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与“安之若命”作文训练
【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
②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
对于以上言论,你有怎样的感想?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
首先,先把握准确所给的两句话的意思。
“知其不可而为之”,本是晨门对孔子的评价,语见《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的确,孔子对于时代能否接受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有清醒的认知,但他没有选择隐居山林,也没有像其他谋略家那样,为了讨好诸侯而随意改变自己的主张。孔子之知其不可,是因为他要坚守自己的社会主张。他不仅在陈、蔡、匡等诸侯国屡陷困厄,甚至还多次遭受子路等门人的误解与质疑。但孔子依旧以仁者之博爱、智者之远见和勇者之毅力,致力于拨正混乱的秩序、扭转社会堕落的趋势。晨门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不是指摘孔子明知做不成而非要做无用的努力,而是赞美他对理想的坚守。孔子与弟子们正是在这种“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的环境中,没有失望、躲避或是同流合污,而是穷尽一生寻求并致力于裨益世道人心之道。朱子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诚哉斯言!
可以说,正是这种信仰的坚守,是孔子的思想在后来大放光芒。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设立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所以我们必须明确,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不是说知道这个事儿不对不好,还去做。那样的话,那是道德品质的低下。比如明知道不可偷别人的东西,你还去偷?那么很显然。这是非常错误的,所以必须明确的做出这种界定。一种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东西,难以实现,或者暂时的实现不了,你仍然去坚持,坚持去做,指的就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就像马克。被各国驱逐,但为了他的政治理想,他一直在坚守;就像李大钊临死之前发出那句名言“试看未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语出庄子《人间世》,其完整的原文是:“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意思是,注重自我修养的人,不管是悲哀,还是欢乐,都不会改变之前的心境,知道世事艰难、无可奈何却又能安于处境、顺其自然,这就是德的极点了。
显然,这个地方谈的是自我修养的问题。你何以知其不可奈何?你要去做了这个事儿,一时半会儿没有做成,你才有资格说“知其不可奈何”。知其不可奈何之后怎么办呢?那就接受现实,顺其自然,而且心平气和的接受,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从容;而不是焦虑、颓丧、愤怒、沮丧、绝望。比如你爱上了一个姑娘,那姑娘不爱你,反而伤害你。那么你会感到焦虑,感到愤怒,甚至要选择激烈的对抗,或者修理别人,甚至有时候自己绝望,纵身一跃,画一条优美的弧线,结束生命。所以我们说一般人是做不到保持平心静气,继续保持那种平静与从容的。所以他是德之至啊,是道德的一个高点啊。
这是一种智慧,一种处世智慧;更是一种修养,所以是值得肯定的。不能简单的将庄子的这句话归为“无为”,然后就给定的两句话去谈有为和无为的关系。那显然是理解不全面、不深刻的。
如何引用作文材料中的原句,笔者建议早引好过迟引,直引好过间引,尤其在原句并不太长的情况下。既引全句,也引关键词。
句子之间的关联,可以总结为:宜简不宜繁。宜直不宜曲。宜浅不宜深。
一定注意句子内容的成立条件。
立意:
既有孔子心,又有庄子气
儒道互补,进退有度
此时“安之”胜“为之”
以“为之”挑战不可为,以“安之”应对不可奈何
用舍由时,“为”“安”在我
于时世之中追风赶月,顺规律之途奋楫不息
【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