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区的金融系统是否稳定,汇率制度只是躯壳而已,真正维持长期保持稳定的内核,是当地私人(个人和企业)及公共部门的综合财政,有足够的实力抵御经济下行周期的压力。
家庭财富远胜2003年前
以香港目前财政状况来看,至关紧要的是外汇储备。作为本港地区中央银行角色的香港金融管理局,截至10月底止持有的外储总值高达4214亿美元或约3.3万亿港元,是同期本港5815亿港元总流通发钞量(M0)的5.65倍,即是目前市面上每1港元现钞,都有5.65港元等值的外储作为后盾。按目前这一刻财政状况而言,只有像巴斯(Kyle Bass)那些对中国及香港存在严重政治偏见的炒家,才会不断对赌港元跟美元汇率脱钩,把客户宝贵的资金掉落「咸水海」。
不过,已发行钞票会透过银行信贷系统,向借款人放贷而出现乘数效应,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本港目前更广义的M1及M2发行量分别为1.53万亿及8.34万亿港元,外储目前是港元M1的2.16倍,但用较广义的M2定义,则外储只是M2的四成左右。
经过信贷系统不断「钱生钱」的乘数效应之后,基本上世界上没有一个货币系统能够获得比广义货币发行量更多的外储作用后盾的。因此,虽然本港目前的外储数量仍然极之充裕,只是与全世界所有货币系统一样,港元的稳健性最终还是建基于持有者(港人及与本港有商业往来的个人和机构)对货币的信心之上,特区政府的相关财金部门,有必要不断向市场发出具信服力的客观资讯,确保货币持有者对港元的信心。
外储以外,本港个人、私人机构及政府的财政状况,亦是国际投资者衡量港元汇率稳健性的重要参考指标。
根据金管局统计,截至9月底止本港家庭总债务大约为2.8万亿港元,相当于今年预期本地生产总值(GDP)的90%;瑞士银行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本港人均财富大约是454万港元,或家庭总财富约为34万亿港元,家庭债务占总资产比率不足9%。与1997年港人大举透过按揭及股票孖展贷款「借尽」炒股炒楼不同,目前港人绝少做大额孖展炒股票,加上过去10多年采取一系列打击炒楼的「辣招」措施,把物业「按上按」的炒家亦几乎在本港楼市绝迹。
楼市经过持续3年向下调整,近年本港确实是多了物业负资产及个人破产个案,但相对于1997年至2003年那一波大型经济下滑,今轮周期本港个人的财务状况,仍然是远较当年稳健。
私人企业属较弱一环
与非常稳健的个人财务状况相比,本港经济较弱一环是私人企业。截至10月底,本港私人企业债务占GDP比率是199%。过去几十年,本港私人企业的资产分布愈来愈国际化,在全球拥有的总资产并没有可靠的统计数字可供参考,因此,本栏未能为此一数据提供一个可靠标准,判断本港私人企业财务状况的稳健程度。不过,有留意财经新闻的读者,应该知道本港有一些活跃于本港住宅及商业物业投资的家族企业,确实因为过去一段时间商舖和写字楼市场录得断崖式下跌,而出现一些巨额的破产个案。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特区政府的公共财政。早前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公布修订本年度财政赤字,由原来的481亿港元扩大到1000亿港元,由于预算当中有1200亿港元是政府发债所得的「收入」,这些收入在一般商业会计上不会以「收入」入账,扣除这笔收入,实际上今年的财政预算赤字已上升至2200亿港元。即使特区政府经历了超过5年的赤字,目前政府的财政储备仍然超过5700亿港元,以目前的「烧钱」速度,储备依然足够特区未来2至3年花费;然而,政府目前财政状况纵未到火烧眼眉的地步,却持续多年入不敷支,不禁令人要问:特区政府会否已背离了《基本法》理财所提出的「量入为出」原则?
储备散尽 低税制难保
多年来,香港在国际市场上仍然被视为经济最自由的地区,最重要的基石是拥有相对低廉兼简单税务制度,不单个人投资及利息收入所得不用缴税,特区政府成立后不久甚至废除了遗产税。只要本港个人及资金能够自由进出,简单低税率的制度仍可维持,港元与美元挂钩,还是改为跟一篮子货币挂钩,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政府若再继续大花筒,简单低税制一旦取消,香港经济自由度必然有所下滑,这才是本港目前最大的潜在经济风险所在。
本栏逢周三刊出
作者为证监会持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