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医学是个谜样媚惑人心又对社会影响深远的领域,而医师也是个令人好奇的职业,只是这些媚惑与影响的谜似乎异常难解,不断地吸引专业社群内外的研究者。而对现代医者角色的了解,恐怕很多医生自身都少有体悟,更别说一般大众了,因此如何在自我与他者之间创造合适的理解与被理解模式,成了攸关医学本质的重要议题,也似乎成了医学人文教育重要的挑战。
口述史与医学相遇,正好在医疗健康从业者、患者、家属与社会之间架起了连接的桥梁,为我们倾听医患的个体生命叙事、记录和保存医学历史提供了研究方法与手段。事实上,医疗口述史在疏解病人自责、减轻病人的压力、提高痊愈的信心,以及彰显医学人文关怀都有所助益。
下面小编将为大家分享几本有关医疗口述史和叙事医学的著作。
《你的苦痛,与我相关 》
陈妙玲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
本书是一本充满温度的医患故事案例集。作者陈妙龄是一位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全科医生,承担着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的主要部分。无论是居民慢性病管理,还是应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者都处在工作的第一线。通过从医的亲身经历,作者从叙事医学的角度出发,用“平行病历”的方式,书写医患之间的故事。在医院里,作者时刻面对患者的疼痛、苦难和生死挣扎,她看到即便是在最悲伤绝望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仍闪耀着。
《爱来癌去:他们口中的疾病与新生 》
姚霏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
这本书以口述访谈的形式记录了20位患者从患病到康复的过程,其中有崩溃,有释然,有沉痛,有幸福,有泪水,有微笑,有卑微,有高尚……每一位口述者都是生活中的平凡人,却是抗癌战场上的英勇战士。他们面对现实,顽强求生,互相帮助,抱团取暖。对于疾病、生命、痛苦,他们有着最深刻的感悟。当你觉得他们的人生也许灰暗无比时,他们告诉你,他们不仅追求生命的长度,也追求生命的广度和深度,他们要把生命活得比健康人都要充实、丰富。
《医脉相承:口述历史访谈录 》
周天华、刘志红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年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110周年华诞之际,浙大医学院启动了口述历史的第一辑编纂工作,通过对各院系、附属医院58位老领导、老教授、老专家的访谈,每篇以2-3个故事,全面回顾浙医百十年发展历程,讲述与学院的历史渊源;复刻在浙大医学院学习、工作的美好时光;追忆浙大医学的先生之风和同窗情谊,抒发深刻的母校情怀;展现浙大医学百十年发展的壮美华章,挖掘沉淀深厚的学院文化底蕴,展现一代代浙大医学人爱国奋斗、励精图治,同频共振的奋斗历程和人物风采,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精神,激励全体浙大医学人心怀“国之大者”,建设世界一流医学院,聚焦健康中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浙医力量。
《协和记忆:老专家口述历史》
北京协和医院编著,人民出版社,2021年
本书中协和医院“老专家口述历史文化传承教育项目”首批采访的20位老专家,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回忆自己成长背景、求学过程以及在协和医院工作的经历,他们历经抗战岁月、新中国成立及我国医疗事业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书中所回忆的协和百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缩影。
《百年初心 惟新笃行》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 编著,文汇出版社,2021年
本书通过对上海市级医院的30余位老领导、老专家的访谈,回顾了在党的领导下上海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反映了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的艰苦历程。本书的访谈对象多为上海乃至全国、国际知名的医学专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他们为上海和全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奋斗经历和奋斗精神,较好地体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医者仁心:中国医学界院士口述访谈》
吴阶平等口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0年
本书秉承“为科学家立传,为科学研究立言,为倡导科学精神立德”的宗旨,以口述史和访谈录的方式,为我国医学、生物学界作出重大贡献的顶级院士们记录影像和文字,从他们口中还原老一辈中国医学界专家为国家现代医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收录了吴阶平、吴英恺、巴德年、程书钧等17 位从事医学研究和临床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口述访谈实录,内容涉及童年记忆、求学经历、奋斗历程、医学成就、人生体悟等。他们拥有伟大的爱国情怀、高尚的医德医风、执着的敬业精神;他们造福于医学事业,成就卓越,光彩照人;他们用自己的事迹和心得,对医者仁心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行医济世七十年:吴咸中自述》
吴咸中口述,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年
该书由吴咸中院士口述,其子吴尚为、其女吴尚纯整理,天津市口述史研究会编制。全书共计二十二章节,分别记述了吴院士的家世与故乡、童年生活、求学经历、临床工作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的起步、重塑南开医院、研究喜获硕果、疑难病例及晚年殊荣。另有其挚友、弟子、同事乃至患者讲述的“与吴老一起共事的时光”。
《在人间:肿瘤科女医生亲历记录》
沈琳,戴志悦,中信出版社,2021年
该书汇集了奋斗在中国肿瘤临床一线的17位女医生行医生涯中的见闻和体悟,感人至深。她们都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工作20年以上,成熟、理性、日复一日面对各种癌症患者和病患家庭,见到了太多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与真假善恶。每一位肿瘤科医生都是一部生命故事存储器,而女性对生命尤其有着更为独特的感知能力;同时,作为女人,面对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压力,常常会有更多的无奈与挑战。这些女医生,正是以热爱、坚守与信念去创造生命的无尽繁华与灿烂。
《死亡如此多情: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编,中信出版社,2013年
