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画目送飞雁手提白鱼》《陪江西裴公游襄州延庆寺》《题风水洞》
三首与隐士有关的诗歌专题训练
山东 祝贵春
(一) 观画目送飞雁手提白鱼
晏几道〔宋代〕
眼看飞雁手携鱼,似是当年绮季徒。仰羡知几避缯缴,俯嗟贪饵失江湖。
人间感绪闻诗语,尘外高踪见画图。三叹绘毫精写意,慕冥伤涸两踟蹰。
【注】①绮季:汉代隐士。②缯缴:猎取飞鸟的射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首题画诗,从诗中可推断,画中应有隐者、水中的白鱼、空中的飞雁等景物。
B.首联中“似是”二字用语精微,既点明了观画所得,又寄托了个人的情怀与向往。
C.颔联中的“仰羡”和“俯嗟”照应雁、鱼二物,对比鲜明,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D.颈联笔锋一转,直言诗人的感慨,体现了诗歌与绘画在表达情感时有共通之处。
2.诗人“两踟蹰”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D 非“直言”,尾联才是
2、(1)踟蹰意思是指徘徊,心中犹疑。这里是指诗人心里矛盾的状态。
(2)“慕冥”指羡慕在天空自由飞翔的雁,诗人追求自由,但又不能“避缯缴”,也就是缺乏躲避危险的能力,故而“踟蹰”;
(3)“伤涸”指为陷入困境的鱼伤感,鱼因“贪饵失江湖”,失其所与,诗人怎能因名利失去本我,故而“踟蹰”;
(4)画中“目送飞雁手提白鱼”的似是“绮季徒”,是隐士一类人,是“尘外高踪”,但诗人的处境决定其想做隐士而不能。
理解辅助:
zēngzhuó1.即矰缴。猎取飞鸟的射具。缴为系在短箭上的丝绳。缯,通"矰"。 2.比喻陷害他人的手段。
典故:商山四皓 一叫做东园公,一叫做夏黄公,一叫做绮里季,一叫做甪里先生。秦末汉初的四位隐士,向来蛰居商山,年龄都八十多岁,须眉皓白,衣冠甚伟。汉高祖刘邦多次征召而不得,后来四人出山辅佐太子刘盈,后世称之为“商山四皓”。后人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成语:涸辙之鲋 是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最早见于《庄子·外物》。成语的原义是干涸了的车辙里的鲫鱼,指即将干渴而死的鱼,也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援助的人。
(二)陪江西裴公游襄州延庆寺 皮日休
丹霄路上歇征轮,胜地偷闲一日身。
不署前驱惊野鸟,唯将后乘载诗人。
岩边候吏①云遮却,竹下朝衣露滴新。
更向碧山深处问,不妨犹有草茅臣②。
[注]①候吏:古代迎送宾客的官员。②草茅臣:在野未出仕之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承诗题,介绍裴公途经襄州暂停休,为后文叙写出游张本。
B.颔联写了诗人陪同裴公出游时的情景,出行的浩大阵仗惊动了山鸟。
C.颈联选取“云”“竹”“露”等意象描写山中景致,不事雕琢,清新自然。
D.本诗尾联在语意上比首联中“胜地偷闲”更进一步,言有尽而意无穷。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答案1、B 不署前驱,恰恰表明没有“浩大阵仗”
2、【答案】①悠闲自得、休憩之乐。首联写诗人与裴公忙中偷闲,作一日游玩,心情甚好,传达休憩之乐。
②对美景的喜爱。颈联写出了清晨云雾缭绕,露水晶莹欲滴的美景;而尾联“更向碧山深处问”则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与赞美。
③对草茅臣的向往之情。尾联写诗人渴望深入碧山探寻,结识在野未出仕之人。
(三)题风水洞 苏轼
山前乳水隔尘凡,山上仙风舞桧杉。
细细龙鳞生乱石,团团羊角转空岩。
冯夷①窟宅非梁栋,御寇②车舆谢辔街。
世事渐艰吾欲去,永随二子脱讥谗。
【注】①冯夷: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即河伯。
②御寇:即列子列御寇。战国郑人,属道家者流,隐居郑国四十年。
此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运用典故,自嘲自己在人生仕途上的不得志,表达了自己想要像列子一样过自由随风的生活。
②表达了作者人生不得志的愤懑和对官场的厌恶,也体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高尚品质。
③表达了诗人对风水洞“仙境”的欣赏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