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 葛力鹏
格罗宁根大学助理教授
原作者 Alan Muller
格罗宁根大学教授
原作者 龚天宇
同济大学助理教授
原作者 钱翠丽
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教授
改写者 王海珍
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摘要:在转型经济体中,CEO具有发达市场经验的企业更倾向于长期投资,避免了短视的决策。当企业所处区域正在进行大范围的市场化改革时,或在机构投资占比较高的企业中,这种经验更能发挥作用。
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从计划经济体制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状态转向全方位开放。这一转变为中国商业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
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
改革开放后,外资监管政策逐步放宽。1978年,中国第一家合资企业在广东东莞诞生。1992年,沿海开放城市获准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外资被允许进入汽车、电子、医药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增长。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全球化浪潮。这意味着中国本土企业需要直面来自国外同行强劲的竞争压力,也面对着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机遇。
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开始进行改制以提升竞争力。数据显示,到2016年底,全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面已超过90%。私人企业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1984年,中国颁发了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到2017年底,中国民营企业数量已达到2726.3万家,对国家税收的贡献超过50%。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资本市场的建立为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引入,则为资本市场的良性运作提供了有力支持。1992年,第一只人民币投资基金—山东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批准。到1997年底,全国只有基金78只,基金类凭证47只,总资金规模仅为76亿元。而到2015年,机构股东的持股比例不断上升,超过个人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中的决定性力量。
这些巨大的变化浓缩在过去四十几年间,身处其中的企业管理者需要不断地加工和处理全新的信息,并迅速做出调整,这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2
市场化改革占据了CEO的认知资源
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在于按照市场规则来治理企业的经营活动。想要适应中国不断推进的市场化变革,企业管理者,特别是CEO,需要不断就企业的各个方面做出调整,例如调整组织架构、采用新的管理模式,甚至裁减过剩的员工。以首钢为例,自1995年起,首钢开始实行集团化改革,将钢铁主流程以外的单位分立为子公司,并在母子公司内部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1999年,首钢组建了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随后成功上市;实施了劳动、分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之后又进行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工作。
首钢在几年间做出了这些密集的调整,其中的任何一次调整对于企业而言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些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会带来大量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占据CEO的大部分注意力,使他们无暇思考企业的长远发展与投资决策。而且,在变革时期,企业上下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对市场化运作机制缺乏深刻的理解,难以对未来做出准确的预测。此时,投资视野短浅的问题就在所难免。
大范围的市场化改革也意味着政府在多个领域内逐步退居幕后,让劳动力、资本和产品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面对这种大范围的变化,企业不得不在多个方面做出响应,例如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更多营销活动等。而且,市场化改革如同一股巨浪,企业就是浪里一艘艘用绳索连接在一起的船,只要有同行做出某种积极举措,所有企业就得迅速跟进,否则便可能被掀翻。例如,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只要有一家车企打响了价格战,其他车企硬着头皮也得跟进。可见,市场化改革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转型压力。
此时,拥有发达市场经验的CEO便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的经验不仅能帮助企业应对转型压力,更重要的是,CEO不至于因为被转型占据所有注意力而变得短视,忽视企业所应做出的长期投资。
#3
CEO在海外发达经济体经历的积极作用
通过对2002-2019年间中国上市公司204位CEO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雇用了一位具备发达市场经验的CEO之后,公司更倾向于做出长期投资。市场化改革范围越大,或是机构投资者的股权占比越高时,CEO的这种海外经验对公司长期投资的影响更显著。
其一,CEO在发达经济体的工作和学习经验,能帮助其从容应对市场化转型带来的挑战,从而解放CEO的认知资源,用于思考企业的长期发展。在发达经济体中,企业主要按照市场规则经营。在发达经济体工作或学习时,人们或多或少都会从事或接触过企业的市场化运作,哪怕只是旁观也能学到不少。这些直接或间接的市场化经历为CEO们注入了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具备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带领公司顺利完成市场化转型。此外,这些经验还能帮他们识别出有效的市场化策略,减少了他们探索和试错的次数,极大地节省了CEO的精力,帮助CEO们从当前紧迫的转型任务中腾出手来思考企业的长期投资和回报。
其二,发达经济体的经历使这些CEO们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市场环境的变化,从而更准确地评估长期投资的回报。当能够清晰地勾勒出未来的图景时,相较于回报较低的短期投资,他们更倾向于将资源投入前景光明的长期计划中。而且,在几十年前,出国留学或工作对中国人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那些能够走出去的人,往往更具探索精神和远见卓识,这一点与他们长期投资的眼光不谋而合。
总之,拥有海外发达经济体经历的CEO在处理企业市场化转型时更加得心应手,因此有余力为企业制定长期规划与投资。然而,这些经验的作用,也会因企业所处地域市场化改革的广度和机构投资的占比而有所不同。
#4
来自机构投资者的压力
在中国,自2000年以来,共同基金、社会保障基金等机构投资变得越来越普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机构股东进入企业十大股东行列的现象已经十分常见,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经营有着难以忽视的影响力。与个人股东相比,机构投资者实力雄厚、信息来源丰富、专业能力强,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绩效、加强市场监督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机构股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监督CEO的决策,例如提名新的董事会成员、提出股东议案等。
当企业市场化转型不顺利导致企业表现不佳时,机构投资者可能会通过董事会向CEO施压,甚至解雇CEO。机构投资者对于CEO的任免有很大的话语权,例如在OpenAI发生的CEO罢免乌龙事件中,最终是机构投资者向董事会施压,恢复了山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的CEO职位。因此,当企业的机构投资占比较大时,CEO面临较大的监督与绩效压力。这时,CEO从发达市场中获得的经验就派上了用场,可以帮助企业做出更合理的长期决策。MI·新知
管理
启示录
一个有发达市场经验的CEO
为企业保驾护航
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因此,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雇用一位有发达市场经验的CEO可能是缓解转型压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实际上,不少中国知名企业的掌舵人都有在发达国家留学或工作的经历,除了大众熟知的张朝阳、李彦宏、李开复等,易趣网创始人邵亦波、尚德电力创始人施正荣、美团创始人王兴、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蔡崇信都有发达国家学习或工作的经历。这些企业的成功与领导者的海外经历密不可分,例如大家普遍认为,蔡崇信在美国的留学和工作经历,帮助阿里巴巴建立了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与组织架构,并在阿里巴巴的成功融资和国际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企业还须意识到经验的“次级优势”。与当下环境或任务相匹配的经验,不仅能帮助企业成功应对当前的挑战,更重要的是,经验的加持让决策者不至于分身乏术而变得短视。毕竟,疲于应付当前的人,实在无法深谋远虑。
本文改写自原文:CEO 在发达经济体的国际经验与转型经济企业的投资视野[J]. 组织管理研究, 2024, 20(1):111-138.
编辑排版丨刘蕊绮
审校丨宋朝阳
都看到这儿啦,点个赞
转发给更多的人吧!
关注公众号|复旦商业知识
转载|请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