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过往
迎未来”
建筑保护与空间焕新
上海妇女用品商店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20世纪20年代起,霞飞路(现淮海路)逐渐发展成为上海著名的商业街,成为上海的“时尚之源”。2021年,淮海中路启动焕新规划,商圈将围绕“高雅时尚”的整体定位,聚焦“更人文、更未来、更融合”三大主题进行转型升级,从西至东设置“海派风尚集”“品质生活坊”“复兴艺文聚落”“全时弄潮街”四大主题片区,助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上海妇女用品商店位于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衡复风貌区)东端,是规划“全时弄潮街”主题片区中的重要节点。项目希望通过本次保护修缮的契机,复原其历史风貌特征,提升使用功能,达到满足当下消费需求的创新服务模式、业态和场景,再次唤起消费者的热情。项目根据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秉承活化利用理念,抱着尊重历史的态度,通过精湛的技艺,实现历史与现代的融合,让商店内外焕发时代活力,得以继续讲述它的故事。
1
· 历史溯源 ·
淮海中路451-477号设计之初是由中国建业公司投资,赉安洋行设计的培文公寓的沿街多业态商铺的一部分,兴建于1930年,1945年以后业态逐渐向时装业相关方向集中。1956年上海市百货公司将这些私商租用的商铺改造撤并为妇女用品商店并营业至今。
• 1947年行号路图录
秉承保护为先、修旧如故的理念,项目启动了自1992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缮,在过程中处处遵循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逆性、最小干预、可持续利用”原则,让经典装饰艺术风格光彩重现的同时,引发街道活力,不断提升这座百年建筑的空间创造力与年轻力。
2
· 风貌特征 ·
• 首层大样图纸
综合1929-1934年的历史图纸,以及1990年以前的建成照片,上海妇女用品商店所在的培文公寓整体呈现出装饰艺术派风格,淮海中路451-477号凹进的入口,外墙,镶嵌了艺术玻璃杯的雨篷,几何的雨篷前缘、室内梁、天花、地坪等细部带有装饰艺术派特征,同时立面采用的大面积玻璃橱窗又体现着设计师开始了对框架结构下现代主义风格的探索。
• 室外近处历史照片
• 室内历史照片-重庆南路4号
随着上海妇女用品商店的历史变迁,商户的内部格局也一直在变化。为最大程度体现“真实性”原则,在整体外立面的修缮设计上,项目邀请多位专业专家一起挖掘考证,以三十年代建成原状为历史锚点和设计依据。
对比历史图纸、综合公寓其它细部、各面清洗剥除后判断,首层商店沿街为水磨石,雨篷前缘及无雨篷处线脚为水刷石,所掺石料主要为小粒径(1-2mm左右)白色方解石,勒脚粒径较大(3-5mm左右)。
• 历史照片
3
· 修缮理念与目标 ·
/点击对应卡片查看详情/
4
· 修缮设计要点 ·
01|外立面修缮
02|室内修缮与周边环境提升
5
· 让美好商业更可持续 ·
在建筑的适应性设计中,“可持续理念”至关重要。简而言之,则是利用既有建筑的结构、空间,按照城市或社区发展的需要,更新它的使用功能,由此对建筑进行适应性改造,使原先的建筑被持续利用,能够在保留社区历史记忆的基础上激活新的发展机会。
对于上海妇女用品商店而言,“修旧如旧”原则不仅仅是对上世纪经典建筑风格的艺术延续,更蕴含对上海百年商业文明的热爱与传承。在更加多元包容的叙事背景下,全新绽放的LADY淮海将携手更多年轻品牌,从女性视角出发,探索传统零售空间的的多元社交互动玩法,在建筑外观上打造更加统一、通透的呼吸感,呈现更包容开放、更具创新气质的生活及消费态度。
• 向左滑动查看室内实景图
在项目引进的全新品牌阵容中,覆盖潮流零售概念店、定制香氛店、沙龙主题艺术空间、轻奢咖啡等餐饮社交空间等多个业态。从品牌理念及风格看,可持续理念在新的商业空间中随处可寻。在内部装修部分营造建筑的自然质感,将水磨石、回收木屑、天然石子等材料并置, 使用天然材料让整体氛围更具有生命力。
在店内以1:1的模式复原了项目体内部100年前的ART DECO水磨石地面,其店内灯光也呼应了此前建筑雨棚内嵌的玻璃圆柱,复刻经典之美。
在建筑节能部分,檐廊部分采用古老的玻璃透光折射技术,在白天也可以打造明亮效果;同时建筑整体设计采用高性能外门窗、可调节建筑遮阳、空调分区控制、高效循环水系统等减少能耗。
• 檐廊修缮后
///
结 语
从建筑中读懂商业的衍变,看到未来城市空间的更多样可能。于金秋归来的上海妇女用品商店,在本次修缮升级中将空间建筑、商业文明融入到城市肌理中,让这座百年老建筑的历史基因在新时代中再续美好。在新旧文化的凝望对视中,期待它能够为街区注入更多新鲜活力,为上海城市更新带来更丰富独特的零售景观。
• 立面修缮后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淮海中路451-477号优秀历史建筑修缮工程
实施单位:上海百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上海江欢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上海市工程建设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素材:上海百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编辑: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
来稿请投:SHl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