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发表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此为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谭小华老师授权发布!
傅增湘(1872—1949)是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藏书家、文献学家、教育家,其家族既是书香门第,也是科举世家。祖父傅诚,字励生,曾任曾国藩、李鸿章幕僚,官至直隶北河试用通判。父亲傅世榕,字申甫,官至河北蒿城、怀安知县,与莫友芝、李鸿裔、缪纶等人过从甚密。长兄傅增淯(1856—1925),字雨农,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官至贵州学政、江苏知府。次兄傅增濬(1870—1909),字仲宣,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傅增湘耳濡目染地受到家学熏陶,光绪十四年(1888)参加顺天乡试中举,偃蹇十年以后终于会试及第。随后他参加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科殿试,进士及第,名列二甲第六名,选翰林院庶吉士。癸卯年(1903)散馆,以一等第一名授职翰林院编修。同年七月,充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2]。傅增湘家族祖孙三代皆入仕宦,且兄弟三人先后登科,一门三进士两翰林,“江安三傅”传为美谈,巴蜀大地无出其右。
傅增湘的家学渊源为其奠定了扎实的传统学术功底,进士及第则为其踏入仕途提供了重要缙绅之阶。民国鼎革以后,傅增湘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等职。1935年,傅增湘得见翁同龢手抄《吴郡图经续记》,其慨然题跋:“忆余戊子应顺天乡试,年甫十七,为公手拔,悻得入彀,经艺有‘词藻纷披,考据翔实’之评。榜发晋谒,奖谕殷勤,濒出,询余齿稚,拊背而诏曰:‘三百人中,最少年其殆汝乎?好自为之。’”[3]翁同龢对傅增湘有知遇之恩,傅氏睹物思人,感慨万千。由此可见科举考试对傅增湘的人生发展影响深远。
傅增湘不仅藏书宏富,佳本极多,在版本学、校勘学领域成就卓著,而且在科举学研究领域亦造诣深厚。首先,他曾留心收集到84份清代科举殿试策,属于原始、珍稀的科举档案,目前完整典藏在重庆图书馆。该馆曾对其中的37份四川籍考生殿试策进行整理、挖掘,编纂出版《清代巴蜀籍考生殿试策选粹》[4],初步展现其文本内容和版式特征。其次,他还潜心研究科举制度,并结合亲身经历撰写《清代殿试考略》一书,成为近代研究科举制度的早期重要著述。另外,傅增湘还曾为戴震殿试策[5]、年羹尧散馆考卷及《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会试乡试题名录》等科举文献撰写题跋,以精妙之语揭橥其内涵与价值。傅增湘较早地关注、总结和反思科举制度,在科举学领域潜心耕耘并取得重要成就,这与其早年的科举履历与仕宦经历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对傅增湘科举试卷的考察与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傅增湘的文化心理和思想精髓。
(一)硃卷的基本内容
硃卷是古代科举为防止科场舞弊的产物,其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科举乡试、会试之后,将考生墨卷先行糊名,再交誊录生用硃笔重新誊写的卷子,旨在杜绝阅卷官以字迹徇私舞弊。其二是指新中式的举人、贡士将自己的乡试、会试考卷加以刊刻印刷,分发亲友,光宗耀祖,明清两朝蔚然成风。流传至今的科举硃卷,通常是指考生自己刻印的乡试、会试考卷。
硃卷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其一为考生履历,包括个人详细情况和家族谱系;其二为科份资料,载有科份年、考生名次、考官姓名、官衔及批语;其三为考生文章,有三场全刊者,也有选刊部分得意之作,通常是选刊首场的三篇《四书》题,外加一首五言八韵试帖诗[6]。清代硃卷是了解科举人物传记、家谱世系,研究八股文、试帖诗,考察清代学术风气、教育状况的重要参考资料,具有多方面的文献学术价值[7]。顾廷龙主编的《清代硃卷集成》(420册),是当代硃卷整理的最重要成果。
