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复印资料丨《中国哲学》2024年第11期

学术   2024-11-29 08:30   北京  





点击图片订购《中国哲学》




摘 要



“一”:根源、准则和秩序的
象征性符号
王中江
【摘   要】原本作为最小正整数的“一”,自从被老子革命性地升格为哲理的概念之后,就以全新的身份在道家的道术学和无形之学中同“道”相互呼应、并行,直观上对应于“多”。就像《说文》释“一”为“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实非本义而是玄学义那样,东周道家的“一”,在出土文本《太一生水》《凡物流形》和《黄帝四经》中的“一”同传世文本中的“一”相互印证之下,成为根源、准则和秩序的象征性符号,成为万物的根源、万物统一性和差异性的最高根据,以及建立良好秩序的最普遍原则和法则。
【关 键 词】根源;准则;秩序;一
【作者简介】王中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学术月刊》(沪),2024.7.5~14
“神”之生存史本义考释
李章印
【摘   要】中国古代“神”概念的主要含义并不是人格神。在西方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影响下,“神”的生存史本义被掩盖了。运用生存论字源学方法考释“神”字及其构成要素的生存史本义,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神”字之偏旁“示”的生存史本义是用以指导人生的显示和指示,而通常认为的本义,如对过世先人或四方之主的泛称以及供桌、牌位之义,在生存史上反而是派生出来的。“神”之原形字“申”的生存史本义不是作为存在者的神或人格神,而是发生于本真生存中的万物之“玄妙显示”。“申”字加“示”部而构成“神”,是为了进一步强化“玄妙显示”这种生存史本义。“神”的生存史本义,即发生在特别显示活动中的、玄妙莫测的并且能够指导人生的万物之显示。对古代训诂学和文字学典籍的生存论阐释可以有力地支持这种解释。追溯和阐明“神”字的生存史本义,有助于今人准确理解中国古代典籍。
【关 键 词】神;生存史本义;生存论字源学;玄妙显示;人格神
【作者简介】李章印(1964- ),山东莘县人,哲学博士,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  济南  250100)。
【原文出处】《周易研究》(济南),2024.3.35~4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科学信念与宗教信仰的认识论和生存论分析”(15JJD720009)。
论王弼《明卦适变通爻》的
注经方法与理路
唐  琳
【摘   要】《明卦适变通爻》深刻阐释了卦与爻的关系,提出了一种解读《周易》三百八十四爻爻辞的新视角。这种视角概而言之,是以卦时与爻变一体为出发点,以“一体之变”来展开,以适时而变为核心,以指导现实生活为归旨的义理化诠释之路。自此,《周易》解释学发生了一个明显的转向,即卦与六爻、爻象与爻象呈现为一个动态的、系统的,同时又彰显了义理精神的整体,从而与汉代象数易学相区别。与此同时,《周易》呈现为一种与日用实践息息相关的生活智慧。
【关 键 词】王弼;卦时;爻变;适时而变
【作者简介】唐琳,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
【原文出处】《哲学研究》(京),2024.7.55~6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李鼎祚《周易集解》整理与研究”(编号22BZX049)的阶段性成果。
“心易”说的发展与完成
——从杨简到刘宗周
段重阳
