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实践中的生命故事
编者按:
国际著名口述史期刊《ORAL HISTORY》2024年第3期《口述史实践中的生命故事》首次以特刊方式从多个角度对生命故事(生平故事)的方法论进行探讨,其主题包括:(1)对生命故事记录过程的探索,以及它与其他口述史技术的对比;(2)收集生命故事对更广泛的政策辩论的价值;(3)我们在档案保存和向公众提供生命故事访谈方面所面临的特定挑战;(4)在口述史学术背景下对生命故事的回顾。
对生命故事进行深度生平式访谈(The life story in-depth biographical interview)是大英图书馆(The British Library)口述史团队工作的核心。该工作团队下的国家生命故事收藏部(National Life Stories,NLS)是一个成立于1987年的口述史实地调查慈善机构。它支持了这期特刊的出版,特刊内容源于2023年夏天由NLS在大英图书馆主办的“口述史实践中的生命故事”国际研讨会的论文和讨论。
该特刊由大英图书馆口述史馆首席馆长罗伯特·佩克斯(Rob Perks)和副馆长、国家生命故事收藏部主任玛丽·斯图尔特(Mary Stewart)编辑。今天口述历史公众号(ID:wzuoralhistory)特将特刊编辑所写的卷首语整理推送,以飨读者。
Editorial Introduction
Rob Perks and Mary Stewart
深度生平式访谈(In-depth biographical interviews)——生命故事,一直是口述史访谈工具的一部分,被世界各地的先驱口述史学家所接受和拥护。但近年来,在学术研究和社区历史背景下,口述史实践者中广泛的生命故事收集已经减少。因为生命故事访谈方法在几次访谈和许多小时内进行的一对一访谈(one-to-one interviews)中已经遇到了许多挑战。比如资助者对访谈成本的询问,以及该方法对为网站或展览生成快速内容的更以结果为导向的口述史项目的有效性的质疑。还有一种趋势是,在采访时长约为一小时的情况下,一些项目会声称他们采用了“生命故事法”——大多数口述史学家都认为这是不可行的。而更活跃的口述史,通常被称为“危机口述史”(crisis oral history),以及每个拥有智能手机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个人经历的能力,也加剧了这一趋势,剥夺了更广泛的生平背景。现在,很少有口述史学家收集详细的“一生”采访(whole life interviews),尽管它们具有公认的价值和有效性。
口述史协会和口述史的出版商,发起和组织了许多不同的活动,包括在其网站上的博客、会议、区域网络活动、培训、研讨会和特殊兴趣小组。访谈方法和访谈动态的讨论经常出现,但我们的观察是,口述史已经偏离了早期基于实践的辩论。进行采访的内容通常是一篇文章或分析主旨的简短序言的一部分。在这个专题中,我们想强调我们实践的一个基础。
本期《ORAL HISTORY》特刊中的文章和讨论是第一个向所有人提供免费获得的在线版本,都在由大英图书馆国家生活故事收藏部主办的2023年6月30日及7月1日为期两天的 “ 口述史实践中的生命故事”国际研讨会上展出过,它旨在庆祝、探索和质疑长生命故事的(the long-form life)访谈方法。国家生活故事收藏部(NLS)成立于1987年,是一家专门在大英图书馆建立国家口述史收藏的皇家图书馆。NLS将继续这一使命,“通过深度生平式访谈来记录和保存更广泛的声音,使它们可用并激发它们的使用。”NLS所有工作的核心就是生命故事方法论。
研讨会的核心问题是,当我们邀请某人与我们分享他们的一生时,这意味着什么。正如亚历山大·弗罗因德(Alexander Freund)在其具有启发性的文章开篇中所指出的那样,这是我们强加给受访者的东西吗?他们会更愿意用一种不同的方式谈论他们的生命吗?记录下来的生命故事是不可能完整的,所以记录下来的生命故事能告诉我们什么?它的意义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这对叙述者、研究者和档案馆意味着什么?我们在这里收集了一些发人深省的见解,不仅通过Alex自己对尝试不同的生命故事方法的反思,也通过获奖艺术家Hew Locke在与采访者Hester Westley的对话中,对他自己接受国家生活故事项目”艺术家”生活”的生命故事采访的反思。
重要的是,这个问题重新探讨了生命故事的内在价值,阿利斯泰尔·汤姆森(Alistair Thomson)提出了一个关于生命故事的短期和长期价值的强有力的案例。他关于研究和使用生命故事的文章贯穿了他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的职业生涯,并为研究人员和档案保管员提供了关于生命故事方法论的实用想法和冗长的采访。通过萨利·霍罗克斯(Sally Horrocks)的《口述史与科学的简要概述》(brief overview of oral history and science)、保罗·麦钱特(Paul Merchant)关于农业的一篇文章,以及环境记者菲奥娜·哈维(Fiona Harvey)和科学历史学家乔恩·艾格(Jon Agar)的小组讨论,探讨了有关环境的生命故事的政策价值及其在当前关于土地使用、农业和气候变化的辩论中的应用。
《艺术家的生活》在一段远程录音中采访了布莱恩·沃尔。图片©Pat Mazzera。
按时间顺序排列(编年)的一对一讲述的生命故事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文化决定的?英迪拉·乔杜里( Indira Chowdhury)提醒我们,“故事”在非西方文化中有许多不同的内涵。她回顾了几十年来在印度机构环境下的工作,以及她在采访中个人声音和集体故事之间的平衡——所有这些都是在印度独立后的时代背景中构建的。尼娅狄龙接着从英国的角度补充了她对制度口述史的观察。
记录完整的生命故事有哪些实际挑战?伊丽莎白·赖特(Elizabeth Wright)分享了自己作为创意从业者生命故事采访者的15年经验;玛德琳·怀特(Madeline White)则聚焦于对大屠杀幸存者芭芭拉·斯特姆勒(Barbara Stimler)的多次采访,以及我们从她的生平故事采访中可以学到的具体内容;温迪·里卡尔德(Wendy Rickard)则分析了自己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参与的一系列与艾滋病有关的项目,包括与年轻人的合作。他们都认为,有技巧的采访者通过开放式问题进行提问,并以时间顺序(编年)为线索,在多次会面中建立起与受访者的关系,这将使采访节奏比更专注于口述史的采访慢下来,从而达到一种在较短形式中无法实现的深度描述和反思。
