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昕,上海玻璃博物馆副馆长兼策展人
201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理论与管理。2014年6月起至今工作于上海玻璃博物馆,负责博物馆学术研究、展览策划、教育活动以及艺术项目。作为策展人,阳昕关注当代社会博物馆功能、博物馆展品多维阐释等话题,曾策划展览包括《间:杜蒙个展》《我的花还没有名字》《再见,长江西路 301号》《潘多拉:松藤孝一个展》等展览。阳昕还与艺术家林天苗、刘建华、孙逊、宋冬、尹秀珍、梁绍基共同合作跨界艺术“退火”项目。同时,阳昕执笔上海玻璃博物馆十周年藏品画册、本馆杂志、本馆年报等专业出版物,并为多家媒体供稿。
口述史在博物馆展览中的运用——以“再见,长江西路301号”展览为例
成立于2011年的上海玻璃博物馆,以卓越的创新力和先锋实验性精神为核心,全方位地展现了玻璃的基本特性、历史发展、艺术魅力、文化传播、科技知识,以及与人类生活的有趣联系。作为一家打破固有定式的博物馆,这里不仅是观赏艺术的殿堂,更是一个面向未来、探索创新的互动平台,为每一位观众提供独特且前沿的博物馆生活方式体验。鲜为人知的是,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历史根源可追溯至其前身——上海玻璃仪器一厂。2022年,博物馆正式启动了一项旨在记录与传承历史记忆的“上海玻璃仪器一厂口述史项目”。次年4月,《再见,长江西路301号》展览的盛大开幕,不仅标志着该项目的初步成果展示,也迅速吸引了学术界、行业内部及广大公众的热切关注。伴随展览的一系列周边活动,博物馆成功实践了其“社区导向”建馆哲学的核心要义,强化了其作为社区文化纽带的角色。
本次讲座旨在深入探讨《再见,长江西路301号》展览的策划理念与策略,细致解析口述史料的搜集过程与实践路径,同时,从理论与实践双重视角审视口述史在该博物馆的应用情境、内在价值及其外在影响。通过全面剖析口述史在构建博物馆叙事、丰富藏品内涵、增强观众参与度以及促进社会记忆保存方面的关键作用,本讲座力图强调口述史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论,在新时代博物馆运营与文化遗产保护中不可小觑的意义。
上海玻璃博物馆“再见,长江西路301号”展览访谈
以上访谈内容转载自:源流运动公众号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三期(线上)以“口述史的多维视角与跨界融合”为主题,邀请国内口述史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开设为期10天的系列课程。本期研修班涵盖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学艺术、经济学多个学科,旨在展现口述史研究的多元视角和跨学科魅力。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口述史的理论探讨与方法论辨析,又有口述史在博物馆展览、非虚构写作、纪录片创作、社区研究等实践领域的创新应用。无论您是口述史的初学者,还是业已从事相关工作的实践者,都欢迎参加本期研修班,共同探寻口述史研究的无限可能。
扫码加入微信交流群,了解最新口述史资讯:
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考核合格者,由中国人民大学颁发《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三期)》结业证书,证书统一编号,可登陆中国人民大学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