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萍丨企业出海的“文化休克”

科技   2024-11-03 09:30   上海  



  第38期    《管理视野》  










1989年,我刚去美国留学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在一个陌生的国家学习和生活,居然会经历如此痛苦的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我的英语考试成绩一直优异,但在上专业课的时候却有一半内容听不懂。我一直认为自己口才一流,但在博士生讨论课上却开不了口。我也觉得自己的中文写作水平不错,但在要用英语写学术论文的时候却一筹莫展。第一个学期结束后,除了数理统计课程的成绩优异之外,其余的成绩平平,与我自幼以来的学霸身份严重脱节。我一度掉入失去自信的深渊之中,苦苦挣扎。


文化休克,指的是个体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国家时,由于不熟悉当地的语言、习俗、生活习惯等而经历的强烈不适应感。除了留学生,跨国企业的外派经理(expatriate manager)同样会遭遇文化休克。有的人实在过不了这个坎,可能中途而退,被戏称为“脱轨”(derail)。如果把这个概念上升到企业层面,文化休克就是指企业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国家时,由于不熟悉当地的法律法规、政治经济体制、宗教信仰、民俗民风,而遇到在企业开张、运营、发展过程中的极大挑战,以及随之而来的痛苦体验。有些情况严重的,还不得不撤资、退出新市场,比如当年在中国的谷歌公司。


企业出海,虽然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还是比较新的尝试,但是欧美和日韩企业在中国的出海,其实已有三四十年的历史,它们积累的大量教训和经验,可以被我们借鉴,完全不必摸着石头过河。根据这些经验教训来设计出海的策略,可以使企业有准备地度过文化休克期,顺利发展。


首先,根据东道国的法律,企业应确定进入一个新市场的方法:是独资、合资(joint venture)、加盟(licensing),还是特许经销(franchising)?每种方法都有利弊,选择最适合自己经营理念的方法,从长期来看效果最好。比如,开市客早年采用了合资或加盟的方式出海,但后来全部改成独资出海,目的是使公司文化可以在不同的市场自然生长(organic growth)。


其次,出海地点的选择,也是一个重要决定。出海理论中有一个Uppsala模型,指出先从距离最近的邻国开始,不断试错、学习,渐渐走向远方,成功的可能性最大。星巴克、开市客、奈飞公司这些成功出海的全球化企业,均走了这条道路。


再次,在外派经理时,除了语言能力外,需要特别关注外派人员的文化智商(cultural intelligence, CQ),指的是他们在跨文化情景中愿意与他人沟通、愿意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行动去适应当地文化的能力。外派之前的文化培训十分重要,如三星公司让有潜力的外派经理封闭培训当地的语言,并且花一年时间在即将外派的国家实地生活,了解风土人情,结识当地人,不需要上班,只管吃喝玩乐,就是为了他们日后能迅速适应当地文化,不需要再适应文化休克期。


最后,企业到了新的市场之后,要尽可能融入当地文化。高管人员必须能用当地语言与人沟通,充分了解并尊重当地人(无论你觉得他们如何落后),并抱着随时间推移所有高管职位都要由当地人来担任的目标,培养他们在各方面的能力,让他们与企业共同成长。


正如文化休克经历给我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影响一样,我相信,企业如果在出海过程中经历文化休克而涅槃重生,也能够让企业长出更坚实的翅膀,翱翔于全球市场。








扫描图片二维码订阅新刊






趋势 Trend

最新的行业趋势和政策变化





01 AI Agent

——智能时代的新数字员工

文 | 徐增林 周潪剑 李筑聪 陈嘉翔


导读:

AI Agent可以被视为智能时代的一种新质生产力。在大模型时代前,很多企业喜欢部署“数字人” 来实现数字员工,但是与Agent相比,“数字人”的主要作用是外在的虚拟形象展示,缺乏深度的自主决策和学习能力。数字人在之前更多用于交互界面和品牌宣传,功能相对单一。而AI Agent具备高度智能化,能够自主完成复杂任务,真正成为提升生产力的关键力量。因此,在大模型时代,Agent在功能性和实用性上远超数字人。




02 短期访问释放全球企业创新潜力

原作者|康孝 约翰·埃克伦德 改写者|谭相宜


导读:

