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飓风:当Z世代管理Z世代丨互联网“后来者”们

科技   2024-11-05 09:30   上海  



 文  肖恩 

《管理视野》编辑


互联网“后来者”们



创造了“流量”的互联网行业本身成为话题度最高的流量密码之一。


从产业、技术到企业,外界密切注视着互联网的一举一动。互联网行业走到下半场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to C端的大众消费市场进入存量竞争,热钱冷却后考验的是企业整合资源、提供价值的能力;to B端的产业互联网成为主战场,如何把技术融入千行百业会是下一个主要发力点。


落到个体身上,尽管有关“互联网寒冬”的论调一直存在,仍然有一批创业者迎风进场。他们大多以不同的角色和身份经历过互联网上半场的辉煌,成为局中人。当互联网创业环境发生变化,他们试图拨开杂乱纷繁的所谓机会和可能性,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从而能够抵御行业变革带起的大风。


带着这样的信念,影视飓风的潘天鸿用个人IP撬动年轻的公司,也已经走到管理和战略的转折点; 舒玉龙带领团队建立了国内首个真正意义上的中文播客平台小宇宙,但还没能真正解开商业化难题;旺脉科技的吴超倒是觉得,跟舒玉龙和潘天鸿相比,他已经称不上“后来者”,毕竟他在互联网营销行业已经深耕十余年。尽管所处的赛道和阶段不同,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对互联网的敏感度、探索新领域的勇气、明确的目标,以及走在既定路线上的执着。




午休时间,影视飓风公司二楼正中间的台球桌边围了好几个人。十步开外,会议室大门敞开, 正对着桌球台,潘天鸿半躺在椅子上,双脚翘在桌上,低头刷着手机。滑梯、烤肠机、麻将桌,还有太空舱般的午睡“神器”,都散发着这家公司的活力。


这是一个属于Z世代的公司,从老板到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6岁。创始人潘天鸿高中时期开始在网络上发布影像器材测评视频,由此走上了UP主的道路,目前全网粉丝超1000万。他语速很快,聊起深耕多年的自媒体行业,言语中透露着笃定和自信,展现出比屏幕里更成熟的一面。


但相比于UP主身份,企业管理者对潘天鸿来说是一门新学问。他在2021年和2023年发布了两期创业故事视频,共收获近千万次播放。他分享的不是成功经验,而是自己在管理中遇到的种种坎坷、踩过的坑和爬出来的办法。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技术去辅助管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又回到了他的舒适区。


潘天鸿带领着团队上天下海,拍地球、追鲸鱼,按照他的说法,他们就是来“整活”的。当Z世代管理Z世代,看他们如何不断“进击”。







潘天鸿

出生于1996年,毕业于英国肯特大学导演系,自媒体创业者,其运营的bilibili账号“影视飓风”连续五年获得百大UP主称号








《管理视野》

你在两期讲述自己创业故事的视频中,着重提到你从公司成立后遇到和解决的管理难题。现在对于公司管理,你有些什么样的心得和体会?



潘天鸿

自媒体和别的行业不一样,它是个创意型行业,没法规模化。但矛盾的点在于,要获得更大的商业价值,必须要依靠团队化提高产出,这又会带来更多问题。我们最开始创业的时候只有三个人,整个流程很简单,大家都很合得来,不存在管理的问题,有什么话只要说就行了。到了六个人、八个人,你会发现公司需要有个架构了,要有整体的协调性。但是这个阶段大家一起熬夜拼一拼,不会太影响内容产出。


后面我们进一步扩张,在2019年2月份的时候整个团队规模到了差不多20个人。人数迅速上去了之后你会发现,组织架构上要产生第一个层级了。这时候我们开始有部门的划分,有了产品部门和内容部门。很快我就发现管理跟不上了,那时候我们没有任何数字化方案,所有沟通都在微信上,内部信息差巨大


