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年)已公布,理财发生什么变化?对债市有何影响?2025年会有什么变化,本文对此进行分析。2024年理财产品规模快速增长,全年增长3.15万亿至29.95万亿,同比增速11.8%,但下半年增速放缓。2024年上半年理财规模以较快速度回升,上半年理财规模增加1.7万亿,下半年债市波动理财规模增长放缓。2024年下半年存款、理财、货基和债基增加6.54万亿、1.43万亿、0.42万亿和0.05万亿。分别同比多增0.89万亿、-0.03万亿、0.63万亿、-0.59万亿,理财下半年增速放缓。理财2024年上半年月度平均收益率为2.80%,相较于存款和货基有优势,使得上半年存款出表更多流向理财。而全年来看2024年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降为2.65%,由此可见下半年理财收益优势下降,导致规模增长放缓。资产端:2024年下半年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债券投资大幅增加,同业业务继续扩张,而存款和公募基金规模减少。受到同业存款自律倡议影响,理财减持存款增持债券,下半年债券投资增加1.61万亿,占比上升2.3%至57.9%,而存款规模下降526亿,占比下降1.4%至23.9%。资金价格持续在政策利率上方波动,拆放同业及债券买入返售增加0.25万亿,占比上升0.5%至6.4%。下半年债市波动债基赎回压力增大,理财投资公募基金规模减少0.17万亿,占比下降0.7%至2.9%。债券结构:2024年下半年理财增持债券1.6万亿,主要增持存单和信用债,减持利率债。从配置债券类别看,截至2024年12月,理财持有债券类18.6万亿,包括信用债13.21万亿、利率债0.75万亿、同业存单4.63万亿。与6月份相比,下半年减持利率债0.07万亿,增持信用债0.64万亿,增持存单1.02万亿。运作模式: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下降,理财规模增长主要来自于其他开放式产品的扩张。产品运作模式来看,2024年下半年封闭式产品仅增长0.01万亿,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减少0.19万亿至7.3万亿,其他开放式产品规模增长1.61万亿至16.9万亿。全年来看,封闭式产品增长0.13万亿,开放式产品增长3.02万亿,其中现金管理类产品减少1.24万亿,其他开放式产品增长4.26万亿。由此可见2024年理财规模增长主要是由于定开型产品或者最小持有期产品规模扩张带来的。首先,理财收益率将进一步下行。随着底层资产债券收益率的下降,以及同业存款自律机制等落地,理财收益率可能趋势性下降。叠加此前配置的相对高收益资产逐步到期,理财收益率下行压力将更为明显。这可能导致理财相对于存款等产品优势减弱。其次,理财规模扩张或存在一定压力。2024年理财规模的快速增长部分受益于手工补息叫停后的存款外流,但随着这一效应的渐退,特别是债券利率的大幅下降,理财产品收益率相对于存款的优势减弱。特别是现金管理类等更多投资短期资产的产品,相对于存款优势有限。这可能导致理财规模难以继续快速增长,甚至阶段性存在回撤压力。再次,净值波动可能加大,理财净值管理可能面临更大挑战。一方面,理财产品自建估值叫停,理财更多以市值计价意味着波动可能上升;另一方面,理财产品主要投资债券等固定收益资产,随着票息水平的下降,对波动的覆盖能力下降,这可能导致产品夏普比例等下降。同时,理财产品结构中开放式产品占比上升,也进一步提升了波动带来的风险,以定开式产品为主的其它产品类2024年规模增加4.3万亿,高于整体理财规模的3.2万亿,产品对波动的暴露水平也进一步提升。最后,资产多元化面临挑战。从2024年理财投资来看,投资债券和存单比例进一步提升,债券中主要增配信用债。这符合理财的资源禀赋优势,但资产结构也更为集中于债券,特别是信用债。而在资产多元化方面总量上变化有限。未来多元化投资存在一定挑战。
风险提示:风险事件超预期,宽信用超预期,测算存在偏差。
![]()
一、理财产品端:收益优势下降,规模增长放缓
2024年上半年存款流出,流向了理财货基债基,而下半年理财和债基规模均同比少增,存款有所回表。2024年上半年存款增加11.45万亿,理财增加1.72万亿,货基增加1.91万亿,债基增加1.57万亿。其中存款累计同比少增8.67万亿,理财同比多增4.03万亿,货基同比多增0.88万亿,债基同比多增1.08万亿。而下半年存款增加6.54万亿,理财增加1.43万亿,货基增加0.42万亿,债基减少0.05万亿。其中存款累计同比多增0.89万亿,理财同比少增0.03万亿,货基同比多增0.63万亿,债基同比少增0.59万亿。截至2024年12月,存款、理财、货基、债基余额同比增速分别为6.33%、11.75%、20.68%、28.77%。
![]()
理财收益优势下降,规模增长放缓。2024年下半年理财规模增长1.43万亿至29.95万亿,上半年增长1.72万亿,全年增长3.15万亿。随着银行业理财业务的转型,2019年至2021年三年理财经历加速增长时期。2022年年底理财规模大幅回落至27.65万亿,同比减少了4.7%。2023年理财产品端也进行调整,理财规模缓慢恢复。2024年上半年理财规模以较快速度回升,上半年理财规模增加1.7万亿,下半年债市波动理财规模增长放缓。截至2024年末,理财存续规模29.95万亿,同比增长11.75%,增速较上半年小幅下降。理财2024年上半年月度平均收益率为2.80%,相较于存款和货基都有优势,使得上半年存款出表更多流向了理财。而全年来看2024年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降为2.65%,由此可见下半年理财收益优势下降,导致规模增长放缓。
