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勇:“文明史”教学须落实七大问题

文化   2024-12-01 23:26   安徽  

    揆诸三新背景下近几年历史命题走向,文明史在新高考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以此来彰显文化自信,以历史关照现实。基于此,有必要对文明史教学中几点问题加以梳理。


   一、文明的内涵

  

   文明是一个内涵及其丰富的概念,从属性可以分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从地理属性可分为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内涵上又可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因此,文明不等于狭义的文化,文化只是文明的一部分。


    钱乘旦教授对西方文明起源进行分析,提出文明为一套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包括制度设计、价值取向、物质创造、精神导向等。如古希腊文化在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共同构成了古希腊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

    

    二、文明的标准

    

   西方话语体系下的文明标准有文字、城市、复杂的礼仪建制等,尤其是对“文字”特别强调为不可或缺之要素。似乎说没有文字就非文明,这样就对其他地区文明发展历程很不公平。而是在秉持“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体系下,致力于阐释西方文明的优越,用西方的标准去否定其它文明。

    

    文字并不一定是判断文明的标准,很多地区进入了事实文明阶段,却是没有文字的,如三星堆、良渚遗址。文字只是人类漫长文明中一个阶段的产物,本来就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文明标准体应体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不是简单化、机械化的“三要素”。基于此,要避免掉入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体系,任何文明都有其特定的“源”,也有其自身的“流”。

     

     三、文明的生成起源非偶然


    正如钱穆说任何制度的出现绝非凭空,而是尤其特定的源流。文明的出现亦如此,是在系列综合因素互动下的产物。其中地理环境就是众多的综合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在社会生产力低的状态下,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明形态,如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四、文明在“涵化”中联系发展


   世界各地的文明在不断“涵化”中生成与发展,形成多元互鉴之格局。如中华文明乃是星斗多元之格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正是基于与其他文化的丰富沟通与交流之结果。亚历山大东征后在地中海沿岸形成了“希腊化时代”,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五、文明何以冲突

   

  亨廷顿认为,后冷战时代下,在文明的断裂带上,将出现重大冲突,从而形成“西方对抗非西方”格局。文明之间会不会有冲突?有人拿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的“修昔底德陷阱”来叙事来加以论证。可当今全球化世界,早就有了成熟的国际协调机制、各国的经济互补,早已异于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的“无政府”下的“小国寡民”城邦社会,片面的以“古”并不能寓“今”。


   事实上,文明的冲突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通常文明总是有政治实体作为承载,简单地以文明的冲突来解释当今世界,是行不通的。

    

   文明可否和合?当下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每一个国家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民族的土壤,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我们应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六、现代化生成不能脱离传统文明


   现代文明的生成,离不开对传统文明的“涵化”。诚如章开沅所言,现代文化正是在这种对传统的离异与回归”中不断生成发展,在传统与现代的动态平衡中,共同推动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如文艺复兴时期回溯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最终推动思想解放进程,推动社会转型进程。


    一个民族的现代文化,不可能凭空产生,必须建立在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在传统与现代的动态平衡中,才能实现本民族的现代化。


  七、避免随意的“西方伪史论”


   当下,部分民间史学家借着所谓“古史辨”的名义去考证西方文明史,认为西方所谓的文明史不存在。这就是西方伪史论,本质上是一种类似于阴谋论的存在,它没有权威性。这种论调认为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物并不存在,亚里士多德全集三百多万字在当时的书写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古埃及金字塔是现代人用钢筋混淋土技术建造的,甚至还有部分“民间史学家”提出,西方文艺复兴都是抄袭《永乐大典》。还有人说,古埃及文字是在金字塔旁边一个垃圾站里的莎草纸上发现的,然而,现在埃及种植的纸莎草是1872年才从法国引种。

   

   无论是看待何种文明,我们都要持有“默默的温情和敬意”,不可随意下结论。(作者:杨小勇,高中历史教师,全文1650字)

历史论文悦读分享
精品历史资料汇集地,学习历史的好助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