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复印资料丨《中国近代史》2024年第11期

学术   2024-11-28 08:30   北京  





点击图片订购《中国近代史》




摘 要



“复线历史”的书写可能
——从清季历史教科书谈起
李  帆
【摘   要】清季历史教科书在叙述中国历史特别是清代本朝史时,大体遵循线性历史叙事下的普遍主义历史观,以适应民族国家时代到来的新挑战,但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导致书写实践中存在矛盾纠结和进退失据之处。只有从经典的以欧式民族国家话语为准绳的线性历史观中走出来,方能写出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史著。这恰恰表明中国历史书写具有另一种可能——走“复线历史”之路,建构起中国式的从天下、王朝国家走向民族国家的历史书写线索和路径。
【关 键 词】“复线历史”;历史书写;清季历史教科书;民族国家
【作者简介】李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河北学刊》(石家庄),2024.4.48~52
【基金项目】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重大招标项目“近代史地教科书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23VLS015)。
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中的
“文明”叙事
马克锋  王子聪
【摘   要】20世纪初,源自西方的“文明”叙事与“进化”思潮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清末民初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亦受到“文明史”编纂方法的深刻影响。“文明”叙事蕴含的推动思想变革和为西方列强殖民侵略辩护的矛盾面相,同样延续至历史教科书之中。一方面,历史教科书被“文明等级论”和“生存斗争”渗入,客观上有为西方列强殖民扩张背书的可能;另一方面,在中国知识分子追求民族独立和文明自觉的主观努力下,历史教科书不仅限制了“生存斗争”的作用范围,还强调了中华文明精神传统的连续性与“复数文明”的世界图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叙事,也正是由此开始成为中国历史教科书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 键 词】文明;进化;世界秩序;中华文明;历史教科书
【作者简介】马克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子聪,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史学理论研究》(京),2024.4.80~92
鸦片战争期间边外满蒙军队的征调
张   建
【摘   要】清入关后,设立两支预备队,一系东北驻防,一系外藩劲旅,驻扎边外以备非常。鸦片战争爆发后,东南清军节节失利,英军有北进之势,而禁旅八旗日久寖衰,迫使清朝沿袭旧制,调发两支预备队,连同介于二者间的察哈尔马队,守卫两京门户,总兵力在万人以上。这是继乾隆朝平定准噶尔后最大一起调集满蒙骑兵之举。此举开启嗣后30年间清朝动员满蒙军队入关作战,即所谓“大动员”的帷幕。可是,清朝受制于情报层面的差距,只是将这支主力军用于防守两京,未对战争胜败产生任何影响。
【关 键 词】鸦片战争;八旗;蒙古;晚清军事史
【作者简介】张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原文出处】《近代史研究》(京),2024.4.76~91
太平天国何以兴起
——基于洪秀全早期思想的新考察
刘  晨
【摘   要】太平天国文献所记1837年洪秀全“丁酉异梦”的内容掺入了新形势下洪秀全本人及太平天国对之前梦境的重新解释,脱离了原始情况,且各种文献之间有着互相印证神性的意义。“诏明”于1848年冬的《太平天日》是一部完整的宗教神话,同时是一篇反清宣言,结合其他史料,说明至此时洪秀全等人才正式立意反清。屡试不第、广西传教受挫、广州入教受洗被拒等经历使洪秀全产生了对现实社会的极度不满情绪,紫荆山拜上帝组织的发展则对他自认受命下凡、斩邪留正的理想给予了鼓励,1847年夏二次入桂后,洪秀全的主观认识有了明显变化。现存文献所反映洪秀全思想转变与反清思想确立的时间点恰好与广西局势的崩溃相吻合,从侧面说明激剧恶化的社会生态驱策洪秀全最终走上反清之路。
【关 键 词】太平天国;太平军;洪秀全;拜上帝思想
【作者简介】刘晨(1986- ),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清史研究》(京),2024.4.44~5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代群体性事件与官方治理研究”(20CZS038)。
“开山水堂”“拈香结盟”和“烧会”
——哥老会早期历史的史实钩沉
王  笛
【摘   要】关于哥老会组织名目出现的具体年代,史学界存在争论。根据民间文献和档案记录,可以确认道光时期便有了“哥老会”的说法。到同治初年,“哥老会”的名称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官方文献中。“开山水堂”等词汇所透露的历史信息,显示了无论在内部结构上,还是在信仰、仪式乃至语言上,哥老会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规章和行为准则,也呈现了这个组织的发展轨迹。目前能够看到的关于哥老会早期历史的记录,基本上都是由那些仇视哥老会的人——无论是地方精英还是官员——所记录下来的,因此就难免带有偏见。今天在使用这些资料的时候,必须放到当时的语境中,去进行具体分析。
【关 键 词】哥老会;啯噜;结盟;民间文献与档案
【作者简介】王笛(1956- ),男,澳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澳门  999078)。
【原文出处】《清史研究》(京),2024.4.28~43
清代乡民的饮食结构、
生活水平与阶层差异
——基于1820-1949年
浙南乡民食材类型与食单配置的分析
蒋  勤   冯大诚
