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评论防止掉进新闻报道的“信息陷阱”就显得很重要。这个“信息陷阱”是指报道中可能会有失实或虚假之处,形同埋雷。新闻评论在创作之前,如果对报道缺乏甄别,被不实报道给误导,就会影响评论对事实的判断,造成评论的失准。一旦新闻反转,评论就尴尬了,失去了着力点,还会折损媒体公信力,损害媒体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因此,不得不防、不得不慎。
互联网时代,一些新闻产品的碎片化比较明显,尤其是短视频作品,往往只有几秒钟内容,加上短短几行文字介绍,画面是真实发生的情景还是演绎摆拍,有时候难以分辨。即使是真实的画面,也可能经历了掐头去尾的剪辑,呈现的并不是全貌与真相。有的新闻报道虽然看上去有五要素,如果只是单方面的陈述与爆料,真实性也要打个问号。面对这样的新闻产品,就要多个心眼,以免中了虚假报道的“信息陷阱”。
具体来说,报道中常见的“信息陷阱”有以下几种情形。
有图未必有真相
常说有图有真相,在网络上,有图未必就有真相,因为图片本身可以造假。2024年春节假期,轰动全网的“小学生秦朗巴黎丢作业本”事件就是这样的靠一张图蒙骗网友眼睛的虚假新闻。
2024年2月份,一则巴黎街头捡到寒假作业的视频引发关注。有博主发布视频称,在巴黎一饭店内,服务员递给她两本遗留在厕所内的小学一年级寒假作业。这份寒假作业一笔未动,封页内写有“失主”就读学校的信息:一年级(8)班,秦朗。并称要将作业带回国物归原主。
“小学生弄丢作业”是互联网老梗,用来隐喻学生的作业负担重,有的孩子因此故意丢掉作业本。这次有人声称在巴黎捡到中国学生的作业本,显得很新奇,因此引发围观。有网友怀疑是拍段子,但作业本上写有“失主”信息,在评论区还有人自称是秦朗的舅舅、老师,并表示秦朗就读于西场小学。如此有呼有应,说得有鼻子有眼,这让事情看上去像是真的,舆论热度一下子就起来了。
事后证实,“秦朗舅舅”系假冒。两个月后的4月12日,浙江杭州警方发布通报称,“在巴黎拾到小学生秦朗作业”纯系编造。
这是典型的有图却无真相。遗憾的是,在此事件上热搜时,几乎鲜有媒体去求证其真实性,而是一哄而上地转发并参与报道,有的还就学生的作业负担与教育焦虑问题进行评论。在警方通报后,不少媒体才发现“上当了”,对此事件进行了反思。
在包罗万象的社交平台上,类似“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的绝不少见。有些谣言因虚构的信息量比较大,具有一定的传播力,还会冲上平台热搜。
因此,评论不能根据热搜找选题,不能以为冲上了热搜的关注度高、有流量,就去蹭这个流量。因为利用技术手段制造假图片、假现场的防不胜防,需要媒体人擦亮眼睛仔细辨别,以免被误导了视听。评论在介入之前,一定先要对新闻事实认真核查,对疑问多问几遍,以避免上了假新闻的当。
有视频未必有事实
新媒体时代,社交平台上的短视频经常成为媒体的报道来源。一些引发关注的短视频看起来讲述了某件事,但视频往往真假难辨,是“信息陷阱”的重灾区。
短视频制造的“信息陷阱”主要有三种情形。一种是彻头彻尾的摆拍,自导自演式的虚假新闻。一种是视频内容的场景是真实拍摄的,是现实中发生的一幕,但场景背后的剧情可能是假的,视频拍摄者与发布者没有搞清楚真相,根据主观判断下的结论并不靠谱。三是视频内容虽然是真实的,但属于选择性地爆料,展现的并不是真相本身。
2024年高考期间,一则“河南孤儿考生”考完后为节省开支、舍不得吃午饭的视频引来大量网友关注。有网友在表达关心、希望能够捐款资助的同时,也质疑在高考这样的重要时刻,这类特殊考生怎么没有得到亲友与老师的重视,以至连饭都没吃上。实际上,这是一起误会。该考生在考点旁边爱心餐馆吃过午餐后,一个人在考点附近的小树林闲逛时,被路过网友发现,以为他没吃饭,就给他买了盒饭,该考生又接受了盒饭。视频发布者称,自己当时没想那么多,对引发的误会感到抱歉。