那段时间是我最焦虑的时候,一开始我归因于员工能力的问题,于是辞退了几个员工,但并没有解决问题的本质。有很多问题表象上是人的问题,但实际上还是技术的问题,例如信息没有拉通,或者没有进行有效的数据抓取。为了改变这个状态,我们引入了数字化方案,在2019年开始使用飞书,暂时把公司的流程理顺了一点,同时也做了部门架构的调整。这一年,一个爆款视频让我一周内涨了25万粉丝, 相当于之前五年的积累。我意识到必须每年产出一些爆款来确定频道的高度,这是我们对公司的基本判断。所以我们重构了自己的逻辑,把内容和商业切割开,商业组专门接广告,内容组的目标就是要生产爆款视频。



《管理视野》

更具体一点,飞书怎么帮你们改进了管理模式?



潘天鸿

这些协作软件的出现是现在企业管理和过去最大的区别。过去一个优质的OA(办公自动化) 软件是一个巨大的壁垒,形成大企业对小企业的降维打击,计划、效率等各方面都不一样。现在有各种独立的软件,让一个小企业能够拥有一个大公司优秀的管理底层技术架构。公司的人数在2020年的时候快速增加到了50个人,营收破千万。数据看起来还行,人效实际上还是非常低的。随着人数增加,目标统一越来越难。如果没有相应的工具,很难明确谁在干什么。每个部门在追逐什么目标?用KPI的方式很容易跑偏。比方说,我定一个营收目标,会发现大家大量接单子外包,使劲把营收做得很高,毛利却很低。这是一个激励层面的问题,底层的人性是不能去挑战的。触达一个单一目标很容易,你永远有一个歪点子可以打中它,却和公司的真正目标背道而驰。


那时候我意识到企业文化和使命得出现了。我们的愿景是以不断迭代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向世界输出打动人心的作品,使命就是让中国人燃起来,说白了就是让大家有热血漫画里面的感觉。这些东西听着比较空,往下就会落到管理工具上。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法)是一个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方式,比如扩大影响力是我们的一个O(目标),KR(关键成果) 就包括涨粉数量、热门率、爆款数量,通过这种互相嵌套的方式确保大家的逻辑不会跑偏。


每一个季度我都会亲自跟每一个人聊他们的OKR,也录了视频跟大家讲解。OKR部署了以后, 我们开始把目标统一起来。2021-2022年是公司发展最快的时期,从60个人增加到了100个人。因为底层的东西夯得比较实了,所以这个时期管理上就没有特别痛苦。




🔺影视飓风连续五年获得bilibili百大UP主称号







《管理视野》

你如何把OKR和激励结合起来?



潘天鸿

这两者其实不直接挂钩。在薪资方面,我现在用的是从奈飞学到的定薪制,直接给出高固定薪资,取消提成。优秀的人才需要的是确定性,不是短期的激励。如果你在没有产出的情况下拿一样的工资, 你自己会有焦虑感。只有年终奖我们设定了一个很大的区间,这样也比较容易留住优质人才。我们每年有两次调薪机会,还有一次附加调薪,有的人一年之内工资可以直接翻一倍到两倍。我会给大家一个比较自由的工作环境。我坚持优秀人才是自驱的,所以我会尽可能删除掉规则。




《管理视野》

奈飞的管理模式给你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但你们招的员工都很年轻,而奈飞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只招成年人”,这之间会存在矛盾吗?



潘天鸿

我们和奈飞所处的行业有本质区别。剧集生产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行业,有足够多的成年人,但自媒体行业不存在所谓的“成年人”,B站商业化才几年,每个人都是新人。所以我宁可选择一个相对白纸但比较有灵性的人进来,让他成长为我期待的样子。


但是对人员的淘汰和流转我是很严苛的。我们今年的人员流动率可能达到40%,只有这样才能维持高人才密度,继续提升人效。这方面我在公司也不避讳,会直接跟大家讲有淘汰机制。我们的企业文化是比较坦诚、直接的。我得说我们几乎没有主动离职的人,全部都是客观流转的。短期内我们公司的人数不会再增加了,只会提高人效。



《管理视野》

招聘时你的考核标准是什么?



