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完成“作业”怨谁?
破除教育功利,助力学生成长 罗 川
最近一段时间,形式主义作业现象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反映出教育存在功利化、短视化问题。这种为了追求快速展现教育成果、外显形象和短期效应的行为,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业也是育人的一种方式。文化科目作业一般是为了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提升质量;体育作业则是引导学生运动、增进健康;实践类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然而,当作业变得形式化,家长忙于拍照、录视频、打卡,制作PPT、手抄报,完成作业就成了一场“表演”,失去了教育意义,违背了教育初衷。作为家长,不仅要承担辅导孩子作业的责任,还要参与一些本应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活动,既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和自主习惯的培养,还增加了家长的负担和焦虑。长此以往,家长对学校的态度可能从最初的信任、支持转变为应付、反感,更有偏激者发展到拒绝合作。所以,形式化的作业既不利于学生成长,也不利于家校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曾谈到多种教育功利化现象,比如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直接与升学率、“清北率”画等号;为了中考成绩争第一,将区域内后进生劝退;对国家课程方案选择性实施,有利于提高升学率的课程就大量增加,与升学考试没有直接关联的课程就边缘化、弱化;为了迎接各种检查,设计阴阳课程表;等等。可见,空牛奶盒、空笔芯等商品在电商平台流通,劳动打卡作业中的摆拍现象,也是教育功利化的表现,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学生价值观发生扭曲;增加家长负担,产生家校隔阂;浪费教育资源,偏离教育目标。
解决教育功利化的问题,需要各方转变教育观念,践行科学的教育方式。
一是向前看、向远看。教育是作用于人的事业,对人的培养必须看着他们“未来的样子”去培养,为他们的未来负责,为未来而教。因此,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只有转变不正确的育人观念才能从根本上破除教育功利化。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都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个问题,看向孩子前行的方向,看向孩子成长更远的地方,既培养孩子必备的核心素养,也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品格。如果育人目标都是基于此,又以此来设计课程、设计作业,诸如形式主义作业的现象将只是过眼云烟。
二是修内功、修内涵。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要素之间看起来并无关联,实际上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修炼内功、提升内涵,才能发现并打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形式主义作业现象的产生大多是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对教育理解有偏差所致。一个事物的改变往往就是从表面的形式开始的,这是探寻实质和真理的必经之路,当我们对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片面理解时,很容易滋生各种形式主义现象。而当我们持续进行改革,教育工作者也积极把所学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时,形式上的模仿有了一定积累便会慢慢转化为创新力。要缩短这个转化周期,教育人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把新的教育理念内化为教育教学行为,才能更快厘清关联、打通通道,避免更多的形式主义和功利化教育。
三是不跟风、多沟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部分。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面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未来,家长需要真正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少一些攀比之心。其实,形式主义作业现象的产生与家长之间的“内卷”行为不无关系,学校、教师布置变废为宝的环保教育作业的出发点是好的,既能树立环保意识,又能培养实践能力,但当家长购买空牛奶盒、空笔芯等物品时,活动本身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对于部分家长来说,需要不断学习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保持清醒的认知,不要盲目跟风。同时,也应该与学校保持沟通,双方对孩子的教育要达成共识。学校也有必要通过案例研讨、专家培训等形式,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各方秉持育人初心并形成合力,才能引导和教育孩子更好地成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