在当今互联互通的世界中,这种全球布局一方面使公司能够利用世界各地的多样化人才,另一方面也给远隔重洋的团队之间的工作协调和知识共享带来了挑战。南加州大学的最新研究提供了一种意想不到的工具,能够显著提升全球研发网络的创新能力—研发中心之间的短期访问。由康孝(Hyo Kang)和约翰·埃克伦德(John Eklund)教授进行的这项研究发现,增加科学家和研发人员短期出差访问公司各个研发中心的机会,能够显著提高创新成果的数量和广度。





新知 Research Highlights

越过严肃学术的藩篱





01 CEO的海外经历与企业的投资视野

原作者 | 葛力鹏 Alan Muller 龚天宇 钱翠丽

改写者丨王海珍


导读:

在转型经济体中,CEO具有发达市场经验的企业更倾向于长期投资,避免了短视的决策。当企业所处区域正在进行大范围的市场化改革时,或在机构投资占比较高的企业中,这种经验更能发挥作用。




02 绿色创新打开企业出口的绿色通道

原作者 | 舒成利 赵晶旭 姚琼 周政

改写者丨王海珍


导读:

尽管新兴市场的企业在进入全球市场时常面临合法性挑战,绿色创新可以成为它们在东道国获得监管和社会认可的重要途径,从而促进出口。当东道国的政治风险较低或买家市场较为成熟时,绿色创新的效果尤为显著。然而,对于国有企业而言,绿色创新对出口的推动作用则相对较弱。




03 让“差工作”变得有魅力:

算法管理如何创造自由

原作者丨Lindsey Cameron

改写者 | 王岚


导读:

近年来,算法逐渐取代人类承担了一些管理职能。出人意料的是,算法管理不一定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只会创造“差工作”,并让工人困在算法里,反而让许多工人感到工作有趣且充满选择。这项对网约车行业为期七年的定性研究揭示了从业者如何在算法管理中游刃有余。他们采用两种策略:一是合理利用算法的“投入策略”,二是巧妙操纵系统的“背离策略”。这两种策略都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和发展技能,使这些“差工作”在面临挑战的同时更具吸引力。




04 身在职场,要不要“助人为乐”?

原作者 | 廖辉尧 苏容 Thomas Ptashnik Jordan Nielsen

改写者丨孙嘉卿


导读:

通俗观念里为了帮助别人而忽视自己工作的“老好人" 形象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符。元分析(meta-analysis)研究发现,助人动机不仅能提升一个人的幸福感,还预示着更好的工作表现和职业发展,而且自发的、非受环境压力产生的助人动机与工作表现的正相关性更强。





对谈 Executive Perspectives

呈现企业家思想的源头和流变





01 对谈王石:

二次创业:为了一个更美更绿的世界,

让我们荡起双桨

对谈丨陈晓萍


导读:

得知王石第二次创业,是在看了他的新作《回归未来》之后。回想上一次采访他,竟已是十年前的事,不禁感慨万分。十年间,万科集团历经风波,王石也在2017年彻底辞去万科的所有职务,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2011年,他曾前往哈佛大学学习,随后又在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进行深造,还到希伯来大学求学。他克服了文化和语言的障碍,适应了全新的生活。在剑桥求学期间,他创办“深潜”,利用赛艇运动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在新冠疫情期间,王石带领深潜团队在世界各地的123条运河和城市河流中划艇,完成了十四国的运河穿越,并通过赛艇运动向世界传递碳中和及保护水环境的理念。后来,王石率深潜团队来到华盛顿大学,除了上课,还参观了西雅图的一些公司,并攀登了雷尼尔雪山,划艇于美丽的华盛顿湖中。于是,趁此机会我和他聊了聊他的二次创业。




02 德力西从绿色制造到绿色服务的全价值链转型

对谈 | 德力西电气总裁楼峰 于保平 刘蕊绮


导读:

在众多低压电气企业中,德力西电气提供了一份独特的合资企业范本:综合全球智慧和本土实践,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又传承了中国本土企业的拼搏精神;既专注深耕低压电气领域,又借助国际化视野快速响应全球能源行业大趋势,拓展多元化业务布局。目前,德力西电气的业务已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及地区,是行业内的“第一集团军”。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发生着巨大变化。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转型,新基建、新制造和新消费要求新的战略和行动。德力西电气强烈地意识到,系统性地提升效率是企业迎接新挑战的必然路径。自2018年始,德力西电气着手部署“绿电”,围绕绿色设计到绿色制造再到绿色服务底层逻辑和架构,开启由自身到产业链生态圈的全价值链转型。


2007年,德力西集团与施耐德电气合资成立德力西电气,昭示了这家企业的多元基因和底层的战略意识。在惯于凸显科技、求精的“冷感”的行业中,德力西电气却将“有温度”和“以人为本”作为支撑企业韧性的价值关键词,在楼峰看来,特有的公司治理模式及企业文化是德力西电气基业长青的根本。





专栏 Column

不一样的“百家讲坛”




01 情绪宣泄的正常出口在哪里?

