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张英的一纸书背后有哪些内涵

文摘   2024-10-19 00:00   安徽  

届点击上方蓝色公众号名,关注我们!


最近六尺巷再次受世人瞩目,其实之前黄梅戏还搞了一个戏,叫《六尺巷-宽》。六尺巷的故事中有个关键环节,即张英大学士的一纸书:

书的内容是: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28个字,如果出自一个普通人的口,你可以说他很大气;但是当它出自一个大学士的口,我们看到就是风度。

张英可能是两个原因做出谦让:

第一,张家还缺地吗?肯定不缺。但这是张家的老宅,一般的角度看,一般人肯定放不过的。大家如果想想农村里农民间寸土必争的情形,就知道了。

在这个问题上,张英完全可以摆点架子,把地争过来。

但是如果这样做,就有点仗势欺人的味道,至少给人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和口碑。

位高者,更要注意口碑和风评。

从这个角度出发看,张家丢了三尺地,却赢了民众的口碑。

这是从现实智慧的角度看张英的厉害。

最近中国科大离职校长包信和,在科大设立一个名为双碳的基金,将自己近些年来获得的奖金悉数捐出,其实也是一个道理:

位高者,在现存分配格局下,根本不缺钱,做出一些捐献,反而可以为自己博得好的名声,留下一段佳话,播下一颗善的种子,贻芳百世。

▲龙眠山

第二,书中提到长城和秦始皇,一个今犹在,一个落丘荒。从寿命短角度看,人不如石头,不如砖块,不如草木,更不如土地本身。千年田地八百主,哪个钉下万年桩。这反映了张英的达观,没必要把身外之物看得那么重要,没必要把身外之物强行规定为我的。勿固,勿必,执。人间公平唯白发,何曾绕过贵人头。哪怕像秦始皇这样建立不朽功勋、统一六国的大王,也一样难逃自然规律,躲不过生老病死,况我张英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哪,沧海一粟,太虚微尘。

观张英书,张英的大学士可不是白当的。楷书,庄重稳健,行书,灵动活泼。这也说明,张英绝非死板固执之人。后来他的儿子张廷玉殿试,张英直接将他的成绩调低,定为三甲第一百五十二名,几近名落孙山。这种灵活让步恰恰为自己在清廷做事留下空间。

张英儿子张廷玉后来被封为配享太庙,不管后来乾隆如何贯彻,这是汉人在清廷至高荣誉。

再说桐城的文脉:“五里三进士(龙鲤门、许鲤跃、姚松斐)、隔河两状元(龙汝元,刘二宰)”一时传为美谈。这里文风昌盛,“桐城派”(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为核心)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归附作家1200余人,在中国文化史上蔚为高峰,其波澜所及,几遍海内,流风余韵,经久不衰。

关于张氏父子的背景资料:

张英(1637—1708年),字敦复,号乐圃,晚年更号圃翁,安徽桐城人。清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其子张廷玉(1672—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

张英的《聪训斋语》深入浅出,富含哲理。

张英说:“予之立训,更无多言,止有四语: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尝将四语律身训子,亦不用烦言伙说矣。”这四个方面可以说是做人的本分和自由。

(全文完)


往期推荐:

叶礼全▏桐城小调  十杯酒  二十岁哥哥下南京
项道友  魏安银 ▏大鼓书 ▏十唱桐城美
腔调  ▏黄梅戏老腔欣赏
页底留言已经开通,大家可以直接留言
投稿请识别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美文


潜山文化
呈现、评价、品味 潜山历史、风物、文化。 开放、兼容、多元 打造当代人的精神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