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yu“搜之为知之”高考作文训练
山东 祝贵春
原创不易,请点赞和点亮文末在看,以示尊重原创劳动!
【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格物致知”强调的是实践与思考在获取知识时的重要性,它是一种积极的求知方法和态度。但在信息时代,这种求知态度好像正被“搜之为知之”所替代。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当面对未知时,我们无需再通过自身的思考或者探索去寻觅答案了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格物致知”强调通过探究、实践获取知识。这一求知方法能让我们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深入理解知识的本质,有利于获取真知。
但在信息时代,“搜之为知之”似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这些信息往往缺乏深度和系统性。所以,面对未知时,我们不能完全依赖 “搜之为知之”。虽然搜索可以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但真正的知识需要我们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探索去获得。
我们要将 “格物致知” 与信息时代的便利相结合,既要善于利用搜索工具获取信息,又要通过实践和思考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和深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信息的海洋中不迷失方向,真正掌握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拟题参考】
“搜知”焉能替“格知”?
“善借于物”更要善“格”于物
信息时代仍需格物致知
“搜”之可鉴,格物求真
莫在“搜之为知之”的温柔乡里退化 原创zgc1215a
在当代社会,我们不必食古不化,将现代科技的便利弃之不用,那样,按鲁迅的话来说就是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但是动辄“搜之为知之”,那样,我们肩膀上的脑袋便会成为摆设,久而久之,我们必然变成“废物”。
我们知道,对人的生存而言,越原始的生存能力越不可或缺。你不能离开外卖就无法生存,你得具备基本的获取和做出食物的能力,尤其是在野外;你不能离开电和网络便不知所措,你得能依靠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做出理性的决断。所以,为了根本的生存,我们得训练和具备良好的格物致知能力。
当下流行的“搜之为知之”固然给我们的日常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毋庸置疑,也催生很多人养成了生吞活剥、食而不化的浅层次思维,从而形成了思维惰性。恩格斯说停止思想即是死亡,那么如果我们舍弃了格物致知的正途,又与死亡何异?
如果我们只是应付练习走个过场;如果我们只是表演学习而不求入脑入心;如果我们只是大致了解不求甚解;如果我们只是方便一时而不是终身发展……那么我们不妨“搜之为知之”,有那么个样即可。但如果我们是为了获得真知,为了终身发展,为了开辟出一条别人不曾走过的新路,那么我们就要去格物致知。
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繁信息的准确夺舍,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认知污染和不良诱导,面对不良思想体系的侵蚀和无声渗透,我们该如何求知、思考,才能不被时代裹挟?如果我们止步于“搜之为知之”,那么你知道的只是别人要你知道的。因为“算法投喂”与信息的碎片化,人们越来越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信息茧房”,接收的信息变得越来越单一、浅薄,对世界的理解和态度也变得越来越扭曲与撕裂。那样,你便在“搜之为知之”的温柔乡里退化成了“植物人”。最终人们因没有“己”知而被异化,因思维消退而被毁灭,“自愿”地或不自愿地成为别人的或者机器的奴仆。
生活中,人并非只要明白了,就不会再糊里糊涂地混日子;并非体验过自由,就不愿再回到奴役的状态。真正学会批判性思考,拥有创新思维,摒弃“搜之为知之”的惰性,对我们中学生而言是当务之急。
“搜知”再多的东西也不如建立一套自己的思维方式,注重思维的深度学习应成为我们的重中之重。今年高考题出来以后,很多人说数学太难了。为什么大家感觉难?因为我们的学生习惯了固定的考试题型,适应了确定的问题条件,就是说平时独立的“格物”不够。如断臂维纳斯的身高这道题,以维纳斯的身高(204厘米,按照黄金分割点做的)作为背景,考查了数学文化、综合的数学素养,结果就把很多学生考蒙了。
因此,我们的学习方式应从简单的“搜知”这种类似死记硬背中脱离出来,更加注重格物致知这种体验丰富深刻的学习。增加项目式学习、探究性学习、无边界学习,将知识学习和真实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学习中着力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从而使我们形成强大的应对未知挑战的能力,也为我们通往更加和谐、崇高的人生境界铺设出一条“金光大道”。
高分指南:阐述清楚 “搜之为知之” 的便利与弊端、“格物致知” 的意义与价值,应该是行文的核心。既肯定“搜之为知之”的便利性,又指出其导致被动接受信息、缺乏深入理解等弊端,同时阐述 “格物致知” 的重要意义,体现客观理性的思辨态度,体现对不同求知方式的合理平衡与整合的思考,并能结合中学生或者当代青年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应对之策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