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复印资料丨《历史学》2024年第11期

学术   2024-11-26 08:30   北京  





点击图片订购《历史学》




摘 要



早期中国天下观中的“九州”次序
及其时代特征
罗  凯
【摘   要】传统中国,尤其是在早期,人们习惯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然不同文献中的“九州”次序颇有区别,其中既有时代因素,也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政权、不同人群“天下观”的差异。传世史籍中,系统论及“九州”的,《尚书·禹贡》成书最早,九州次序亦最为严谨;《周礼·职方氏》稍晚于《禹贡》,但九州排列最为杂乱;《吕氏春秋·有始览》撰成时间最为确定,其九州次序亦较为顺畅;《尔雅·释地》年代最晚,其九州之间的顺序却并不连贯。由此可知,“后出转精”的一般规律并不适用于九州次序的界说。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容成氏》成书时间晚于《禹贡》,约在楚怀王晚年,其记述九州的顺序也大体依循《禹贡》,虽偶有跳脱,但逻辑性明显优于稍后成书的《职方氏》,不过这一论断需建立在充分发掘简文所载信息的基础之上,且《容成氏》九州有着鲜明的楚国人立场,与传世文献九州的北方(中原)人立场迥然有别。隋唐文献中的“古九州”多依据《禹贡》,但其次序却完全不同,有着十分显著的时代特征,是“关中本位政策”的体现,也是西魏、北周、隋朝疆域次第扩张的反映。
【关 键 词】九州;次序;《容成氏》;天下观;早期中国
【作者简介】罗凯,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沪),2024.7.59~72
全球文明史书写与共同的历史叙事
吴晓群
【摘   要】历史上,人类共同体不断形成并丰富了共同的历史叙事。这种共同的历史叙事,既客观存在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时期,同时也存在于伟大思想家的论述之中。在这个全球化已成为事实的时代,更需要历史学家有意识地通过对人类文明发展不同阶段中的既有共同历史叙事主动梳理和发掘,从而更具说服力地重建并加强人类共同的纽带。21世纪以来,全球文明史的书写在继续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开始显露出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和现实的困境。在全球文明史的研究中,为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分析和假解释的死循环,处理好全球化与地方化、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等问题之间的张力,亟须找出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共同历史叙事模式。
【关 键 词】全球文明史;共同的历史叙事;未来文明
【作者简介】吴晓群,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京),2024.7.184~203
追尋傳統中國的“現代性”
——宋元變革論的學術史闡釋
王瑞來
【摘   要】20世紀初日本學者首倡的唐宋變革論,在學術界有著廣泛的影響。作為理論範式,曾經幾乎被應用於所有歷史研究領域。唐宋變革論的視域是不是可以完全涵蓋唐代以後的中國歷史?科舉社會的形成與士大夫政治的發展等諸多北宋因素,在南宋江南特定的場域持續發生影響。士人流向多元化,活躍於地域社會,引領了宋元社會轉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已有上千年繁榮發展的江南社會經濟,並未因宋元王朝更替而遭受重創。變革持續擴展,奠定了明清鄉紳社會的基礎。在這一時空中演出的歷史,很難用唐宋變革論的理論框架圓滿解釋。向下看歷史,探索中國歷史是如何經歷宋元,步入明清,走到今天的,則需要納入宋元變革論的議題來加以闡述。討論這樣的問题,首先需要從學術史的視點釐清唐宋變革論的來龍去脈,並且界定宋元變革論與唐宋變革論的區别,對於學界既有的“兩宋之際轉型”説與“宋、元、明過渡”説也需要進行辨析。這樣的作業,最終要追尋的是,傳統中國的“現代性”肇始於何時?
【关 键 词】唐宋變革論;宋元變革論;歷史分期;學術史;鄉紳階層
【作者简介】王瑞來,河南大學講座教授,日本學習院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日本國  東京都  8588)。
【原文出处】《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3.180~192

元代官方史学中的蒙汉融合
时培磊
【摘   要】元代实行蒙汉两重修史体制,在官方修史活动中呈现为多民族史官共同参与的局面,其中蒙古人占据领导地位,汉人则凭借修史才能发挥了主体作用,多方合力推动了元代官方史学的发展。在集体修史过程中,各民族史家之间有着多方面的互动交流,在纂修实录、《经世大典》等重大修史项目中互相配合,保证了史书修撰顺利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交融加快,文化认同加深,元代蒙汉两种修史体制间的融合逐步深入,蒙汉史学交融形塑了元代官方史学的特色。
【关 键 词】元代;官方史学;民族特色;蒙汉融合
【作者简介】时培磊,河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生导师,廊坊师范学院史学理论与中国史学史研究中心教授。
【原文出处】《河北学刊》(石家庄),2024.5.58~66
【基金项目】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重大招标项目“新编中国史学史”(23VLS022);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重大学术文化工程《(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中国史学史卷。
马克思主义与
日本古希腊罗马史研究
董海涛 徐晓旭
【摘   要】马克思主义对日本古希腊罗马史研究存在持续影响。20世纪20年代,日本一些进步历史学者就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古希腊罗马史。二战后,日本兴起了一股马克思主义史学热潮,太田秀通、土井正兴、弓削达等日本古希腊罗马史学者就古代阶级斗争、古希腊罗马社会性质及古代西欧社会形态转化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后,传统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受到冲击,但仍有日本学者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进行具体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转变为一种研究方法,在日本古希腊罗马史研究中发挥了更广泛作用。百年来,马克思主义能够持续对日本古希腊罗马史研究产生影响,既体现了日本学者追求进步的热情和开放视野,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和重要指导意义。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日本;古希腊罗马史;社会形态;奴隶制
【作者简介】董海涛,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徐晓旭,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史学理论研究》(京),2024.4.56~67
清代江南方志中的环境意识
侯德仁  张雪宸
【摘   要】江南方志中有大量对当地自然环境的真实记录,是研究江南区域环境史的重要文献资料。清代江南方志在叙述描摹江南地区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江南人民的环境经济意识、环境生态意识、环境防疫意识、环境审美意识等多重环境意识。不仅如此,有些江南方志还有意识地将国家政治意图贯彻于环境内容书写之中,显示出较强的环境书写政治意识。
【关 键 词】江南方志;环境史书写;自然环境;环境意识
【作者简介】侯德仁,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清代学术史研究(江苏  苏州  215123);张雪宸,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近代区域社会史研究(山西  太原  030006)。
【原文出处】《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津),2024.4.104~11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2BMZ048);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WMB044)。
传教士汉学的性质、历史、
特点与影响
张西平 龙宇飞
【摘   要】传教士汉学作为西方汉学史上的一个关键阶段,对西方专业汉学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然而学术界尚未对传教士汉学的诸多基本问题加以厘清。传教士汉学不仅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紧密相连,而且其学术成果在西方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传教士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1500-1800年的初识与和平交往期,以及1807-1949年的紧张与冲突期。传教士汉学对西方中国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其研究成果不仅属于中国历史,也是欧洲历史的一部分,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汉学;传教士;中西文化交流
【作者简介】张西平,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早期汉学;龙宇飞,滁州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汉学史。
【原文出处】《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4.4.21~3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7-18世纪西方汉学的兴起”(22&ZD229);安徽省科研编制计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小岗村国际形象构建的话语分析研究”(2023AH051566)。

书目文献
推送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介绍最新出版的历史文献整理类图书(含序跋、目录、索引和内容节选);与古籍和图书馆(含博物馆、档案馆等)有关的重要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