【摘   要】对“一”的领会和践行构成了“心易”说的核心,也是从杨简到王阳明、刘宗周的易学哲学之特色。杨简认为“易”中万象与心的活动同属于“一气”,因而“心”与“易”基于“能动”而为“一”,也就是“直心”。但是,这样获得的“一”未能说明“心”与“物”的关系,也未能澄清工夫之根据。因此,王阳明通过心物的显隐关系和良知体用论,既澄清了“心”与“易”(物)的同体而显,也指明了工夫的途径,弥补了“直心”在应物之用上的缺陷。刘宗周通过心对“易象”的筹划作用阐明了“易”何以为“心易”,也通过“心极”阐明了“心”与“易”何以为“一”。王阳明和刘宗周将“一”把握为基于“生理”而赢获的“易”之整体,实现了“心易”说的发展和完成。
【关 键 词】杨简;王阳明;刘宗周;心学;心易;生理;一
【作者简介】段重阳,哲学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博士后(山东  济南  250100)。
【原文出处】《周易研究》(济南),2024.3.50~59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青年项目:“王龙溪心学哲学研究”(23DZXJ01)。
《周易》阴阳观对西方哲学的影响
洪  军   陈迪芳
【摘   要】随着《周易》在西方世界的翻译和传播,《周易》阴阳观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对西方哲学的影响也从分析心理学扩展至诠释学、伦理学以及心智哲学等领域。荣格将《周易》的阴阳观引入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藉此建构其分析心理学的哲学面向。而葛瑞汉则通过《周易》阴阳观的研究,在关联性思维方面提出了隐喻和转喻两种诠释学方法。与之不同,安乐哲认为阴阳作为关联性思维的别称包含了“语境化”的诠释学方法,而阴阳的普遍关联也泛摄到了其哲学的各个领域。冯珠娣不仅认同《周易》阴阳观的本体生成论,还力图使阴阳之关联更为明晰,从而顺利实现医疗干预。而斯洛特则认为阴阳互补的结构乃是心智哲学的基础,作为他山之石可纠西方哲学重阳轻阴之偏——在他看来,阴阳哲学应为未来世界哲学之基。以上学者所论虽不无分歧,却都颇有见地。
【关 键 词】阴阳;原型;关联性;心智哲学
【作者简介】洪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陈迪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世界宗教研究》(京),2024.7.28~4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研究中心项目“东亚儒学视域下的‘气学’研究”(编号2020YYZX008)的阶段性成果。
《庄子》中天人、神人、至人、
圣人关系再议
谭明冉
【摘   要】《庄子》中天人、神人、至人和圣人的关系,郭象、成玄英认为四者异名同实,后人杨成孚、曹础基进一步论证了这个观点,宣颖、高亨、冯友兰、谭戒甫等认为四者不能混同,但是论述得不够详尽,且相互不同。其实,天人、神人、至人、圣人是逐级下降的。首先,在《庄子·庚桑楚》中,天人高于圣人;在《外物》中,神人高于圣人;《达生》则指出,至人不丧己殉物,而圣人则要观察几微,谋取福利;再结合天作为浑沌一气,包含且大于作为精气、和气的神,神又高于作为形体的真(也就是身),可以断言,天人高于神人,神人高于至人。其次,《天下》描述前三者言“不离”,不离者,浑然一体之谓,犹如手之于身;圣人则言“以……为”,显示出主客、天人的分离,意思是前三者顺应自然,外王只是其自然发用,而圣人则利用智慧,化成天下,说明前三者高于圣人。《庄子》中诸种人互文或并用,也基本遵循上一层级涵摄下一层级的人的功能的规律。
【关 键 词】天人;神人;至人;圣人;《庄子》
【作者简介】谭明冉,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天津  300350)。
【原文出处】《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成都),2024.4.81~89