(二)傅增湘乡试硃卷解析
《傅增湘乡试硃卷》一卷,11叶。正文半叶9行,行25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双边。清光绪十四年(1888)傅增湘刻本。上海图书馆、北师大图书馆藏,收入《清代硃卷集成》第121册[8]。
该硃卷首先刊载傅增湘的姓名、字号、排行、生辰、籍贯、学业出身及役籍身份:
需要注意的是,傅增湘乡试硃卷中“娶”一栏本为空白,后由墨笔补写:
在硃卷科份页,载有傅增湘乡试科年“顺天乡试硃卷(光绪戊子科)”,名次“乡试中式第一百九十八名,保和殿复试二等第十八名”,会试、殿试名次空缺。然后是1位同考官、4位大主考的职衔、批语,包括“词旨丰腴,经策详赡”“理致精实,经策淹该”等。接下来是更为翔实的“本房原荐批”及“聚奎堂原批”。其“本房原荐批”载:
科份页之后则是傅增湘乡试硃卷的主体内容,即第一场考试的试题及答卷,包括三道“四书”制义题和一首五言八韵试帖诗。清代乡试命题有严格的制度规定,且前后经过多次变化,至乾隆末期方形成定制:第一场,《四书》制义题三,五言八韵诗题一;第二场,《五经》制义题一;第三场,策问五题[10]。
第一道试题:“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该题出自朱熹对《大学》第五章的补传,朱熹认为格物穷理的根本途径乃是“类推”归纳,从而探究事物本源,获得贯彻全体的普遍之理[11]。傅增湘论述作答“盖物莫不有极,理莫不当知”,《大学》为“帝王之经”“圣贤之法”,其立意高瞻,广大精微,旨在格物致知,探究万物之理。
第二道试题:“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此句出自《论语·雍也》,孔子主张君主实行王道仁政,方可由小康变为大同,达到太平盛世。傅增湘追溯齐国实施霸道、鲁国实施王道的历史,认为“齐鲁之国不同,故其变而至道亦异”,之所以“齐远于鲁,鲁远于道”,皆源于不善变革。
第三道试题:“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该题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强调做事有始有终,融会贯通,方可达到智圣之境。傅增湘以音乐起兴,认为“知为乐而不知智圣者,并不足与言乐”,因此需要条理贯彻始终,方可知远察微,尽善尽美。
第四道试题为“赋得杨柳读书堂(得书字五言八韵)”,即以“书”字为韵撰写五言诗。傅增湘所撰诗篇内容是:“不断垂杨柳,堂深镇日居。十年堪补读,一室却容书。苍翠楼台接,丹黄卷轴储。春旗看猎猎,夏屋厌渠渠。伴侣青灯好,经营绿野如。岁华同此树,古趣亦吴庐。点砚花应满,当窗草未除。龙池嘉植茂,校秘更相于。”此篇虽为试帖应制诗,却以清新明快的格调描写出读书人的自在天趣。
(三)傅增湘会试硃卷解析
《傅增湘会试硃卷》一卷,12叶。正文半叶9行,行25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双边。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傅增湘刻本。国家图书馆、北师大图书馆藏[12]。
该份会试硃卷同乡试硃卷在体例上基本一致,同样包括傅增湘个人履历、科份页和考场文章三部分内容。其中刊载傅增湘的个人履历比乡试硃卷更加翔实,增加了其曾祖父、祖父、父亲等先辈的表字,所娶凌氏的家族功名,以及二十多位受业师、受知师的姓名、仕宦情况。在科份页则详细记载傅增湘的科举经过、考中名次及所授职衔:
然后是该科主考官、同考官的职衔、姓氏及批语,以及“本房原荐批”“聚奎堂原批”,皆为赞誉夸爱之辞。其“本房原荐批”载:“第一场:笔情英爽,书味盎然,次入深出,显迥绝尘,氛三识议,明通词旨,俊伟诗工。第二场:典切不浮,言皆有物。第三场:按切时事而出以蕴藉之笔,是真作手。”其“聚奎堂原批”载“取材经义,包蕴宏深,诗雅”。
随后即是傅增湘的会试答卷,同样包括三道《四书》题和一首五言试帖诗。第一道试题:“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该题出自《论语·里仁》。傅增湘阐释“以利子民,以礼治国,富教之本也”“惟示以利之不可放”“惟揭以礼之有可为”,他认为追求利益是百姓的本性,但应该讲究仁义,治理国家更要讲究礼让。文末有“本房加批:树义必坚,摛词无懦,高华沉实,兼擅其长,尤妙在指切时事,无着迹处,读之令人击节。”
