。
全年财政收入前低后高。非税收入发力特征显著。时间上,全年财政收入增速前低后高。2024年1-8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均为负,1-9月税收收入增速持续为负。进入4季度,税收收入增速转正,叠加非税收入大幅提升,年末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明显上扬。结构上,2024年税收增长乏力,全年税收收入同比-3.4%,非税收入同比25.4%。非税收入保持同比较快增长,主要是部分中央单位上缴专项收益和地方多渠道盘活资源资产等拉高非税收入增幅约24个百分点。

四大税收中,仅国内消费税2024年实现同比正增长。2024年全年,国内消费税同比2.6%,主要是成品油、卷烟、酒等产销增长。国内增值税同比下降3.8%,主要受政策翘尾减收等特殊因素以及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下降影响。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0.5%,个人所得税同比下降1.7%,个人所得税下降主要受2023年年中出台的提高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政策翘尾减收等影响。土地和地产相关税收同比为-0.01%,较2023年同比-3.5%降幅有所改善。车辆购置税同比下滑9.4%,车市表现较为低迷。此外,2024年出口退税同比增长12.6%,对外贸出口的支持力度较大。

政府性基金收入继续缩量,年度同比减少12.2%,年末土地出让收入逆势上扬,持续性有待继续观察。除一般预算之外,年末土地出让收入冲量推动政府性基金收支增速上扬,202412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当月同比4.9%,为全年唯一实现同比正增长的月份,全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12.2%,跌幅较2023年的-9.2%略有扩大。202311-12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样有冲量表现,但进入2024年以后,同比增速明显回落,在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的环境下,土地市场景气度回收仍需进一步观察。

财政收入下滑制约财政支出发力,2024年财政支出同比3.6%,且社保、付息等债务刚性支出增长较快。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3.6%,其中增速较高的有农林水(12.8%)、债务付息(8.9%)、社保和就业(6.3%),付息和社保等刚性支出的高增将会挤占其他支出的空间。政府性基金支出全年同比增长0.1%,较2023年同比-8.4%有明显提升,政府性基金支出在年末发力,或由于2024年专项债发行节奏较慢,专项债发行后资金逐步落实。
2024年广义财政收入下滑,财政支出维持小幅增长。结合第一本账和第二本账作为广义财政收支,2024广义财政收入同比-2.0%2023年同比2.1%),广义财政支出同比2.7%2023年同比1.3%)。年末广义财政收支都有冲量,12月广义财政收入当月同比14.0%,为年内少数广义财政收入为正增长的月份,而12月广义财政支出同比10.6%
总体来看,2024年财政实现被动扩张,未来如果收入增长有限,支出扩张可能需要财政更大幅度的发力2024年财政收入显示,财政收入承压。无论是一般预算收入,还是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长都较弱,广义财力合计同比下降2.0%。随着房地产市场持续偏弱,短期财政收入端或难以改善。而收入不足可能对支出空间形成约束,特别是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将更为集中于“三保”、付息等刚性支出,用于经济建设等其他支出的财力将相对有限。如果需要实现财政支出更有效的增长,则需要更为依赖财政赤字的扩张。


风险提示:政策变化超预期、数据统计口径存在误差、财政收入不及预期



本文节选自国盛证券研究所于2025年1月26日发布的研报《被动的发力——2024年财政数据点评 》,具体内容请详见相关研报。
杨业伟 S0680520050001 
yangyewei@gszq.com

王春呓 S0680524110001
wangchunyi@gszq.com

相关报告
收入回升支出放缓,年末财政力度回落——11月财政数据点评 | 国盛固收杨业伟团队


特别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非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


重要声明:本订阅号是国盛证券固收组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国盛固收组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本资料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因此个人投资者还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本资料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传播。







业谈债市
我们将在此公众号平台及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寻找债市投资方向,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全面、及时、便捷的固定收益市场分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