潘天鸿

我们的员工很多都是毛遂自荐。我一般看三点:第一是良好的学习能力,你进来的时候可以不够强,但我愿意给你机会快速成长起来;第二是国际化的视野和格局,要清楚自己做的每件事情背后的长期目标,不是天天算计一些钱的事;第三是坦诚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我面试的时候会问几个比较客观的问题:一是你遇到过的最棘手的事情以及你是怎么处理的, 不管是生活、感情或者其他事都可以,我会看他如何快速反应;二是平常会不会看一些海外的平台和内容,员工的英语水平对我们的国际化事业是一把重要的钥匙;三是让他反过来问我一些问题,让我能够看到他好奇的点是什么?



《管理视野》

奈飞文化也有着很残酷的一面,导致员工的不安全感。这一点你怎么看?



潘天鸿

我们和奈飞极度残酷的企业文化还不是特别一样。我们的文化更像是介乎奈飞和苹果公司之间。我一直跟大家强调的一点是:我把你当人看,不把你当螺丝钉,我并不认为你是一个可以被随意替换的人。我们流动的员工大多集中在编导这个岗位上,因为编导是一个对个人能力要求超强的岗位,假如从第一阶段就出了错,后面所有人都会跟着在错误的路上狂奔。跟一个菜的编导合作其他员工也会觉得难受,所以他们也都比较理解。




🔺影视飓风办公室一楼展示的拍摄仪器







《管理视野》

影视飓风目前的管理模式相对扁平,大部分事情你都一手抓,同时你又是公司最大的IP,你怎么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潘天鸿

百分之六七十的精力还是做内容,管理只占到百分之一二十。我经常会扮演三个角色:创作者、艺人和管理者。当多重身份重叠在一起的时候,我会发现自己离创作越来越远,但是我尽力在做协调,一个关键点就是不断提升公司的人才密度。我们虽然是一个小公司,但是我们的声量比较大,可以吸引大量人才,每天有上百份简历投进来。


当然这本身不是一个最健康的形态,但是做内容就必须扁平。现阶段我只能尽量多投入个人精力把公司的商业价值往上提,到了某一个量级,比如收入达到亿级,整个商业结构就可以稳定持续下去。我也在别的领域做尝试,希望找到个“现金奶牛”,比如我们正在做服装等周边产品。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公司倒了,我也能接受。


在一个小公司,管理者就是公司文化的投射,所以很多事情我还是会坚持亲力亲为,比如我们公司的每一笔款项都是我亲自批的。我也一直在探索和研究新的技术去辅助我管理,这是我比较擅长的。




《管理视野》

目前你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潘天鸿

我们在现有的体量之下,商业营收已经快要触顶了,怎么样去探索更多的营收方式?目前我们有几个尝试:一个是做电商,卖周边产品,毛利率更高;另一个是孵化更多账号和IP,除了主号影视飓风以外, 我们已经孵化出了亿点点不一样、飓多多、一步一部Rolling几个账号,在专业性和视频长短方面都有差异化安排,有的账号已经基本在行业里立足了。







《管理视野》

你在创业视频里提到,“盼头”对一家公司来说很重要。你现在的盼头是什么?



潘天鸿

我有两个比较大的目标,一个是2028年拿下奥斯卡短片奖,另外一个是要完成一趟太空旅行。

MI·对谈







编辑排版丨刘蕊绮

审校丨宋朝阳







都看到这儿啦,点个赞

转发给更多的人吧!









扫码订阅杂志

全年四期优惠征订

关注公众号|复旦商业知识

转载|请后台留言


复旦商业知识
洞悉商业世界,发掘企业管理前沿研究成果,分享企业家最佳实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