第二道试题:“不诚无物。”此题出自《中庸》。傅增湘论述“物之终始皆系于诚,是有诚即有物也”“不诚即无以自成,君子其知之矣”,特别强调真诚对于完善自我、待人处世的关键性作用。文末有“本房加批:入理精深,出笔名隽。”
第三道试题:“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此题出自《孟子·告子下》。傅增湘认为“天欲成圣贤之才,阨之者,意良厚也”,惟有以动之、忍之,方可善承天意,玉汝于成。文末“本房加批:纵横议论,磊落英多,的是能品。”
第四道试题:“赋得云补苍山缺处齐(得山字五言八韵)”,即以“山”字为韵拟五言诗。傅增湘所撰诗作为:“齐州烟九点,缺处更无山。暝色苍茫际,云纹补缀间。倒迴崖角翠,斜捧日轮殷。萝带牵双岭,苔衣绽一湾。石排微决齿,风捲半堆鬟。嶂杳平如削,楼迷渺莫攀。尖随熊耳没,稜让佛眉弯。衮职惭多忝,趋跄拜圣颜。”本房加批:“珠圆玉润,别饶风趣。”
从傅增湘乡试、会试硃卷可以看出,他对传统儒学的深刻领悟和对诗赋的雕琢锤炼确实有过人之处。但是囿于乡试、会试皆为“钦命四书诗题”,只能阐发“四书”中的儒家义理,因此傅增湘在行文之中始终无法摆脱“代圣立言”的思想桎梏。
(一)时代背景
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层级,通常由皇帝临轩策问并亲自监考,考生所撰策对即称殿试策、殿试卷。殿试策问及策对通常与当朝时政难题密切相关,这是殿试区别于乡试、会试以八股文“代圣立言”的最显著特征,也是国家选拔通经致用人才的关键环节。
傅增湘参加的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科殿试,此时的清王朝经历了甲午战败的军事重创和公车上书的统治危机,陷入了内忧外患的不利局面。光绪皇帝渴望通过网罗人才、增强武备、变法维新来维护政权统治。《大清德宗景(光绪)皇帝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四月癸卯”条记载,光绪皇帝在该科殿试中提出了储才、经武、柔远、理财四项策问,皆与治理国家、挽救时局密切相关。光绪皇帝认为“凡此皆宰世之宏纲,经邦之要务”,因此希望应试举人“各殚见闻,毋泛毋隐”,并承诺“朕将亲览”[13]。此言固为科场套语,但却侧面体现出光绪皇帝求贤若渴、期待国富民强的真实心态。该科殿试后不久,光绪皇帝自上而下推动的维新变法运动,则是对国家政治体制的主动变革,也是对该科殿试策问主题的直接延续和主动回应。
(二)策对内容
傅增湘殿试策原存内阁大库,清末流入市间,为好友袁金铠(1870—1946,字洁珊)所购得。1914年,袁氏将其赠送给傅增湘,可谓物归原主[14]。然而该份殿试策原件目前下落不明。《清代殿试考略》卷前有《傅沅叔先生殿试策原卷》缩印图4张,绝大部分文字尚可辨认,少数字迹已经模糊。除此以外,未见其他文献转引或刊载此篇殿试策文。
兹以傅增湘殿试卷缩印图为据,对其形制特征、文本内容阐释如下:
傅增湘殿试策不分卷,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傅增湘写本,册页装,朱丝栏。半开6行,行24字。开本尺寸(半开):高44厘米,宽11厘米(参照我馆所藏同时期殿试策原卷尺寸)。共10开,前2开为素页,上下文武双栏,无界格,备写履历及弥封。后8开为殿试策正文,有边栏界格。该份殿试策包括封面、履历、策文、封底四部分内容。在封面,傅增湘墨笔楷书“应殿试举人/臣/傅增湘”,“应”字单独一行,“臣”字旁写。右边有朱批“第二甲第六名”,此为光绪皇帝钦定殿试名次。在履历前半开,傅增湘恭敬地呈报科举经历及三代脚色:
应殿试举人臣傅增湘,年二十七岁,四川泸州江安县人。由监生应光绪十四年乡试,中式。由举人应光绪二十四年会试,中式。今应殿试。谨将三代脚色开具于后:
一、三代:曾祖登陛(本生登奎),祖廷楨(本生诚),父世鋆(本生世榕)。
履历之后则是傅增湘殿试策对正文,也是该份殿试策的主体内容。兹将该篇策对誊录、分段及标点如下:
(三)策对诠释
傅增湘殿试策全篇共1953字,其中策头312字,策对第一项402字,第二项444字,第三项312字,第四项290字,策尾193字。策头、策尾主要是颂扬之词及科场套语,策对部分则是对光绪皇帝所提“储才、经武、柔远、理财”四项策问进行条分缕析、阐释己见,这是傅增湘殿试策的核心论点和关键内容。
