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9月中国典型房企销售业绩TOP200研究报告【第123期】

楼市   2024-09-30 18:08   上海  


详细


&

解读


01

金九不再,新房销售继续冷清


翘首企盼,九月来临,但金九却早已不再,2024年的9月,市场依旧没改整体冷清的态势,517新政的作用终究是消失的无影无踪。2024年1-9月,全口径销售额过千亿的房企仅有6家,相比2021年同期的28家,直接跌去了78.6%。


门槛值的数据表现更为直观,与冷清的行情一致,且始终不变的是,各梯队房企的门槛值依然是在探索下限。1-9月,TOP10房企门槛值为732亿元,同比-40%,降幅较1-8月缩小2.4个百分点,TOP30/50房企门槛值分别为204/120亿元,同比降幅分别为49.8%/40.4% ,分别较1-8月扩大0.89和缩小3个百分点,TOP100房企门槛值为41亿元。


图表:2017.9-2024.9各梯队房企门槛值走势(亿元)

资料来源:亿翰智库


02

全年或有望守住9万亿,“保交付”难度大


这一轮的行业阵痛如此深刻,超出了多数人的预期,这场持久战不断演绎、深化,新的挑战又不断出现,咬咬牙过去就过去了,过不去也就认命了。阵痛开始之前,大家还是满怀期待想着努力攻克难关,但是行情一直冷清,渐渐的大家也习惯了,默认了行情萎靡,无力挣扎的现实。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房地产行业各个指标表现均不尽人意。房地产开发投资自2022年开始已经连续跌了近3年。2024年1-8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9万亿,同比下降10.2%,已是连续4个月累计同比降幅在10%以上,其中,住宅投资5.3万亿,下降10.5%。也正由于开发投资的萎靡,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涨幅也在8月进一步降至3.4%。


新房销售业绩降幅虽有改善,但仍徘徊在20%附近。2024年1-8月,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6.06亿平米,同比下降18.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0.4%。新建商品房销售额5.97万亿,下降23.6%,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5.0%。而这些数据的背后,有各地517新政落地的推动,有企业抢业绩的追求,但即使有政策和企业的主观努力,市场表现有了短时的改善,但也对坚决向下的行业势头无能为力。从眼下来看,政策上很难再有超预期的政策,大概率还是延续着现有的政策节奏,市场走势的决定性因素——信心缺失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市场的筑底过程注定是漫长且缓慢的。


从总量上看,2024年全年,保住10万亿的关口或有难度,9月下旬,各部委,各地市纷纷行动起来,政策大礼包轮番来袭,试图提振行业信心,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止跌回稳,调整限购政策,上海,广州、深圳已积极跟进, 二套商贷首付比统一为15%,下调存量贷款利率0.5%等等,预计将带来一波流量释放,倘若政策效果显著,全年有望保住9万亿。


行业容量的萎缩,对应到微观主体身上,就是自身体量的降低,也就是说,企业还得再减少一大批,当前企业的业绩还没有跌到位,业绩收缩的空间还有很大,最后的生死一战已经来了。



新开工降幅维持在20%以上,施工疲态继续。8月单月,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分别为0.61亿平米和0.34亿平米,同比分别下降16.7%、上升1.2%。2024年1-8月,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0.94亿平米,同比下降12.0%。其中,住宅施工面积49.61亿平米,下降12.6%。房屋新开工面积4.95亿平米,下降22.5%。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3.59亿平米,下降23.0%。新开工的表现最能反映企业的真实处境,新开工既与企业拿地有关,也与企业的预期相关,而行业阵痛这几年来,企业拿地的量都是大幅萎缩的,民企多数都已从土地市场上退出了,可供开工的量本身是有限的,但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企业对未来并没有信心,也无心开工,然而这又造成了一个负向反馈循环,没有新鲜的货推出去,历史的库存去化不了,没有钱补充新的地,业绩不断恶化,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了。预计2024年全年,在低基数效应下,新开工的降幅或能收窄,但很难由负转正。


“保交付”难度更大,竣工降幅继续扩大。2024年8月,竣工面积为0.34亿平米,同比下降36.6%,降幅较7月扩大14.8个百分点。1-8月,房屋竣工面积累计3.34亿平米,同比降幅23.6%,较1-7月扩大1.8个百分点。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44亿平米,同比下降23.2%。无论是单月数据,还是累计数据,竣工面积同比降幅均是达到了年内的新高。可以料想的是,如今在保交付上,保交付政策面临难落地的困境,企业仍面临前所未有挑战,再加上2023年竣工的高基数,2024年房屋竣工大概率以高降幅收官。