生命故事材料一旦被收集起来,当它们被存档、描述、访问和(重新)使用时——无论是立即还是在它创建后的几十年里——是否存在特定的挑战?新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幽灵,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存档和提供生命故事的方式,在查理·摩根(Charlie Morgan)的一篇发人深省的介绍中进行了探索。然后,他加入了安德鲁·弗林,道格·博伊德和朱丽安尼汉的讨论中。
最后,在展望技术如何改变口述史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故事,该问题由唐纳德·里奇(Don Ritchie)主持的关于生命故事的广泛讨论结束。唐还撰写了一篇出色的综述文章,将生命故事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这有助于结束这一问题的讨论。
我们希望这一特别刊发的文章能够引发更多关于生命故事的在线、面对面、会议、研讨会和期刊上的讨论,同时也能鼓励我们所有人更多地分享自己的方法论实践。对于任何使用(或计划使用)生命故事方法的人来说,本特别刊发的文章中的观点有望通过概述这种耗时且因此成本较高的技术所能提供的内容,帮助我们向受访者传达更清晰的信息,为当前和未来的研究人员提供背景信息,并激发与档案馆和图书馆管理员讨论关于如何保护将构成未来历史的生命故事。
Rob Perks, Don Ritchie, Indira Chowdhury, Doug Boyd, Alexander Freund, Alistair Thomson and Mary Stewart. All symposium photos by Camille Johnston for National Life Stories.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汇聚口述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口述史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展开深入探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流碰撞,研修班为口述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促进了口述史在不同领域的拓展应用、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展现了口述史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同时,研修班将帮助学员深入认识与理解口述史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提升口述史研究和应用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三期(线上)将于2024年12月7日—12月16日举行,每天晚上7点—9点安排一次授课(腾讯会议),连续10讲。如各位有意向参加第三期研修班,可向群内韩助教(手机:17356206483;微信:HanLeon123)或杜助教(手机:15542553293;微信:xiaoquanquan0913)咨询和索要报名表。培训费:3000元/人(含教师授课、学习资料、结业证书、组织管理等费用);该费用由中国人民大学财务处统一收取,开具可报销的中央行政事业单位统一收据。因研修班申请需要学校立项通过,目前正在走流程,等正式立项后将发布正式招生简章。
第三期口述史研修班主讲专家和讲座题目(按授课时间排序):
12月7日晚上6:30-9:30点
杨祥银(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讲座题目《跨越学科界限:多元视角的口述史》+《声音的力量:口述史的社会价值》)
12月8日晚上7-9点
阳昕(上海玻璃博物馆副馆长兼策展人;讲座题目:《口述史在博物馆展览中的运用——以“再见,长江西路301号”展览为例》)
12月9日晚上7-9点
周晓虹(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讲座题目《口述史与生命历程——记忆与建构》)
12月10日晚上7-9点
梁鸿(知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讲座题目《口述史与非虚构写作:以写作“梁庄”为例》)
12月11日晚上7-9点
张奎力(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讲座题目《政治学视野下的口述史》)
12月12日晚上7-9点
郭平(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教授,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副所长;讲座题目《传承人口述史访谈和书写方法》)
12月13日晚上7-9点
刘军卫(资深纪录片导演,北京三多堂传媒联合创始人;讲座题目《口述史与纪录片创作:以<决胜淮海>为例》)
12月14日晚上7-9点
刘亚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讲座题目《口述史作为社区研究的方法》)
12月15日晚上7-9点
钟方雷(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生态恢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讲座题目《口述史在生态经济学中的应用:原理、进展与展望》)
12月16日晚上7-9点
陈夏红(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主讲题目《口述史与自传创作:以江平和陈光中自传为例》
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考核合格者,由中国人民大学颁发《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结业证书(第三期,线上)》,证书统一编号,可登陆中国人民大学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查询。
扫码加入微信交流群,了解最新口述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