在全文开篇之处,傅增湘提出富强并非治国之根本,唯有修明政教、整饬纲纪方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他还对富强的内涵进行创新性阐述,“富民为本,富国次之”“强政为本,强兵次之”,打破传统的富国强兵理念。随后,傅增湘将该科策问提炼为储才、经武、柔远、理财四项,并以谦逊之辞为下文的分项策对做蓄势准备。
第一项策对是储备贤才,傅增湘认为此乃富强之本。他首先追溯历朝取士之法,其中以科举制影响最为深远。他同时认为“古今之法,穷则必变”,历代取士皆需沿革嬗变方能广纳贤才。光绪皇帝谕旨“文武两试均设特科”(即经济特科),更是为了不拘一格降甄拔人才。另外,傅增湘认为储才的重要途径在于兴学,即“大兴讲舍,传以朴学,广以节义”,该举措可与科举并行,实现“英奇日起,浮滥自除”,从而为国家网罗先贤。
第二项策对是增强武备,傅增湘认为此乃以强保富之道。他纵论历代兵家著述之特点:汉代以前唯《孙子》《吴子》可信,其余多为伪书;唐代李靖兵法偏重实际操练;戚继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法制精审;《武备志》《金汤十二筹》则不切实用。傅增湘认为用兵之法当切合实际,时下之关键在于加强西北边防,以应对错综复杂的边疆治理格局。当今时局艰难,练兵为第一要义,需要“申节制,精器械,裕屯政,蕃畜牧,考形势,恢方略,镇蛮夷”,从而威武远扬,甲兵永戢。
第三项策对是怀柔远邦,傅增湘认为此乃富强之要固。他总结古代解决边患主要依靠征伐、和亲、感化等途径,实为威德交至。傅增湘还认为屯田制度是筹备边防、抵御外患的至善之策,对于四夷既要驾驭,也要利用。鸦片战争以后,清朝被迫取消海禁,开埠通商,中外交涉日益繁多。傅增湘更清醒地指出“弱国无外交”,签订国际条约并不可靠,“操纵在握,惟有富强”,只有富民、强政方可保障国防安全。然而此时的满清依然以天朝上国自居,把西方列强假想成“四夷”而试图安抚怀柔,既缺乏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准确判定,更暴露出夜郎自大的愚昧思想。
第四项策对是充盈国库,傅增湘认为此乃以富图强。傅增湘分析历代理财制度之优劣得失,认为“开源之策莫要于垦荒、开矿,节流之策莫要于省官、汰兵”,即通过垦荒开矿增加财政,精兵简政减少支出,最终实现国帑盈余。傅增湘深谙“藏富于民”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之道,尽管政令已出,然而推行不力,导致实效欠佳。
在策尾之处,傅增湘再次陈述其“强政”理念,认为“政令之根本即富强之枢机”。他希冀光绪皇帝能够效法尧、舜、周武王之“智”“仁”“勇”,整饬朝纲,严肃政令,决策刚断,从而实现富民强政,挽救清王朝于岌岌可危之势。
总之,傅增湘在殿试策对中以赤子之心兼济社稷,条陈己见,虽不免歌功颂德,却不乏真知灼见。他能够在试图揣摩光绪皇帝内心想法的前提下,直指国家的内忧外患,朝政的优劣得失,并提出可操作的改良建议。他以巧妙的写作策略将颂赞与箴规有机结合,在殿试策对这场顶层考试中表达其思辨与见解。傅增湘后来颇有政声的仕途正是对其殿试策对修齐治平、守经达权政治抱负的具体实践。当然,我们也要客观认识到,傅增湘在殿试之际囿于没有具体施政经验,他的全篇论述都是建立在对圣贤经典的娴熟征引,对帝王策问心思的揣摩和附和之上,所以行文之中立论高瞻而略显浮夸,这也是历代殿试策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在傅增湘殿试策封底叶,朱文印制印卷官姓名及职衔:“礼部员外郎臣伊精额,礼部员外郎臣欧阳熙。”卷背钤盖“弥封官关防”印章,另有墨笔题写八位读卷官姓氏及评阅等级:“崑(○)、徐(○)、溥(○)、唐(○)、阿(○)、绵(○)、梁(○)、胡(○)”。据《清实录》可查证他们分别是:大学士昆冈、都察院左都御史徐树铭、户部右侍郎溥良、礼部右侍郎唐景崇、刑部左侍郎阿克丹、署工部左侍郎梁仲衡、内阁学士绵文、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胡燏棻[13]。八位读卷官均将此篇殿试策评为最优等,可见傅增湘行文之中确有独到见解,方才有资格进入该科殿试登科录的前十名。
科举试卷是具有档案属性的科举文献,尤其是科举殿试策,由于没有誊录副本,更具有原始性、唯一性和珍稀性的重要特点。傅增湘的科举试卷是体现其政治谋略、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重要文献,也是反映其家族世系、科举仕宦的可靠史料,具有突出的文献价值、文学价值和文物价值。