何种秩序:
“合同异”还是“别同异”
姚裕瑞
【摘   要】“合同异”和“别同异”不仅是两种形上学理论或逻辑学方法,也是两种伦理和政治学说。对于惠施和公孙龙来说,通过名称和语言的分类以重建社会政治之秩序,是解决社会混乱与分裂的有效途径;但是如何进行分类以及建立怎样的秩序,却引发了两派哲学家的分歧。公孙龙主张一种清晰性和确定性的名称分类方式,并以此希冀一种等级分明的政治秩序;惠施则强调名称分类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并以此主张一种万物平等和“泛爱”“一体”的政治世界。
【关 键 词】合同异;别同异;命名;秩序
【作者简介】姚裕瑞,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原文出处】《哲学动态》(京),2024.8.56~66
《管子》富民思想论析
唐明燕
【摘   要】富民是《管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维度。《管子》从“好利恶害”的角度来理解人性,将满足民欲视作调动民力的前提,这使其具备了“分利于民”的政治意识;《管子》认识到了国家稳固需要精神文明和道德价值作支撑,而“国之四维”礼义廉耻的产生与流行需要依托一定的物质基础,这使其具备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治动力;《管子》以“阴阳两生而参视”的世界观以及“轻重”的方法论来看待事物、处理问题,这使其在建构治国方略时,并没有囿于“国富”的单一向度,而是将“国富”与“民富”统一起来,具备了全局视野、辩证视野。在上述人性论、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方法论的指引下,《管子》提出了一系列有助于富民的措施,其中不乏远见卓识。在当今追求共同富裕、并力图通过“第二个结合”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解读《管子》的富民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管子》;富民强国;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简介】唐明燕(1980- ),女,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东岳论丛》(济南),2024.9.169~175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第二个结合’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3JJD710006)的阶段性成果。
从《中庸》看中国文化的
宗教性和超越性
温海明
【摘   要】虽然《中庸》有很强的哲理性,但学界关于《中庸》的研究较少触及祖先崇拜和天地意识,即对其体现的中国文化宗教性和超越性挖掘不够。《中庸》之“诚”不仅是个人信念和意识的真诚,而且是“诚”于祖先、祖宗与天地的和谐状态之中。作为《中庸》哲理的核心概念,“祖天之意”中的祖天由祖(先)而天(地),不是天祖,不是人格神。祖天虽然不具有西方犹太—基督教意义上的人格性,但在中国文化当中有着同样强大的宗教性和超越性,此可通过经典当中对“天命”的揭示而彰显出来。历史上,祖天意识逐渐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的日常信仰,这一点在海外华人建立孔教、儒教和维系文化中国等宗教情感当中体现较为明显。祖天之意既是对着过去祖先的崇拜意识,也是对着未来开放的生存意识,因为海外华人的人生不仅生活在日常、庸常的家庭当中,而且时刻与祖先和天地同在。虽然祖天意识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哲学意识,但其哲学与宗教意味需要迂回到与西方哲学及宗教意识的比较视域当中才能建构起来。
【关 键 词】《中庸》;中国文化;宗教性;超越性;祖天之意
【作者简介】温海明,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孔子研究》(济南),2024.4.30~37
“亲亲仁民爱物”的儒家文明图式
——以《孟子·尽心上·亲仁爱章》
为中心
杨海文
【摘   要】《孟子·尽心上·亲仁爱章》原创性建构了“亲亲、仁民、爱物”的儒家文明图式,并被孟学史守正性重构。从原创性建构看,亲亲是血缘伦理之基,仁民是王道政治之本,爱物是自然生态之根;爱物、仁民、亲亲是由外而内的充实,亲亲、仁民、爱物是由内而外的推扩,充实、推扩均是仁的呈现与敞开。从守正性重构看,基于亲亲与兼爱的对决,此章盖为墨氏而发;基于仁民与爱物的对比,仁民易而爱物难;基于亲亲、仁民、爱物的对举,先后之序、实华之分彰明较著,呵护自然、万物一体呼之欲出。孟学史的守正性重构丰富并深化了孟子原创性建构的儒家文明图式,守正性重构最能夯实并彰显原创性建构的历史演进及其时代价值。借助命题逻辑与谓词逻辑的分析,可以深入说明这一儒家文明图式。
【关 键 词】《孟子·尽心上·亲仁爱章》;亲亲;仁民;爱物;儒家文明图式
【作者简介】杨海文,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研究员,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特聘专家。
【原文出处】《江海学刊》(南京),2024.4.63~6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编孟子正义”(项目号:22&ZD036)、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重大课题“《孟子》深度解读及其思想研究”(项目号:20GZGX03)的阶段性成果;受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工程资助。
宗法的历史困境与
荀子的应对之道
——论荀子哲学体系对
周秦之变的理论助推
李友广
【摘   要】周秦之变是贯穿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主题,规定着先秦诸子的思维理路与思考方向。处于周秦之变中的诸子如何应对社会的转型与时代的变化,这是先秦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论题。作为身处战国晚期的荀子,他主要通过天人相分彰显人文理性精神、援法入礼弱化宗法伦理、以性朴欲趋恶导向制度建设、圣王合一尊君王权威四个方面建构起了适应和助推周秦之变的哲学体系。从荀子到韩非之间的这种弱私门、张公室、强君权的思维理路,既是战国时期家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已然难以调和的体现,也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前在思想领域发出的有力先声。
【关 键 词】周秦之变;天人相分;援法入礼;性朴欲趋恶;圣王合一
【作者简介】李友广,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陕西  西安  710127)。
【原文出处】《文史哲》(济南),2024.4.89~100

