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点击上方蓝色公众号名,关注我们!
编者按:
自本号发表《安庆人的黄梅情缘》以来,读者严重关注黄梅戏起源问题,我们也收到一些热心读者发来的文章。
本文试图就黄梅戏诞生于黄梅的观点提出一些质疑,供大家参考。
笔者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提问:
黄梅县文化和旅游局给我的回复是:
这篇回复,避重就轻,完全没说服力。
回复中说,“国务院早有定论”,翻阅了国务院相关文件,没发现国务院指定黄梅县是黄梅戏的发源地。黄梅戏起源问题,本质上是学术问题,任何机构必须进行事实判断,不能进行价值判断。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不大可能在不了解黄梅戏相关情况的前提下,会武断做出判断。如果确实存在这样的文件,恭请黄梅县方面拿出,供大家参考。
“2006年颁发黄梅和安庆两地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保护单位,定位很准确,即发源于黄梅,繁盛于安庆。”确实如他所说,2006年申报时,“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 采茶戏,现流布于安庆安徽省安庆市、湖北黄梅县等地。”
但请注意,到了2011年则变成“源自湖北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2011年的介绍中“源自湖北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一带”这个词意思是泛指某处和与它相连的地方。换句话说,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及其周边地区的包含安徽、江西等地的采茶调,也就是说这个采茶调并不仅仅是黄梅县的了。
这个介绍与2006年申遗的介绍进步了很多。也说明对黄梅戏起源的认知有了明显改变:黄梅戏起源并不仅仅是指湖北黄梅县的采茶调,而且也包含周边(安徽及江西)一带的采茶调。否定了黄梅戏仅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错误说法。
到了2021年,非遗网站干脆删除了黄梅戏起源地一说。这说明,文旅部也发现了这个漏洞,及时采取了补救措施。
这里有必要提及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江西人何元炳,此人在安徽东流(东至)、石台、繁昌等地当过知县,曾写过《采茶曲》八首,其中一首:
拣得新茶绮绿窗,下河调子赛无双;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
黄梅县文化局干部桂遇秋为此大做文章,做过安徽地方官的何元炳,理应在其履职的地方听到老百姓抛弃了江南曲,都唱黄梅县里腔,黄梅县采茶戏传播到安徽境内,孕育出了黄梅戏。
众所周知,黄梅采茶戏传播到安庆,演变成黄梅戏,是需要清晰的传播路径做支撑的。黄梅县人曾拿何元炳的这首诗作为武器,力证黄梅戏就是起源于黄梅县。但2023年徐章程等人发表在核心期刊《农业考古》上的“清代何元炳采茶戏新考”指出,这首诗是何元炳在履职安徽前在江西所作,跟安徽无关。这点黄梅县人,现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工作的梅杰经过细致研究后,也承认这一研究结果。既然跟安徽无关,那么,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就存在传播证据缺失问题,逻辑无法自洽。
▲严凤英与王兆乾
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跟1953年王兆乾的田野调查有关。王兆乾,1928-2006,男,山东省临沂市人,1947年肄业于贵阳师范学院,因参加爱国学生运动,遭特务盯梢,乃辗转至大别山投奔革命,历任文工团音乐教员、《皖西日报》记者、文工团长、创作员、执行副主编等。
▲时白林
1947年在大别山时,即开始搜集民间音乐和黄梅调。王兆乾外,还有时白林等两人?当时王兆乾25岁,时白林26岁。他们去宿松、黄梅县一带做田野调查,在宿松县,当时主管戏曲事务的副县长及相关人等,反应比较冷淡,没有接待王兆乾一行。后来宿松方面的人解释说,旧社会艺人地位低,宿松县相关领导不愿意配合做这类的田野调查。王兆乾他们就去了黄梅县,待了四五天后,回来就下了结论: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
安庆八县一市,加上黄梅县,地域广阔,田野调查是细致活,几天功夫能调查出什么?王兆乾晚年,安庆黄梅戏研究者何成结询问:既然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怎么没看到黄梅县艺人带安庆的学徒?
王兆乾一时语塞。他承认当时下的结论不够严谨,并表示需要重新做田野调查。但在准备重新做田野调查时,于2006年去世了,此事就此没了下文。
▲丁永泉
安庆有明确的师徒关系。丁永泉,人称丁老六,安庆人,生于1892,解放后第一任安徽黄梅戏剧院院长,解放前,大师严凤英、王少舫都曾跟他过从甚密,跟随他的戏班子唱过戏。
他师傅东至人叶炳池,生于1879年。叶炳池的师傅是当时安庆黄梅戏班社同乐社的当家师傅,理应生于1860年代。到这时,也没有湖北黄梅艺人出现,难道叶炳池的师祖是黄梅县人?
现在黄梅县方面死咬王兆乾下的结论不放,但除此,缺乏有效证据,这如何让人信服?再次进行田野调查,非常有必要,它可以澄清误会,给历史以真相,让双方都心安。
(本文作者,曾任职于纸媒,现某互联网企业任职)
(全文完)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