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
诗歌训练题组
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
杜甫
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
柔橹轻鸥外,含凄觉汝贤。
第一组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娟娟”二字,摹写山石间湍急水流上的明净月色,营造了宁静的氛围,为全诗奠定轻松愉悦的抒情基调。
B.颔联“乱”字,写尽风中灯火游移闪烁的神态,既是自然之景,又是心中之境,点明不得上岸与友人告别的原因。
C.颈联写闻见。江上下了一夜的雨,清晨起来,云雾弥漫,穿过云雾,传来钟声,远处的石堂胜景隐没在烟雾里。
D.整首诗从入夜写到天明开船,从天晴写到风乱雨悬,层次分明,写景深润细密,写情含蓄隽永,别有一番韵致。
2. 有些人认为“晨钟云外湿”“云外湿”不通,建议改成“云外度”或“云外发”;清代的叶燮则认为杜甫“于隔云见钟,声中闻湿,妙语天开,乃得此境界也。”你是否同意叶燮的说法?请说明理由。
【答案】
1、A (全诗的主旨在别情,是无奈凄凉的,并不轻松愉悦。)
2、我同意叶燮的说法。
(1)“晨钟云外湿”通过想象和联想(1分),沟通视觉、听觉和触觉(1分),作者隔云见钟,钟湿了。钟声从寺中传来,穿过山上岸边的迷漾云雾,仿佛连声音也沾湿了。这使读者有了具体的、感性的感觉,语言形象,意趣高美。(2分)
或:(1)这里的“湿”字并非直接描述钟的物理状态,而是通过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听觉与触觉相结合,传达了诗人在雨中听到钟声时的感受。
(2)“云外度”或“云外发”都只是单纯从声音的角度描摹,只有抽象的叙述,无具体形象的感觉,没有妙语天开的艺术境界。(2分)
第二组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通过沙、舸船、石濑、月等一系列意象营造出了清幽安静的氛围
B 、友人即将远行,诗人却因雨湿而无法与友人当面话别,内心倍感遗憾。
C、颔联融情入景,江上夜雨连绵苍茫,恰是诗人孤寂凄然心境的写照。
D 、本诗通过不同场景的转换,展现时间从入夜到天明的变化,层次分明。
4、请扣住"湿"字,赏析"晨钟云外湿"一句。
【答案】
3.(3 分)B(是诗人远行)
4.
①“湿”字写出了雨后江面的湿气,使得远处传来的钟声湿辘辘;
②运用通感的手法沟通了人的触觉和听觉,传神地写出了钟声重浊的特点,富有表现力;
③暗示了诗人离别前沉 重怅惘的心绪。(共 6 分。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附:赏析
大历元年暮春之际,诗人自云安迁居夔州,而他的朋友王判官住在云安,诗人本想去辞别,答谢他一向以来的照顾,可是忽然落下大雨,雨湿路滑,不能上岸,他就在客船上赋诗致意。这首诗从入夜写到天明开船,层次分明,景物描写亦精当生动,结尾用“觉汝贤”三字即写尽对王十二判官的无限留恋之情,寓意高远,含蓄隽永。
首联写石濑,写月色,写得是那样明秀。用“娟娟”二字,便把映照在山石间湍急水流上的月色的明净的美,全点染出来了。这明净的美,全都安详在宁静的氛围里。这一联与其说是写云安月色,无宁说是写对于云安的一点美好记忆。
颔联写夜雨江景。登舟时月色明丽,入夜却风雨骤起。风摇船动,船多参差,随波起伏,灯火上下游移,有如春灯点点,用一“乱”字,写尽风中灯火游移闪烁的神态。风后继之以雨,江声夹雨声,彻夜不绝。用一“悬”,写雨景,也写心境。雨本为洒落,为敲打,当然不会“悬”,“悬”是一种感觉。没完没了的雨,如悬空际。下面是滔滔江水,上面是不停的雨,一切似乎全都浸泡在水里,“悬”字最足以表现这样一种感觉情思。一个“乱”字,细腻地展现出灯火闪烁的境况;一个“悬”字,也传神地描绘了暴雨不停,仿佛雨柱悬浮在空中。雨急水涨,江面上也发出震耳的轰鸣声,诗人归心似箭,却只能望穿双眼,心中立刻又感到有些急躁和不安。下了一夜的雨,也搅扰了诗人赏景的兴致,加上旅途疲惫,只好早点睡觉。
颈联写清晨之所闻见。江上一夜的雨,清晨起来,两岸山峦,云雾弥漫。穿过云雾,传来了钟声;远处夔州石堂胜景隐没在烟雾里。写钟声而言“湿”。又是写感觉情思。船泊江中,寺在山上,钟声从寺中传来。穿过山上岸边的迷漾云雾,仿佛连声音也沾湿了。声而闻湿,是彻夜听雨的感觉与眼前迷漾烟雾中的钟声叠合的一种联想,是听觉向感觉的转移。湿漉漉的钟声非常形象,好像潮湿的天气也让声音变得沉重。作者采用了通感手法,将听觉与触觉混合在一起,更有现场感,也反映出诗人精于炼字。
尾联写别情,也是全诗主旨所在。本拟登舟之后,再上岸与王十二话别,因夜雨而未能如愿,只好把一种凄然别情,深藏心里,用一“觉”字,把深藏心中的对王十二的眷恋惜别表现了出来。“觉汝贤”三字。蕴含极丰,可作各种理解,或者半年云安养病,曾受到王十二的多方照顾;或者寂寞旅愁之中,曾得到王十二的亲切慰安;或者艰难之际,曾得到王十二的帮助;或者钦慕其人品,或者赏识其行事,等等,无限深情,尽在三字之中。白鸥轻轻地漂浮在轻柔的桨叶之外,诗人忽然感觉它们如此可爱,又那么温驯。作者用鸥鸟的自由自在,反衬自己的漂泊无依,更感叹鸥鸟胜过自己。同时杜甫也感怀判官之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