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逸冰
重庆钜沃律师事务所实习生
重庆这座富有活力的城市每年都会吸纳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游玩。观音桥、洪崖洞、来福士等网红景点人头攒动。各式各样的方言传遍大街小巷,各种不同穿着的人们自由行走在山城步道。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下、车水马龙的街道上,来自中国各地甚至于世界各地的人们正好奇的打量着这一座魔幻的山城。但山城只是沉默不语,温柔的注视着熙熙攘攘的人群。重庆总是有种这样的魔力,无论你从何处来,来到此处总有种回家的感觉。
我避开重庆网红打卡点,背起背包探索了一条也许不被大众所熟知的线路。沿着这条历史的步道,重庆的过去、现在、未来如一幅幅画卷缓缓在我眼前打开。为何在祖国的西南之南会拔然而起这样一座8D城市?为何这座“赛博朋克”的未来之城会敞开怀抱欢迎各地青年?或许读者也可以跟随文字一起,来一场别具一格的city walk。
第一站
湖广会馆
要了解湖广会馆是什么,就必须先知道“会馆”的含义。会馆流觞于明清时期,它既是乡人祭祀故地名神、演出故乡戏曲的聚会之所,又是共同抵御外敌、商事议事的重要地方。而湖广会馆,正是历史上那场轰轰烈烈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产物。
明末清初,巴蜀地区在经历了张献忠屠蜀、摇黄之乱、夔东十三家抗清、三藩之乱等长达50余年的战乱后,土地荒芜,人口锐减。为了恢复四川经济,巩固政治统治,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抚恤政策,鼓励各省移民入川垦荒,由此拉开了“湖广填四川”的序幕。
诗人刘禹锡有云:“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清乾隆年间,东水门一带建起了重庆湖广会馆。一代代“湖广填四川”的外来人,望着蜀江拍山而去,而江水东去的方向,正是千里外的故乡。同时,他们又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像大江一样生生不息,所到之处即成故乡;随流水一般奔腾,扎根之处便是心安。
在“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重庆有着极为特殊的地缘位置。它既是湖广移民进入四川后定居、创业、繁衍的重要地域之一,也是再向全川扩散的“中转站”。在先民辛勤的劳动之下,重庆地区农业快速恢复、手工业迅速兴盛,交通运输业逐渐繁荣,渐渐从一座封闭的城堡发展成为连接我国中西部的战略枢纽。
湖广会馆内络绎不绝,重庆本地人和外地游客都想对重庆的发展史有进一步了解。从正门进入,赫然可见“禹王庙”三个大字,饱满雄浑,线条篆籀味浓。该建筑始建于康熙年间,由不对称横排三殿和四进合院组成,坐西向东偏南。进门细观,仍有香客点香供奉,虔诚地向神明传达自己美好的愿望。两边陈列数排议事用的木质桌椅,仍可遥想当年乡人初到重庆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盛况。
湖广会馆由禹王庙、广东公所、齐安公所三座建筑组成。广东公所又称“南华宫”,为广东籍移民建造;而齐安公所是湖北黄州府商人集资修建的府会馆,亦称“帝主宫”。两座公所如今仍屹立在长江畔,见证着几百年来大江东去,民众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最令我感兴趣的是湖广会馆里一座小小的建筑——移民文化馆。在这个展览馆里,我详细了解了重庆的历史和文化。在清朝时期,重庆就已经出现了繁荣的经济,票号商铺、修脚铺、药铺、小吃摊比比皆是。《巴县志》对此有过精彩的描述:“巴一叶云浮,万家烟聚,坊厢廛市,傍壑凌岩。吴、楚、闽、粤、滇、黔、秦、豫之贸迁来者,九门舟集如蚁。”
馆内还陈列着一些雕像。我停留在“力帮”雕像前,突然想起在前往湖广会馆的路上时偶遇的人力劳工,重庆俗称“棒棒儿”。一瞬间一种历史与当下交相融合的错觉击中了我。也许文化就是这样,在一代又一代人们普通的接力和传承之中,变成了永恒。
第二站
扯馆儿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方言种类繁多,不仅被分为各大派系,更是有着“十里不同音”的繁多种类。据语言学家研究,四川官话是外地人带来的。元末明初的战乱和大移民,大批湖广籍和部分河南籍、陕西籍和安徽籍的军人和平民留居四川,他们带来了属于官方方言的湖北话、河南话、陕西话和安徽话。经过日积月累的适用,智慧的人民不断丰富着方言的语词和使用场景,从而形成了今天的西南官话体系。
川渝方言的词汇丰富,包含了大量的地域性词汇和俚语,也反映了独特的文化习俗。我感觉,川渝人民对方言的喜爱程度在全国可以排得上第一。他们热爱方言,并自豪于自己的家乡话。他们不仅将家乡话编成红遍大江南北的说唱歌曲,也将川渝方言融入脱口秀、相声、小品,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节目——“扯拐”。
扯拐也是重庆方言里专有名词,表示“出问题、出错”的意思。例如,当你说“我的车子被拐了”,意思是我的车子出了问题。类似的表达还有“扯白”,意为瞎说、说谎话。“扯躲儿”,意为欺骗他人。