首先,傅增湘科举试卷所载科考履历是可靠的人物传记资料,可以准确补充其生平传略。其中硃卷履历还载有家谱世系、官名职衔、婚姻关系、师承源流等诸多内容,是研究江安傅氏家族绵延脉络、科举仕宦及地位变迁的重要史料。傅增湘硃卷所载乡试、会试之程序、考题、答卷、评语,殿试策展现的考试规则及策问议题,则是研究晚清科举制度规范及情势变迁的可靠史料。傅增湘的科举试卷未曾收入其著作集,也不曾被其他文献转载或引用,因此属于新发现的文献材料,是对其个人著述的重要补充。
其次,傅增湘科举试卷作为重要的考场文章,既能充分展现其青年阶段的学术涵养和政治洞察力,又可侧面反映错综复杂的时代格局。从微观而言,傅增湘科举试卷是对其治学功底及政治洞察力的直观体现。在乡试、会试卷中,傅增湘通过阐发朱熹“格物致知”、孟子“条理始终”“动心忍性”等哲理来论述其治学态度。尤其是在殿试策对中,傅增湘紧扣光绪皇帝策问,娴熟征引儒家经典,密切关注现实问题,提出务实独到的见解谋略。从宏观而言,傅增湘科举试卷是对晚清社会政治、经济、学术思想的侧面反映。如乡试中“齐鲁之变”试题,就透视出晚清统治者穷则思变、以变图强的维新思想。而殿试策问的储才、经武、柔远、理财之事,皆为治国之大端,直接反映出晚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现实困境。
第三,傅增湘科举试卷作为考场作文的成功典范,具有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是研究晚清八股文和文章学的重要文献。特别是在殿试对策中,傅增湘以严谨审慎的心态,既严格遵照科场范式,又旁征博引,独辟蹊径,达到政论文说理明志的突出实效,从而获得八位读卷官的高度肯定。另外,傅增湘在殿试卷中体现出的“馆阁体”书风炉火纯青,端楷醇熟,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水准。总之,傅增湘的科举试卷是清代重要的科举档案,又是近代名人手迹,还属于不可再生的古籍文献、可移动文物,具有珍贵的档案文献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傅增湘科举试卷属于珍贵的科举档案和稀见的名人著述,体例完备,内容翔实,版本独特,是研究傅增湘科考履历、政治谋略、学术思想的珍贵材料,具有多维度的文献史料价值。通过对傅增湘科举试卷的仔细梳理、深入考察,笔者认为:傅增湘历经清末民国时期的大变局,是新旧时代更迭、社会转型的重要经历者和见证人。他既饱读儒家经典,遵从传统礼教,又充分认识到国家变革的必然趋势,是我国近代知识分子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典型代表。通过解读傅增湘的科举试卷,既能管窥晚清科举的制度规范,考察其与政治、经济、学术及社会的密切关系,又能更好地认识科考士子在历史变迁过程中的角色转型,从而为客观评价晚清科举制度提供文献支撑和历史依据。
[10]李世愉,胡平.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393-413.
[11](宋)朱熹.四书集注:大学章句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7:11.
[12]傅增湘.傅增湘会试硃卷[M].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傅增湘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13]礼部纂.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6)[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本,1978:17b-20a.
[14]傅增湘.清代殿试考略[M].天津:大公报社铅印本,1933:14b.
谭小华(1988—
),重庆梁平人,重庆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清代科举殿试卷、巴渝地方文献整理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