【摘   要】在有关大分流的争论中,基于民众真实消费史料的分析较为罕见。通过考察1820年至1949年间石仓农家账簿,能够了解近代浙南地区乡民的食材类型以及各类仪式和日常生活的食单配置。在食材类型方面,石仓乡民的主食是米和面,极少为玉米、番薯等;荤食以猪肉为主,禽、蛋次之,罕见牛羊肉,但海产干货扮演重要角色;其他副食方面,体现了鲜明的山林经济特色,包括茶油和各类菌菇,但未体现明确的移民特性。在食单配置方面,通过对四个典型场景所用食材的分析,发现婚嫁和祭祀等仪式均看重猪肉、禽蛋以及海货和香菇类食材;铁炉工人炼铁时更重米和肉的摄入,武童生备考时重视肉、禽、蛋、鱼等动物蛋白质的多元摄入,较少涉及菌菇类食材。分析表明,乡民饮食体现了明确的阶层差异,但移民群体特性并不明显,同时食材和食单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
【关 键 词】饮食结构;乡民饮食;乡村阶层;石仓文书
【作者简介】蒋勤、冯大诚,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上海  200240)。
【原文出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4.3.127~14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BZS052)。
現代鐵路交通與建構避暑空間
——以北戴河為中心
(1893-1935)
焦  洋
【摘   要】19世紀末隨著鐵路的修建,北戴河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1898年,秦皇島至北戴河一帶被劃定為自主通商口岸,之後,北戴河逐漸成為西人在華的避暑勝地。20世紀初,以朱啟鈐為代表的民國精英開始介入到北戴河的管理中,並吸引了眾多文化與政界人士來此避暑休閒。不同的是,中國精英更加強調北戴河作為避暑空間現代性的一面,而西方人則認為北戴河帶有濃厚的鄉野風情,是迷離城市喧嚣度假的不二選擇。對於北戴河的不同解讀,使其在不同的歷史材料中呈現出完全悖離的狀態。本文通過分析北戴河海濱作為避暑空間的“發現”與發展過程,來看自1893至1935年間不同群體對北戴河作為避暑空間的塑造與認知以及其中所反映出的碰撞與矛盾,發現在不同主體的塑造下,北戴河作為避暑休閒空間成為對中國社會變遷的回應。更為重要的是,在北戴河作為避暑空間發展過程中,原本生活在當地的普通人進一步淪落為“失語”的群體。
【关 键 词】北戴河;鐵路;避暑;現代性;空間
【作者简介】焦洋,2010年本科畢業於中山大學,2016年碩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2021年獲得澳門大學歷史系哲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史,代表作:「消失的信仰——以定縣五道神信仰為例」等。
【原文出处】《南国学术—澳门大学学报》(澳门),2024.2.329~344
洋务时期官员肄习西学的
困境及其影响
——重审天文算学馆设立之争
徐保安
【摘   要】1867年,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在由此引发的争论中,论辩双方均提出了官员是否可以肄习西学的问题。官员应为道德楷模,还是应具一技之长?治国应系于道德人心还是枪炮技艺?这是近代弱政府向强政府转化中所提出的新问题,也是倭仁与奕䜣等人争执的焦点之一。倭仁一派并不反对以西学培养专业人才(“工匠”),而是坚决反对正途出身人员肄习天算,他们担心的是以西人为师与廪饩、升职诱惑对士习官德的冲击。对官员道德的持续关注与高度敏感有其价值,但仅注重修身却不通政务、“时务”是倭仁等人之困境所在。奕等在官员学习西学问题上有推动之功,却无法理解“儒者”与官员的界限,在论辩中无法自圆。双方对垒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工匠、儒者、官员等群体的联系与边界认识不一。这场论辩对于三者关系的阐发引人注目,推动了“士”与“大夫”的揖别,昭示了“士”的近代走向,为当时重新思考官员选拔与培养标准提供了契机。
【关 键 词】京师同文馆;天文算学馆;倭仁;奕䜣;洋务运动
【作者简介】徐保安,历史学博士,江南大学历史研究院教授(江苏  无锡  214122)。
【原文出处】《史学月刊》(开封),2024.6.30~3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清季开官智研究”(20FZSB015)。
晚清来华西人对塾师的
多维书写与形象建构研究
陈  艳   元  青
【摘   要】晚清时期,来华西人出于政治考量、文化输出、传教需求等多种因素,对中国塾师群体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与书写,以满足对华认知的整体诉求,进而建构了塾师多维的“他塑形象”。19世纪早期至60年代以前是描述性介绍为主的早期阶段,主要关注塾师的经济状况、教学教法,是为获取对华认知信息服务,而主观性的文化价值判断色彩较弱;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则对塾师进行了全方位观察与多维度书写,以文化价值判断为主导,运用特异化手法,建构了塾师“一体多面”的形象,呈现出塾师“专业素养不甚高明”的职业形象、“贫寒”的经济形象、“特异化”的外貌形象、“无知、疏懒、严厉”的人格形象。在塾师“一体多面”的形象之下,隐含了西方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而解构中国传统教育,最终以现实为指向则是晚清来华西人塑造塾师形象的重要文化动机。晚清来华西人主要通过倾向性地择取“写实”要素,运用特异化手法和构建微型教学展示空间,对塾师进行形象建构。作为异域文化的观察者,来华西人的塾师书写虽然存在歪曲和想像,却在一定程度上为观察中国传统教育提供了多维视角,促使国人从“他者”视域反思中国本土教育问题。
【关 键 词】来华西人;塾师;形象建构;一体多面
【作者简介】陈艳(1990- ),女,四川广元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元青(1963- ),男,天津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天津  300350)。
【原文出处】《安徽史学》(合肥),2024.4.32~40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晚清的双语词典(汉英、英汉)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19BZS061)的阶段性成果。

书目文献
推送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介绍最新出版的历史文献整理类图书(含序跋、目录、索引和内容节选);与古籍和图书馆(含博物馆、档案馆等)有关的重要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