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下赠书,今天给各位读者送的是华景时代出品的《入瓷》,梁晓声等九位作家联袂巨献,9个温暖故事,9种人生智慧,助大家找到安身立命的力量。想要书的,参与文末的留言活动即可。
「本号长期赠书,点击👇关注」
各位好,我是十二。
最近山东事业编制改革的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
重点内容用一句话简单总结就是:要么转为企业,收回事业编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要么拿赔偿金走人。
有好几位读者在微信上问我怎么看这事,尤其是在备考的读者,瞬间迷茫了起来,本想着上岸的,现在不知道这个岸还有没有了。
客观的讲,我不是解读政策的专业人士,也不是体制内的,很多事情也是一知半解,不太看得透。
为此,这篇文章仅代表我个人的浅薄观点,欢迎大家补充,理性讨论。
1
改革是正常的
首先说说改革。
不少人对山东的这次改革感到吃惊,竟然要收回编制。吃惊的同时,不免感慨铁饭碗也不是绝对保险。
对此,我一直持两个观点,和大家分享下。
1. 任何一个组织发生人事改革、机构改革,都是很正常的,这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不断在变化;
2. 没有绝对的铁饭碗,稳定性、公平性这些永远都是相对的;
为啥说改革很正常?
原因很简单,因为改革往往都是根据形势来的,是为了适应当前的形势以及未来的趋势,所以形势一旦发生大的改变,就必然会带来改革。
举个例子。
当我们月收入5万时,买件几千元的大衣通常不会很纠结,遇到喜欢的小物件说买就买了,但当月收入下降到5000时,消费会明显降级,不会再大手大脚,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这种消费习惯的改变,就是根据形势来的。
站在国家的角度讲,也是同样如此。当形势发生变化时,必然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
大家应该都知道,以前很多地方的财政没钱了,挂几块地出来卖就能解解渴、救救急,只要有地有规划,兜里就不会太缺钱。
但现在的形势不同了,随着房地产进入寒冬,买房的人少了,也没开发商拿地了,这就导致不少地方失去了主要收入。而且,一时半会也没有相应的产业能顶上来。
和企业一样,有钱才能养人,没钱了自然要想办法节流,减少开支。
事实上,不少小县城早就开始改革了。比如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在两年时间里,78%的事业单位被整合,66%的事业编制被核减,36个单位减为22个,135名领导留下114个,原来1964个编制就剩下659个,一年节省开支1.33亿,相当于当地财政收入的1/10。
所以,以目前的经济形势,山东出台这样的人事改革,并不意外。可以预见到的是,未来将会有更多地方效仿,尤其是那些财政压力大的。
另外,随着生育率的下降,新生儿人口下滑,照着这形势下去,体制内的教师岗位很可能也会迎来大改革。
之所以聊这些,我主要想对大家说的是:
体制内肯定是最稳定的,但稳定永远是相对的。所以,无论在哪里,都要有一定的危机意识,最好做两手准备。
这世界变化很快的,而且我们往往改变不了,唯有去适应。
2
几点小思考
再来说说执行。
对此,我有三个观点。
一是,执行力度和强度不会太大。
为了验证这个猜测,我去查了资料,发现山东早在2014年就印发了相关的文件。这么多年过去了,并没有大刀阔斧地去搞。实际上,事业单位转企业的声音一直都有,已经喊了很多年了。
有人问:这次会不会动真格?
我个人觉得,即使动真格,波及的范围也不会太大。而且,时间上也不会太急促,不会今天说缩编,明天就让你走人。这和外面的民营企业裁员完全不一样。
二是,未必就一定是坏事。
以前,无论你干多干少,干好干差,最后拿的工资没啥变化,这也是体制内不少人混日子的重要原因。
但改制以后就不太一样了,自负盈亏,如果企业效益比较好,有个比较牛的领导带,那收入是可以提升的。
当然了,这个难度还是比较大的。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高动力的车头不好找。
三是,普通人的机会可能更少了。
这是改革后可能存在的一个弊端和问题。
以前进事业单位,还需要经过层层考试选拔,是有一定门槛和难度的,但现在改成国企,自主权就大了很多。简单来说,就是有关系、有背景的人更容易安排进去了。
一位体制内的读者说,以后说不定就是养老院,进去的都是关系户,都是进去养老的。
这就意味着,没有背景和资源的普通人,机会更少了。
所以,我还是一直信奉「能力论」,提高个人的能力才是最靠谱的。
多学一些本事,多学一些技能,只有自身有能力,才能真正在这个时代和社会上立足。
与各位共勉!
因微信的推送规则改了,即使关注也会看不到文章推送,所以请大家看完文章点下右下角的【在看】,或是将本号【设为星标】,谢谢各位。
作者简介:佟十二,职场专栏作家,给诸多职场学习交流平台撰稿,内容励志且干货,通俗不失深度,见解独到,提供1对1职场、生活等问题咨询。
长按下方二维码 加佟十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