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特佳行业研究专刊《高·见》第十一期已正式发布,本期核心报告《银发经济孕育强劲动力,医疗健康多领域将迎来发展新机遇》深入解读银发经济10大重点赛道。
近期,中国的并购市场开始火热,不少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并购退出将成为投资机构最主要的退出渠道。但对生物医药领域来说,并购退出真能够代替IPO退出,成为首要选择吗?在投中信息和投中网主办的“第18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高特佳投资总经理孙佳林受邀出席题为“长冬之后,投资者与药企共迎春天”巅峰对话,与国内知名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就生物医药投资的现状与未来展开深入交流。
以下为本场对话内容回顾:
主持人:去年一年对生物医药来讲是非常困难的一年,能坚持在市场上有稳定出手和投资动作的机构没有那么多了,他们在行业调整周期中有更深刻的思考,包括对投资策略的定力也有一定考验。请各位嘉宾分享下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如何看待发生的变化。
孙佳林:高特佳投资从2008年开始就聚焦大健康,深刻感受到市场跌宕起伏的变化,尤其是这两年大健康产业投资既有“危”也有“机”。“危”主要是二级市场给予我们的压力,尤其是IPO收紧,对于每一家机构的退出肯定都是有压力的。还有一部分压力源自资金的属性,现在LP也会指导或要求机构去投什么,总之会有多方面的考量。
但我认为我们还是要更多的关注产业的“机”,特别是在产业端正在变得越来越好。我们从现在回顾过去几年,会发现当下的好项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尤其在比如医工融合推动创新,基础医学的深化改革,以及高校孵化基地也做得很好。另外,中国参与全球竞争方面的人才积累和产业链构建,这些都比以往要好很多。整体来看,经过前几年爆发式增长,近期不管是医疗健康产业发展还是投资都在逐步回归理性,此刻正值大健康产业投资的好时期,甚至比以往都更值得去挖掘好项目投资。这都是产业的“机”带来的积极正向的发展,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
在这样既有“危”又有“机”的大背景下,诸如我们这样专注大健康这一个赛道的投资机构应该如何应对。我们一直坚守的核心是:不能让市场的起伏变化去影响我们对项目的投资判断,去影响我们的投资标准,一定要谋定而后动,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才能为时代发展交出高质量的答卷。
要做到确实很难,刚刚提到,现在投资会有多方面的考量,但我们投委会成员还是恪守投资初心,要坚持投真正创新和优秀的团队,坚持投相对健康的赛道,坚持投还没有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这种坚持是有结果的,我们近三年投资的项目90%都获得了再次融资。刚刚嘉宾也提到,感觉产业没有前几年那么闹腾了。我也在一线做投资,也认为行业环境目前变好了,可以真正帮助创新企业和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我们也在抓紧给控股标的和一些投资企业做运营管理的提升,努力修炼内功,随时准备迎接新一轮的发展机会。当然,做这一切的前提仍是谨慎决策,保有定力。
主持人:每位投资人、每家机构都有自己的策略和生存之道,但基本还是保持了投资初心。接下来进入退出的讨论,过去两年间中美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数量、募集金额都在急剧下滑。同样也看到“跷跷板效应”,BD交易开始活跃,并购交易也开始回暖,尤其在过去的一年,中国Biotech的BD交易是黯淡融资环境下的一抹亮色。接下来请各位嘉宾聊聊退出的各种路径。
孙佳林:这两年的“危”主要来自于资本市场给我们的压力,但每家机构在退出方面的情况和挑战又不太一样。对高特佳来说,我们2020至2022年产业处于高位的几年相对投的少,在2020年之前我们投资IVD项目比较多,而且是投早且重仓,在疫情期间企业获得了很好的发展,也给我们投资人带来不错的回报。
主持人提到BD交易开始活跃了。中国创新药产业发展了十几年,确实也已经到了可以做BD的阶段,但我认为BD交易数量这么多这么频繁不是一件正常的现象,还是要理性去看待和分析。这也是市场倒逼企业的一种表现,创新药企业确实有融资压力,需要活下去,因此BD交易成为了一种选择,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但BD也有很多挑战,并不是说企业拿到了首付款,这个产品就可以卖掉了,后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两年,一方面重磅BD交易频现,另一方面“退货”也多了,还是有很多经验和教训需要我们去总结。
创新药是百花齐放的行业,没有哪一家企业能够做到100%垄断。因此对我们而言,投到好项目才是最重要的能力。只要标的是优秀的,做的产品是具备竞争力的,将来就一定有机会退出。
总之,对投资机构来说,我们的压力是一直存在的,最终市场会检验出我们有没有做到独具慧眼。
主持人: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我收获很多,相信台下的朋友们也受到很多启发,谢谢大家的耐心聆听!
关于高特佳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