专栏丨陈晓萍


导读:

如果在一个公司里,不少人都感觉到“ 有冤无处申,有苦无处诉”,那这家公司的文化一定出了大问题,很可能“有毒”。其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公司的制度体系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不是执行的过程让员工感到冤,就是对结果感觉苦;二是公司缺乏正常的申诉渠道,让有冤有苦的人无法倾吐和释放,只能郁闷。时间久了之后,整个公司的氛围都会变得压抑,仿佛充满气体的液化煤气罐,一点即燃。




02 “红曲风暴”引发的联想

专栏 | 麦华嵩


导读:

2024年3月,日本知名药企小林制药爆发了“红曲风暴”,因为其销售的保健品中的红曲成分被发现对肾脏有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死亡。根据7 月初来自日本的新闻报道,有近百例疑似相关的死亡病例。事件在中国的媒体和社交网络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这些产品并未在中国市场销售,但因海淘渠道仍可购买,网购平台纷纷下架相关产品。小林制药的股价在事件爆发时暴跌,几个月后仍未恢复到之前水平,这场风暴对这个百年老字号的长期影响尚不明确。




03 AI的命门,时间死了

专栏丨鲍勇剑


导读:

近代工业革命和现代技术把线性时间推广到人类工作和生活的每个细节中,以致人们淡漠了率性时间的重要性。进入AI时代,线性时间通过算法,如水银泻地,正无声无息地浸润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荒诞的是,它无远弗届的影响力也为时间敲响丧钟。不能容纳率性时间的AI难续人类创造力。一旦陷入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线性时间反馈系统的罗生门,一切都指向更加完美的过去。于是,时间死了,明天没了。AI还能怎样呢?



04 意图识别及其在智能设计中的应用

专栏丨葛列众


导读:

意图识别指的是理解他人或智能体的意图,是人类进行有效沟通、融入社会的重要能力。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具备了识别外来刺激意图的能力。现代研究表明,婴儿在14个月时已经能够识别他人的意图。研究还发现,意图识别能力的缺陷与自闭症等个体沟通和社会行为异常显著相关。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与智能体的交往越来越多,意图识别对人类和智能体的有效沟通、和谐共处尤为重要。因此,意图识别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据检索,1990年关于意图识别的研究论文有77篇;2020年,这一数字增加到2251篇;到2023年,此领域发表的研究论文已达2376篇。本文将与读者一起探讨意图识别的基本概念,并介绍其在智能设计中的应用。





跨界 Transboundary

生活在别处, 也在此处





郭光灿:宁作我

文丨刘蕊绮


导读:

2000年,第四次申请,郭光灿终于拿到中国量子信息领域第一个“973”项目。此前,他的研究一直局限在理论层面,苦实验条件受限久矣。而以这一年为转折点,此后郭光灿的重要研究成果才真正开始产出。若要给他的科研生涯选一个“奇迹年”,郭光灿认为这一年便是。


这一年,郭光灿五十八岁,距离那个“刚刚好”做科研的年纪已经过去了二十七年。在金庸笔下,若五十多岁才出场,大概有四种情形:其一,好奇功而不得其学,资质平庸,白耗光阴未曾参悟;其二,曾有一段昔日武林传奇,如今要么郁郁于后辈迭起推翻前浪,要么已无心争高退隐山居;其三,本芸芸之一,却在某些机缘下点悟参透,横空出世,一战成名;其四,毕生追索武学,日省夜参,终于大器晚成。郭光灿属哪种情形?






更多第38期新刊栏目速递 敬请期待

↓↓↓

专题丨开卷


编辑排版丨刘蕊绮

审校丨宋朝阳





 都看到这儿啦,点个赞

 转发给更多人吧!







扫码订阅杂志

全年四期优惠征订

关注公众号|复旦商业知识

转载|请后台留言


复旦商业知识
洞悉商业世界,发掘企业管理前沿研究成果,分享企业家最佳实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