理学对“仁”的情感性问题讨论
及其意义
肖永奎
【摘   要】相比于前代儒学将爱的情感作为仁的首要特征,宋明理学从体用论的视角重新思考了仁德中性情关系问题。程颐认为仁性是仁德的真正根源,而情感仅仅是仁性的表现形式,这一观点使得仁学中所隐含的“性情之辩”的问题彰显了出来。其后的朱熹继承并发展了程颐的诸多论述,在与张栻等人的论辩中,提出了仁是“爱之理”、“心之德”等的说法,建立了一个以仁及其情感性为核心,贯穿四德、四端等的系统的仁学论说。但随着明末理学进入了一个反思的阶段,程、朱的这一论说也得到重新的认识,以刘宗周、王夫之为代表,紧扣恻隐的地位与性质问题,提出了恻隐心就是仁的观点,虽然他们的思路与具体说法有所区别,但批评的目标都指向了程、朱的观点,并试图重建儒家的仁学论说。
【关 键 词】仁;爱;恻隐;四端
【作者简介】肖永奎,上海戏剧学院社科部。
【原文出处】《中国哲学史》(京),2024.4.51~56,73
张载理学思想宗旨辨正
林乐昌
【摘   要】这里所谓“宗旨”,指用两三个字或三四个字,对各派理学大师的中心思想所作的概括。古今学者多认为,“性即理”是程朱理学的思想宗旨,“心即理”是陆九渊心学的思想宗旨,王阳明除认可“心即理”是其思想宗旨之外,还多次强调“知行合一”是他的“立言宗旨”。对于程、朱、陆、王以外的理学大师,虽然也有学者尝试对他们的思想宗旨加以概括,但学术界尚未取得共识。张载理学的思想宗旨,就属于这种情况,因而仍有待细辨。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以“气本论”为张载理学定性。后来,又有学者基于这一定性,用“天人一气”等说法概括张载理学的思想宗旨。针对这一倾向,有必要论证“天人合一”何以是张载理学的思想宗旨,判定“天人一气”何以不能作为张载理学的思想宗旨,并辨析张载理学思想宗旨的其他研究方案。
【关 键 词】张载;理学;思想宗旨;天人合一;天人一气;以《易》为宗
【作者简介】林乐昌,陕西师范大学关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哲学学院教授(西安  710062)。
【原文出处】《船山学刊》(长沙),2024.3.46~5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学术著作体例研究与《张子新学案》撰著”(18AZX01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宋明清关学思想通论(七卷本)”(19ZDA029)。
《西铭》的意义结构述论
张  波
【摘   要】《西铭》是北宋思想家张载的一篇著名文章,被视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奠基之作,历代多有诠释。但不同学者对《西铭》主旨的认识却不尽相同,有“仁体”说、“理一分殊”说、“万物一体”说和“仁孝”说等各种观点。事实上,该文具有严密的意义结构,并与其文章布局、行文方法以及张载本人思想等密不可分。《西铭》融会《易传》《孟子》《中庸》等先秦儒家经典,以“事天”为主旨,提出了“民吾同胞”的事天原则,“敬乐”“克省”的事天工夫,以及乐天知命、存顺没宁的事天境界,从而展现了张载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诠释与创新,尤其是对天人关系和个体伦理责任与义务的新思考。
【关 键 词】张载;《西铭》;意义结构;事天
【作者简介】张波(1976- ),男,江苏丰县人,哲学博士,宝鸡文理学院政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关学与宋明理学(陕西  宝鸡  721016)。
【原文出处】《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31~38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张载经学论考(项目编号:2020C001)。

书目文献
推送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介绍最新出版的历史文献整理类图书(含序跋、目录、索引和内容节选);与古籍和图书馆(含博物馆、档案馆等)有关的重要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