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找“苦”吃作文训练
【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有一批热血青年,他们厚植爱农情怀,勤练兴农本领,“甘”于田间,自找“苦”吃。2023年5月3日,老一在给他们的回信中强调:“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才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首先界定“自找苦吃”这一核心概念,“苦”,不是泛泛的“苦”,也不是一般意义的面临困境即“苦”,在材料中是扎根田间、扎根基层的环境之苦,“苦”可以是肉体经历的苦,可以是环境的相对艰苦,是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内容,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领域,当然也可以是由此而产生的精神的困境。“自找”,是主动自我锻炼的姿态。其象征着对提高自身能力的渴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自找苦吃”不同于被动受苦,它以主动自觉为前提。
“自找苦吃”,不是盲目吃苦,而是主动到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展示新时代青年应有的精气神。引导青年“自找苦吃”,并非单纯让青年为了“吃苦”而去“自找苦吃”,需要明白“吃苦”是磨炼自我的途径,而不是最终目的,实现“苦尽甘来”的矛盾转化才是最终目标。
可以从青年面临的社会环境、时代赋予青年的的使命、青年的特点等角度谈为什么要“自找苦吃”,从而探讨“自讨苦吃”的价值。可以立足当下,结合当下社会青年中存在的“躺平摆烂”、安于舒适圈等现象,强调“自找苦吃”的现实意义。
写作时,可以从“自找苦吃”的内涵与实质、“自找苦吃”的重要意义、如何“自找苦吃”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如能结合材料“‘甘’于田间,自找‘苦’吃”,以“自找苦吃”为核心,谈苦甘的转化,谈透了“吃苦”的核心意义则更佳。
【一类文标准】60——51分
审题精准:紧扣“自找苦吃”关键词,扣紧青年特点,不旁逸,概念理解准确、深刻。
思想内容深刻:对观点的分析透彻、有深度,重点深入挖掘“自找苦吃”的原因、意义,有现实意义,论证充分、有力;素材使用、名言引用规范、恰当,能有力证明观点。
表达形式好: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有恰当的衔接与过渡。语言流畅,文采斐然,说服力强。
【作文存在问题】
1、审题立意方面:
(1)关键词的抓取不准确,如新青年,厚植爱农情怀,实事求是,乡土中国等。立意偏向“青年需要奋斗”“青年在乡土社会中拼搏”“实干”“脚踏实地”“追逐梦想”等;通篇不见关键词。
(2)缺乏概念界定意识,大谈自然之苦、环境艰苦,导致主体部分例证材料与关键词不适配。“自找苦吃”,“自找”的主体性体现不明显。
2、行文论述方面:
(1)极少有学生做好概念的界定,没有具体阐释,造成后文论述不知所云。
(2)有的关键词选择恰当,但是事实论据不典型,仅在论证苦难的意义,不能很好地论证“自找苦吃”;有的文章只谈“吃苦”,或者经历苦难,苦难带给人的磨砺作用,“自找苦吃”的主动性在行文中体现不足。
(3)论证缺乏逻辑:开头结尾提出了“自找苦吃”这一关键词,但其主体部分从奋斗、责任等多个角度论述如何吃苦耐劳。前文缺少概念界定及价值意义的分析,显得突兀,使文章观点立不住;也有分论点的部分开头写的是拼搏奋斗、实事求是,但是到了段落的最后的部分以自找苦吃的必要性来收尾。
(4)随便偷换话题词,什么苦中作乐,先苦后甜,吃苦耐劳。
(5)论述段只罗列事例,没有紧扣“自找苦吃”来加以论述
(6)论证材料单一,很多都是写奥运冠军一类。
3、价值观方面:
(1)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封建价值观念奉为信条。
(2)大部分学生论证自找苦吃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时仅仅围绕个人发展、人生目标层面谈,虽然是对的,但没做到整体把握材料,没有思考“厚植爱农情怀,勤练兴农本领”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看不出材料中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所以也就很难上到一类文。