东北有二人传,刘老根大舞台;天津有小品和快板;北京有相声,德云社。而西南地区没有一张语言艺术名片展现给全国,但如今,扯馆儿这档栏目做到了。为了听到最正宗的重庆方言,进一步了解重庆文化,我到“扯馆儿”听了一场时长两小时的“扯拐”。
“扯馆儿,扯得很,传承文化不忘本。小剧场,大人生,磁器口内讲相声。铁粉丝,不嫌晚,呼朋唤友来扯馆。”扯馆儿是干什么的呢?我感觉挺像一个大杂烩的演绎场,集相声,小品,脱口秀一体,颇具重庆地方特色。观众以重庆本地人为主,但也随处可见想要了解重庆方言的外地人。语言节目以重庆方言为主,以普通话为辅,轻松随意,有时还会和台下的观众有互动。
一场表演下来,我也学到了一些地道的重庆词汇。例如——翻筋斗:表示闹笑话,这个词通过具体的动作“翻筋斗”来形容尴尬或出丑的情况,让人一听就能明白其含义。“嘣嘣”:拟声词,用来形容爆炸声,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强烈的动态感。巴适:这个词在重庆方言中表示“合适、舒适、满意”的意思。
重庆方言的神奇之处在于,慢速说可以让外地人听懂80%,但是一旦加快语速,可能听懂的内容就变成了40%。但是,语言的渲染力不在于了解每个字的意思,而在于环境、说话者的神态和肢体动作。在扯馆儿现场,我和重庆本地人一起时而忍俊不禁,时而捧腹大笑,有些听不懂的地方也完全不影响沉浸观演。那一刻,让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地学子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我想这就是川渝方言的生命力所在。
第三站
重庆规划馆
在前两站的行程中,我对重庆的来龙去脉有了一个大致的认知。为了更好地了解重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我又来到了重庆市规划展览馆。该馆主展厅布展面积13000平方米,室内由“序厅”“山水胜境”“城市规划”“地理枢纽”“地势演变”等主题展区构成。通过展板、电子屏幕、全息影院等多种形式,从地理位置、文化历史、非遗物品、未来规划等不同角度介绍重庆城市发展和规划变迁。
地理环境方面,重庆得天独厚,拥有山川河流。它有21条平行山岭,42座重要独立山体;有长江、嘉陵江、乌江,15条次级河流,10个江心绿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交融,倚山临江,重庆市稳步规划,形成了“尊重自然,尊重山水”的格局。
经济发展方面,重庆从近代以来就扮演着经济重镇的角色。从1890年开埠,到1891年重庆海关成立。在改革开放之后,重庆获批成为长江沿岸对外贸易运输港口、首批扩大开放沿江城市。在1997年成为直辖市之后,重庆市更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促进城市经济繁荣。
2019年,习总书记来到重庆视察,并对重庆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围绕2019年讲话的内容和次年中央的相关决定,重庆今后发展的定位和目标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点” “三个作用”及“四项任务”。
明确“两大定位”: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
发挥“三个作用”: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完成“四项任务”: 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文化发展方面,重庆文化资源富集。这座城市有着源远流长的巴渝文化、享誉世界的三峡文化、可歌可泣的抗战文化、彪炳史册的革命文化、独具特色的统战文化、感天动地的移民文化。这些多彩多姿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今日重庆人文精神和重庆人、重庆城性格特征的传承基因。
陈列馆里的荣昌陶瓷、梁平木板年画、大足石刻介绍版仍向我们展示着灿烂的古蜀文化。
从重庆青年邹容写下了《革命军》,吹响了推翻清王朝的号角,到抗战时期,周恩来受命带领南方局驻在重庆,维护了国共合作大局。歌乐山下,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秉持红岩精神,以鲜血和生命践行着革命理想。
古往今来,重庆就是一座移民的城市,这个特质也铸就了它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城市品格。
“今天走,明天走,喝不完山城的酒。”重庆,这样一个开放包容、飞速发展,却同时充满江湖气的城市,正在以宽广的胸襟、流星般的步伐朝着未来迈进。好山好水好风光,有酒有肉有人家。热情的山城敞开怀抱,欢迎每一个拉着行李箱前来扎根的青年,一如数百年前,它也是如此欢迎每一个风雪兼程、挑着扁担赶来谋生的异乡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如流水般在此处山谷间遇见、碰撞、交融,升腾弥漫起巨大的雾气。然后静静化成大雨落下,凝结成新的养分,再次滋润山城秀丽的山水,长出嫩绿的新芽。于是城市文化和城市品格,也不过是一万次大江交汇,冲刷出肥沃的土壤,冲刷出“此处是心安”的家。
点击“阅读原文”,回顾往期钜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