![]()
![]()
二、理财资产端:债券投资大幅增加,增持存单和信用债
资产配置结构方面,2024年上半年发生的最明显的变化在于两方面,一是存款规模下行弱于预期,二是理财委外业务和同业业务扩张。受到叫停手工补息以及信托通道监管加强的影响,理财投资存款规模自2021年以来首次出现回落,截至6月理财投资存款7.73万亿,较年初减少了273亿左右。而随着理财规模扩张带来资产配置需求的增加,公募基金、拆放同业及债券买入返售规模和占比大增。上半年理财投资公募基金增加0.49万亿,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增加0.44万亿,占比分别达到了3.6%和5.9%。债券类仅增长0.54万亿。2024年下半年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债券投资大幅增加,同业业务继续扩张,而存款和公募基金规模减少。受到同业存款自律倡议影响,理财减持存款增持债券,下半年债券投资增加1.61万亿,占比上升2.3%至57.9%,而存款规模下降526亿,占比下降1.4%至23.9%。资金价格持续在政策利率上方波动,拆放同业及债券买入返售增加0.25万亿,占比上升0.5%至6.4%。下半年债市波动债基赎回压力增大,理财投资公募基金规模减少0.17万亿,占比下降0.7%至2.9%。![]()
![]()
2024年下半年理财增持债券1.6万亿,主要增持存单和信用债,减持利率债。从配置债券类别看,截至2024年12月,理财持有债券类18.6万亿,包括信用债13.21万亿、利率债0.75万亿、同业存单4.63万亿。与6月份相比,下半年减持利率债0.07万亿,增持信用债0.64万亿,增持存单1.02万亿。
![]()
三、理财运作模式:现金类收缩,规模增长来自其他开放式
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下降,理财规模增长主要来自于其他开放式产品的扩张。产品运作模式来看,上半年封闭式产品增长0.12万亿至5.74万亿,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减少1.05万亿至7.49万亿,其他开放式产品规模增长2.65万亿至15.29万亿。而下半年封闭式产品仅增长0.01万亿,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减少0.19万亿至7.3万亿,其他开放式产品规模增长1.61万亿至16.9万亿。全年来看,封闭式产品增长0.13万亿,开放式产品增长3.02万亿,其中现金管理类产品减少1.24万亿,其他开放式产品增长4.26万亿。由此可见2024年理财规模增长主要是由于定开型产品或者最小持有期产品规模扩张带来的。
封闭式产品期限来看,2024年下半年平均期限缩短。截至2024年6月末,1年以上的封闭式产品存续规模占全部封闭式产品的比例67.87%,较年初增加0.85个百分点。截至2024年末,1年以上的封闭式产品存续规模占全部封闭式产品的比例为67.15%,较年初增加0.13个百分点。
![]()
![]()
四、未设立理财子的中小行理财压降
未设立理财子的城农商行理财存续规模继续压降。2022-2024年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理财规模不断压降,截至2024年末,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存续理财规模2.88万亿,二者占理财总规模的比例分别为6.5%和3.1%,城商行理财规模同比下降11%,农村金融机构理财规模同比下降6%。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存量理财逐步压降,考虑到城农商行理财规模占比较低,而且预计压降时间较长,因此对债券市场冲击较为有限。
![]()
风险提示:风险事件超预期,宽信用超预期,测算存在偏差。
![]()
本文节选自国盛证券研究所于2025年1月26日发布的研报《理财的挑战——2024年理财年报点评及2025年展望》,具体内容请详见相关研报。
理财新变化——理财半年报的四大看点丨国盛固收杨业伟团队
今年理财的新变化——债市机构行为之理财篇(2023) | 国盛固收杨业伟团队
特别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非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
重要声明:本订阅号是国盛证券固收组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国盛固收组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本资料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因此个人投资者还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本资料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