4、文面方面(含标点)仍需强化
【确定关键概念】
为什么会抓错关键概念呢?当学生审读材料时,看到多个他认为的关键词,本能地会将众多关键词放在一起,然后判断多个关键词的关系,比如条件关系,因果关系,并列关系等等。我们要指导学生在可能不足50分钟的时间里,准确理清关系,找到关键概念。本次考试的材料只有两句话,但学生的试卷上,有的标画出来了“厚植爱农情怀”“‘甘’于田间”“自找‘苦’吃”“实事求是”等一系列关键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必须要分清主次,这里所用的能力就是我们阅读理解的能力。本材料共有两句话,第一句是说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有一批热血青年的做法是“甘于田间,自找苦吃”,第二句话是习总书记对这批有志青年的“自找苦吃”给予认可与赞赏。这样着眼材料全局的话,我们会顺利找出核心关键词是“自找苦吃”,而其他词语如“厚植爱农情怀”,它是青年学生能够“自找苦吃”的原因,“甘于田间”是青年学生“自找苦吃”的行为,而真正理解“实事求是”的内涵是这批青年学生“自找苦吃”后的收获。而且,考生写作时也要由这批青年学生的做法生发联想与感悟,如“甘于田间”的做法就是引导考生不怕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苦,勇于找苦吃,甘于吃苦,不能把这里的“甘于田间”坐实了而去写深入农村。因此,在此处提醒学生:一定要整体把握材料的意思,不可断章取义、盲目确定。
【优秀概念阐释段】
文段一:自找苦吃中的“苦”并非指苦难、痛苦,而是一种锻炼,一种使人获得新知识、道理或心理与精神上的成长的经历,自找苦吃,便是从经历中获取成长的养分。自找苦吃,也并非当下处于风口浪尖的“没苦硬吃”。没苦硬吃,是吃不必要的苦来获得心里的满足,并没有收获;自找苦吃,则是选择一条困难、艰辛的道路去探索、发掘,进而有所收获,故自找苦吃是个人成长的一个选择。它伴有阵痛,但使人受益匪浅,有所进取。
文段二:何为苦?是红军长征途中饱受的身体摧残之苦吗?是濒临灭亡、无家可归的悲凉之苦吗?还是吃不饱,穿不暖,衣食不足的供养之苦?我认为这都不是符合新时代所定义的苦,新时代的苦是像北斗、墨子、天问等航天航空人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孤独,顶得住压力,在无人问津的急需探索的道路开疆拓土之苦,是像俞鸿儒院士等在无人在意的领域甘坐十几或数十年如一日冷板凳之苦。
文段三:自找苦吃是一种放下身段,脚踏实地,不怕吃苦的积极态度,它并不是一味的要求人们走毫无意义的弯路,而是要求我们秉持不畏困难的理念,以实干精神投身事业而不断锤炼自己的本领。
文段四: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自找苦吃是青年人才的优秀品格。苦,即人生路上种种困难、麻烦、辛劳与磨砺。我们并不歌颂无谓的苦难,而是鼓励青年人在生活中坚持问题导向,提高自我要求,主动的发现困难,迎难而上,在与艰难困苦的缠斗中实现自身的成长。
文段五:自找苦吃,并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无知与莽撞,而是明知困难却仍要继续前行的勇者姿态。
文段六:何为自找苦吃?我认为这里提到的苦不仅指身体上的劳苦,而更应是精神上的苦。自找苦吃,不是没苦硬吃,我们成长在一个科技发展迅速、衣食温饱不愁的时代,因此我们不必回头走老路,用缺衣少食来体现自己能吃苦的精神,而应充分利用时代发展的便利,将自己的爱国情怀与人生目标融入在脚踏实地的每一步中。在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行动中品精神之苦。
文段七:(三个“是什么”层面的分论点,让文章结构清晰明了。)自找苦吃,不是有苦就吃,而是通过必要的苦磨砺自身,拥有坚强的心智与毅力,拥有钢铁般的意志。自讨苦吃,苦是一味良药,通过实践中的苦让我们走进原生态生活,扩开我们的眼界,从此认清自己负担的责任。自找苦吃,即自主的主动的去寻找苦难,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树立目标,督促自己成长,实现进一步的提升。
小结:其实概念阐释段的最常用的句式是“是……不是……”,在概念比较中加深对关键概念的阐述,当然若有具体的事例辅佐抽象的概念阐释会更加明了。
关键概念的阐释在文中可以呈现为一个独立的段落,当然也可以分出层次设为分论点。写作虽没有模式,但要有内在的逻辑,只要逻辑自洽,逻辑线条硬朗,皆可成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