《死亡如此多情》是一部由百位医护人员共同完成的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它用叙事医学的手法描述了医者亲身经历的临终故事。我们借此可以重新认识身体和心灵、痛苦和疾病,以及生命和死亡。中国自古避讳谈论死亡,但只有了解疾病、参悟生死,才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过好每一天。
《AIDS Doctors:Voices from the Epidemic: An Oral History》
Ronald Bay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年
今天,艾滋病已不可磨灭地铭刻在我们的意识中。然而,就在不到20年前,医生们突然遭遇了一连串奇怪的、无法解释的、似乎无法治疗的疾病,这预示着一种毁灭性的新疾病的到来。一群经过挑选的勇敢的医生感到困惑、毫无准备,并被逼到诊断能力的极限,但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
这本独特的集体回忆录讲述了他们的故事。基于对近80名医生的采访,这些医生的生活和事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一直以艾滋病流行为中心,这本坦率的、充满情感的书详细描述了医疗行业中明显的焦虑,因为它经历了一连串没有临床病史的病例。接受采访的医生们在应用新开发的、通常不成功的治疗方法时,记录了希望和绝望的过山车经历。
然而,这些选择接受挑战的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治疗上的无助感,因为他们无法战胜这种疾病。在治疗这种有争议的性传播和静脉传播疾病时,他们也面临着固有的艰难选择,因为许多同事只是走开了。许多人说,他们被一种使命感攫住了:一种对待被剥夺权利和被鄙视的人的道德责任。几乎所有人都描述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一种团队精神,将他们团结在一起,与一个看不见的敌人进行一场可怕但令人振奋的战争。
这段非凡的口述历史在理解艾滋病危机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医生们精心收集并雄辩地讲述了他们的故事,揭示了顽强和不可抑制的乐观主义,这种乐观主义为驯服20世纪的瘟疫铺平了道路。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Nursing: An Oral History Project》
Bob Gates等,Emerald Publishing Limited,2020年
这个独特的专著,基于实证研究,使用口述历史的方法来探讨来自英格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的31名智障护士的职业生涯;他们每个人都有至少30年的工作经验。我们试图了解长期服务于护理实践的动机。有些人曾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智障医院工作过。在这两个司法管辖区,这些设施几乎已经关闭,取而代之的是更小的居住结构;随后,很少有护士有在这些机构工作的经验。这使得倾听他们的故事变得非常重要,这些故事被录音记录了下来;现在在皇家护理学院的档案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收藏。将这些口述历史与文献中关于智障护理的主流话语结合起来,并对两个司法管辖区的这些护士面临的当代护理劳动力挑战进行了研究。
他们的故事证明了一种强烈的“正义感……做正确的事,做出改变”。一些人报告说,他们“很早就对与智障人士一起工作感兴趣”。可悲的是,在“旅程结束”时,几乎所有人都有一种“被低估”的感觉。他们的叙述阐明了三十多年来目睹的巨大的卫生和社会保健变化。但最重要的是,它们表达了对弱势群体、往往被边缘化的智障人士的承诺、奉献和善意,因此,它们表达了“不为人知的故事”。
《Infertility: Tracing the History of a Transformative Term》
Robin E. Jensen,Penn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16年
这本书探讨的论点,呼吁和叙述,已经定义了不孕不育的意义在美国和欧洲的现代史。在整个上个世纪,对妇女不能怀孕的问题有不同的解释:妇女应为她们自己的生殖健康问题负责,或者她们需要医学专家的干预来纠正异常情况。
通过医患通信,口述历史,以及当时的流行和科学新闻报道,Robin E. Jensen分析了道德化和医学化之间往往薄弱的修辞鸿沟,揭示了不孕不育的主要解释是如何从看似相互竞争的叙述中出现的。她的纵向叙述说明了旧的论点和诉求并没有在新信息的影响下消失,而是在随后的、往往看似不相关的时刻重新出现,以结合和对抗新的主张。
这种修辞分析追溯了围绕不孕症的语言从“不孕”到“少子化”的转变,既解释了语言是如何被用来建立不孕症概念的,也展示了这些修辞结构对个人和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的影响。
《碧流琼沙: 赤脚医生时期口述史》
吕兆丰等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
本书从赤脚医生时期的管理者、赤脚医生和受益群众等三个层面反映赤脚医生时期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社会政治背景、经济制度、卫生管理、合作医疗、医患关系、村落文化、赤脚医生行医及教育培训等历史,回顾与梳理赤脚医生在我国医疗卫生史上书写的奇迹与留下的印记。
病人、医生、江湖郎中:近代英国的医疗与社会
论坛议程 | 医疗口述与叙事医学:跨学科的对话与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汇聚口述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口述史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展开深入探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流碰撞,研修班为口述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促进了口述史在不同领域的拓展应用、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展现了口述史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同时,研修班将帮助学员深入认识与理解口述史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提升口述史研究和应用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三期(线上)将于2024年12月7日—12月16日举行,每天晚上7点—9点安排一次授课(腾讯会议),连续10讲。如各位有意向参加第三期研修班,可向群内韩助教(手机:17356206483;微信:HanLeon123)或杜助教(手机:15542553293;微信:xiaoquanquan0913)咨询和索要报名表。培训费:3000元/人(含教师授课、学习资料、结业证书、组织管理等费用);该费用由中国人民大学财务处统一收取,开具可报销的中央行政事业单位统一收据。
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考核合格者,由中国人民大学颁发《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结业证书(第三期,线上)》,证书统一编号,可登陆中国人民大学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