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二甲双胍在皮肤科的12大应用

学术   2024-10-09 17:01   北京  

二甲双胍(Met)一直以来都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经典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肝脏分解肝糖原,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等机制起到降糖作用。近年来,众多学者发现二甲双胍在皮肤科疾病中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下文将盘点二甲双胍在12种皮肤科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01

局部治疗


黄褐斑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表现为面部黄褐色或深咖啡色片状斑的获得性色素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治疗难度大,首选三联乳膏(4%氢醌+0.025%维A酸+0.01%氟轻松),但长期使用易导致不良反应。

Met可激活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抑制雷帕霉素靶蛋白,降低细胞内环磷酸腺苷水平,下调小眼症相关转录因子,阻断master基因,下调黑素基因的转录,使酪氨酸酶、酪氨酸相关蛋白(TRP)-1和TRP-2、MelanA和蛋白激酶C-β等蛋白质合成减少。


中央离心性瘢痕脱发(CCCA)

CCCA是一种重度炎症致纤维化引起的脱发,主要发生在非裔人中,治疗困难。Met通过激活AMPK及一系列下游激素发挥作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少循环脂质和雄激素。


02

系统治疗


痤疮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与高雄激素血症相关,女性高雄激素血症最常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在一项研究中,40例女性患“痤疮”和“多囊卵巢综合症”,所有患者口服Met 500mg 3次/d,连续8周。患者的痤疮严重程度显著降低(P<0.001)。约20%的患者出现轻度腹泻、恶心、腹部不适、厌食,口中金属味等胃肠道反应,两例因严重腹泻而停药。


基底细胞癌(BCC)、鳞状细胞癌(SCC)

Met可通过抑制刺猬信号(sonic hedgehog)通路发挥抗癌作用。有研究发现即使在低剂量下,Met也能降低发生BCC的风险,未观察到SCC发生风险增加。在501~1500日剂量单位中,原位SCC风险轻度增加。


化脓性汗腺炎(HS)

HS是一种表现为疼痛性结节和脓肿的可致窦道、筛状瘢痕及挛缩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与代谢综合征、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有关。体内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et可下调HS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细胞因子IL-6、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7,具有显著的抗炎特性。


黑棘皮病(AN)

AN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肥胖、内分泌或药物紊乱相关的皮肤病。AN的发病机制涉及酪氨酸激酶家族受体的刺激,导致葡萄糖转运体4(GLUT4)向脂肪细胞和肌细胞质膜的转位缺陷,这增强了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IGF-R)的活动,导致这两种细胞增殖和乳头状斑块的出现。

此外,高胰岛素水平促进循环中自由IGF-1的增加,导致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二甲双胍通过作用于GLUT4受体治疗高胰岛素血症,显著改善AN。已描述与其他治疗(如噻唑烷二酮或格列美脲)联合使用二甲双胍,以增强其在抵抗病例中的效果。


寻常型天疱疮(PV)

PV是最常见的天疱疮类型,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糖皮质激素,可诱导约5%~25%的患者发生糖尿病。IgG4和IgG1是活动性疾病中主要的抗桥粒蛋白自身抗体,有研究表明Met对参与PV的IgG4的抑制作用最大。因此Met对PV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对糖皮质激素的并发症有控制作用。未来有望成为PV的有效辅助治疗手段。


银屑病

银屑病是一种具有皮肤表现的系统性炎性疾病,存在由多种细胞因子介导的分子促炎环境。同样,银屑病患者患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更高。二甲双胍激活AMP介导的蛋白激酶(AMPK),降低皮肤树突状细胞、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活动,这些细胞均参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此外,二甲双胍还减少线粒体水平的反应性氧物种的合成,从而降低氧化应激和局部炎症反应。迄今为止,已证实二甲双胍用于银屑病患者的临床益处主要见于糖尿病或葡萄糖不耐受患者。


03

体外研究


瘢痕疙瘩

细胞外基质(ECM)的累积和异常的TGF-β信号通路可能是瘢痕疙瘩治疗的潜在靶点。有研究表明Met能抑制TGF-β刺激的成纤维细胞和ECM的累积。Met可能是治疗瘢痕疙瘩的有效药物。


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早期可手术治疗,晚期仅能依靠化疗或手术与化疗联合治疗。近年来发现Met通过抑制p21和AMPK非依赖细胞介导周期、凋亡及与调节p53/Bcl-2相关的自噬作用于黑色素瘤细胞。近期的体外细胞毒性试验显示,由喷雾技术制备的Met负载Pluronic修饰脂质体细胞毒性更强,优于相应的药物溶液,半抑制浓度(IC50)更低。还有研究发现Met醇质体也能在治疗黑色素瘤和促进伤口愈合上发挥较好的作用。


玫瑰痤疮

玫瑰痤疮发病机制不清,免疫功能障碍和血管调节功能异常可能致病。研究者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确定了Met的药理靶点,Met可通过调节炎症和血管生成信号通路缓解病情。体内外试验验证了Met抑制LL37和TNF-α诱导角质形成细胞产生活性氧(ROS)和激活MAPK-NF-κB信号,显著改善玫瑰痤疮皮肤病变,包括免疫细胞浸润、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表达和血管生成。Met是治疗玫瑰痤疮的潜在药物,但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鲜红斑痣

脉冲染料激光(PDL)是鲜红斑痣的重要治疗手段,但PDL仅能清除部分皮损,可能与激光照射后血管再生和血运重建有关。有研究发现局部使用Met可通过抑制Akt/mTOR/p70S6K通路有效抑制激光治疗后的早期血管生成。


参考文献:

[1]白璐,朱才勇.二甲双胍在皮肤科的应用[J].皮肤病与性病,2023,45(03):165-168+173.

[2] 二甲双胍,痤疮治疗有了新突破-一美颜究院-2024-09-18

https://mp.weixin.qq.com/s/qRYV39osjLtg6695kxRYRA


推荐阅读

收藏|7种大疱性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多图预警!

维A酸类药物,怎么用才见效?用法用量一文掌握!

治疗痤疮、皱纹!盘点射频技术在皮肤领域的应用


联系我们

☎️17627884451

📮guozhen.wu@lbmedtec.com

声明:皮科在线原创内容版权均属皮科在线所有。转载文章或“皮科在线”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进行删除处理。

皮科Online
关注皮肤病学领域最新的学术动态、会议活动等前沿内容,推动中国皮肤病学的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