这类视频展现的画面是真实的一幕,并非摆拍或演绎,但拍摄者只看到表象,没有深入采访就想当然下结论,相关配文与事实不符。这类视频发布者没有主观造假的动机,只是没有搞清楚真相,以主观臆断代替了事实,同样构成了虚假报道。
还有一种短视频的信息陷阱——视频内容本身没问题,但不是完整地展现事发经过,这种部分真实有时也是一种失实。评论如果不加分辨,看到热搜事件就马上评论,就有可能失之偏颇,甚至会离题万里。
有报道未必有实情
这类报道是有传统媒体介入的,发布了正儿八经的新闻作品,并非只有单纯的自媒体视频爆料内容。虽然针对网友发布的视频,媒体进行了采访,但这个报道可能被自媒体的立场所影响,未必客观全面,可能另有隐情。
2024年3月31日晚,济南电子机械工程学校内发生一起校外人员与学生间的冲突事件。有媒体引述多位知情人消息称,因3名醉酒男子假装外卖员戏弄一名女同学,双方发生口角,3名男同学发现后进行了制止。此后3名醉酒男子闯入学校,一名醉酒男子掐住男同学小超(化名)的脖子,小超挥拳反击后该醉酒男子倒地。此后,小超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刑事拘留。
以上述情节而言,事情就显得反常,舆论认为学生制止校外人员对女同学的调戏,属于见义勇为,即使将闯入学校的校外人员打倒,也属于正当防卫,为何要被拘留?这篇报道引发关注,还上了热搜,一些媒体对此发表评论,呼吁警方公正办案,诸如《大学生与醉汉冲突被刑拘,关系到一个年轻人的人生》《大学生与醉汉冲突被刑拘,应以司法公正回应社会关切》《学生与醉汉冲突被刑拘,真相不要让人等太久》等等。这些评论都呼应了网络舆情,表达了对涉事大学生的关切,希望警方能公正对待正当防卫,别冤枉了“好人”。
实际上,相关报道只采纳了当事学生家属的发声,并没有采访当事者的另一方,报道立场有先入为主之嫌。最终警方的通报表明,涉事学生不存在“制止调戏女生”的情形,先是辱骂他人、扔掷土块,后来又防卫过当,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刑拘并不冤。
类似这样缺乏全面视角的报道并不鲜见。虽然是经过媒体介入采访后发布的报道,如果只是听了一面之词,也未必就是真相,有可能还有隐情并没有披露。评论如果顺着报道的节奏走,就可能会在观点上发生偏差。
为避免掉进新闻报道的“信息陷阱”,评论在新闻由头的切入上不妨坚守底线,坚持采用主流媒体的报道作为评论由头,不要误听误信社交媒体的信息。
中央网信办2024年上半年开展的“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重点整治“自媒体”无底线造热点蹭热点,制造以假乱真、虚实混杂的“信息陷阱”等突出问题
一般而言,权威主流媒体的新闻生产流程较为规范,发布的新闻产品在质量上更有保证。
主流媒体,主要是指各级党报、党刊以及其子报子刊、网站、移动客户端。这类媒体具有牢靠的权威消息来源、庞大的公共关系网络等优势,具有其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权威性。一般而言,采用主流媒体上的新闻报道作为新闻评论的由头,能够将新闻评论由头虚假的风险降到最低。
当然,即使是主流媒体的报道,也要对其保持起码的分析能力,对新闻事实进行真实性、客观性的甄别。由于新闻从业人员素质的良莠不齐,即使是主流媒体,如果放松了对新闻生产环节的把控,也可能出现与事实不尽相符的报道。
诸如,高考后,网上常有“高考结束第二天现离婚潮”“多地民政局迎来离婚潮”“民政局又排起了等着离婚的长队”等消息,其中有自媒体发的帖子,也有主流媒体郑重其事的报道。实际上,这些所谓“高考后离婚潮”的报道,并不是真实发生的情形,并没有权威的消息来源与统计数据支撑,多以个案来推论,有的短视频纯是拼凑出来的。有媒体向当地民政部门进行核实后,发现当地并没有出现所谓高考后的离婚高潮。2019年,杭州市民政局表示,高考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离婚数量与其它时段相比没什么明显变化,“至少在杭州市,我们未发现传言中的正向相关关系”。