03

债务管理优于增量投资,企业开始做减法


若有什么词能来形容企业当下的处境,那是一个字—熬。如果说曾经的企业是风华正茂,敢拼敢闯,现在的企业就是畏首畏尾,锋芒全无。


在具体的举措上看,就是债务管理优于增量投资,地少拿,或不拿了,工程投入减少,有能力还的钱一定是想着更早的还掉,只为了追求财务端的安全。


这里面有很多典型的例子,特别是民企,比如龙湖集团、新城控股、金地集团,龙湖还钱那叫一个积极,而且都是在债务到期前,提前很久就做安排,不等到债务到期就还掉,拿的地也是精挑细选;新城控股已经好几年没再拿过地,就是在储蓄能量过冬,不再把钱投入到新增投资上。


金地集团今年也是在积极规划还债,目前年内到期债务还剩下30亿的中期票据,暂停了拿地,减少了工程成本的支出,但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即使企业很努力,现金流的情况还是很不理想,短期偿债压力不可谓不大。根据金地集团2024年半年报,截止2024年6月末,货币资金是231.2亿元,短期借有息负债是390.9亿(其中短期借款3.3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387.6亿元),即使按这个口径计算,现金对短期负债的覆盖比例也就只有0.59倍,倘若再把现金中的受限制部分和预售监管资金扣除,现金短债比还会更低,短期偿债压力很清晰。后续的压力也是很清晰,一是,优质货值有限,特别是北上广这样的高能级城市;二是,由于行业信心的缺失,后续的融资难度会更大,根据半年报数据显示,未抵押借款的投资性房地产也就仅有38亿;三是,由于低权益、高合作的模式,其他应收款—往来款科目也是居高不下,这部分需要高度重视风险的预警。


金地的现状绝不是个例,而是绝大多数民企的真实写照,很多民企的真实处境甚至比不上金地,可想而知全行业压力。


业务上做减法,聚精会神攻主业。行业向上时,不少企业为了给自己增加安全感,把能想到的都做一下,主打一个敢于尝试。除了地产开发外,什么物业、产业园、酒店、写字楼、汽车、新能源、环保,啥都做做,外界看着,这家企业很牛,你看着产业链多丰富,什么资源都有。可实际上是,冷暖自知,过度的多元化一定会分散精力,消耗资源,最后可能主次不清,得不偿失。 


我们看在多元化方面比较成功的企业,一般有三个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一个是自身的条件确实好,有足够的实力和底气去做一些地产开发之外的尝试,比如华润置地,它的先天优势决定了,在尝试其他业务时可以无后顾之忧;


二是,做的比较早,或者在规模足够大的时候,去尝试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但也没有把摊子铺的特别大,而是适量尝试。华润置地开始做购物中心时,已经是二十年前,那个时候国内的商业地产还没有什么企业做购物中心,华润置地算是很有先见之明,现在来看,在购物中心这块,企业已经做起来了,没有什么企业能比得上;龙湖、新城都是选了购物中心这个赛道,没有过多的铺面,也是在2015年左右真正开始做,这一年龙湖的业绩500多亿,新城的业绩300多亿,对企业本身的消耗会低很多;


三是,通过住宅开发与购物中心联合来解决资金问题,最出名的就是新城的现金流滚资产,用住宅的回款支撑吾悦广场的开发,实现了资金闭环;龙湖的规模有了,可以将资源的一定比例用在购物中心的开发运营上,都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对外部的依赖。


如今的行业内,大家已经越发清楚了,发展要有底线,也给自己设定好边界,已经开始积极的做减法,把一些旁枝去除,主次分明,试图减轻对主业的拖累,但很明显已经有些晚了,但也比坐着等死好些。


总的来看,各个房企在业务的规划上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几个大类:


第一类是,划定“开发+运营+服务”的圈子,像华润、龙湖都是这一类型,在地产开发之外已经有了有成效的其他业务类型,华润有商业、有代建,龙湖也有商业、租赁等赛道。这里也不得不提提万科,万科算是行业内动的最彻底企业之一,已经明显提出了,要收缩聚焦到三个主业上,分别是综合住区开发、物业服务、租赁住宅,其他的业务就是极致的做减法,以最快速度剥离出去,比如商业、冰雪、物流地产这些,可想而知,作为行业的头部稳健的房企代表,万科都深受多元化业务所累,又有多少企业能自信比万科做的更好?


第二类,主攻地产开发的主业,前期没有培育出第二增长极,现在也不再苛求太多,而是想着把投资做好,把产品做好,在一个既定的领域里有话语权。


第三类,剥离地产开发,转型轻资产或其他业务。美的置业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企业,将地产开发剥离出去,重心转移到轻资产模式,专注经营性业务,包括物业管理、商业物业投资与运营及房地产科技等,不得不说,这也不失为一种防范风险的方式。

想要了解更多地产资讯,

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亿翰智库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 

版权归亿翰智库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随意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或在此文后留言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亿翰智库(ehresearch)

感谢配合!


亿翰智库
亿翰股份(代码837350)是以地产、物业、产城、乡村振兴、康养、长租公寓等空间为载体的价值赋能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品牌赋能、业务赋能、专业赋能、资本赋能等服务,公司培育了亿翰智库、亿翰百强、亿翰大讲堂等知名品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