如果评论对这类似是而非的报道不加分析,就有可能掉进“信息陷阱”,发表错误的观点。对此,一定要慎重行事。
判别一篇报道是否存在虚假的可能性,需要根据新闻报道的常识来加以分析。报道中如果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状况,就必须提高警觉。一是新闻中通篇都是单方线索,没有来自其他方面的佐证。二是新闻报道中有当事人却没有与当事人相关的声音,没有得到当事方的证实。三是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等概念含糊或基本没有提及,也就是常说的新闻五要素不全。
新闻是对事实真相的报道。由于一些报道对真相的呈现是动态性的,有一个不断深入、层层递进的过程,一开始被报道出来的,可能只是事实的一部分,并非全部。对此,评论不妨等一等真相,别急于表态。如果真相并没有完全呈现出来,看到的是片面之词,这时进行评论,就可能失之偏颇。
2022年2月,一则“扶贫干部怒斥懒惰父子”的新闻上了热搜、引起热议。视频内容称,“牛饿死都不知道,还想让人咋操心?几点了?还在被窝!带点榜样不行吗?你还让我们怎么操心啊?……”然而,事情的真相并非如此,当地干部回应称,视频中的爸爸有病和爷爷有病不能自理,16岁儿子平时照顾爸爸和爷爷,家庭没有劳动力,祖孙三代因病贫困;牛也是病死的,不是被父子饿死的。
官方回应“扶贫干部怒怼懒惰父子”视频 据bilibili
评论人员如果没有等一等,看到消息就发出“扶贫不如扶志”“治贫先治懒”之类议论,就会因先入为主,被假新闻带了节奏,而陷入被动。因此,面对反常之事,不要急于评论,要确认新闻的真实性与全貌后,再来发声。
尤其是对某些较为敏感的话题,不要急于开始评论,应关注事态发展。否则,没有抓住事情的本质,评论的观点就可能会不准确。
2022年5月23日,一条“清华博士报考长沙市岳麓区协警岗位”的信息冲上热搜。但到了当天晚上,清华大学微博回应:学籍库查无此人。随后,岳麓区人社局会同警方调查核实,发现该考生从山东一所二本学院本科毕业,一直梦想考入清华大学读硕士、博士,并经常臆想在清华大学读博士,在求职时谎称学历,以“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填报学历学位。如果评论人员没有等一等事情的真相,急于发表相关言论,则会掉入失实报道的陷阱。
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冯雪梅说道:“新闻在不断地反转,我们在事件第一时刻去追踪、去做评论时很可能在第二天、第三天就被打脸。后真相时代,一方面要求我们快速作出反应,在第一时间表达立场观点,但是每天大量网评中,我们会发现,分寸的拿捏和把握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话说出了评论同行的深切体会。新媒体时代,一方面要追求快速反应,另一方面又不能盲目追求速度。在核实真相之前,在报道的准确性不能确定之前,评论不妨先缓一缓,让“子弹先飞一会”,在真相大白之后再表达见解,才能保证评论观点的准确性。
(作者系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评论集成部评论员)
——本文摘自《新闻前哨》2024年12月(下)。引用请参考原文。
来源丨新闻前哨公众号
作者丨徐汉雄
联系我们
转载 请在文章后面留言。编采圈转载须知
市县媒体领导新闻业务交流群 加微信cfbjq3,注明姓名、职务、单位,核实后拉入群。新闻业务交流群群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