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见|摆脱“黑框警告”,JAK抑制剂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财富   2024-07-24 16:40   上海  

▲ 高特佳行业研究专刊《高·见》第十二期即将发布,本期核心报告《多领域展现巨大应用潜力,国内万亿自免药物市场加速崛起》深入解读国内自免新药研发和技术趋势。


/ 高·见系列研究报告 /
摆脱“黑框警告”
JAK抑制剂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全文6000字,阅读时长10分钟

作者:董妮|直接投资部‍‍‍‍



2024年6月19日,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JAK抑制剂戈利昔替尼(商品名:高瑞哲)正式获得NMPA批准上市,单药治疗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线系统性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r/r PTCL)成人患者,这也是全球首个且唯一获批用于治疗PTCL的JAK1抑制剂。自2011年全球首个JAK抑制剂芦可替尼获批上市以来,JAK抑制剂获批数量和市场规模呈爆发式增长,获得资本市场的持续关注。


01

JAK家族‍‍‍‍‍‍‍‍‍‍‍‍


1.1 作用机制

JAK(Janus kinase)是一类重要的非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家族,包括JAK1、JAK2、JAK3和TYK2四种亚型,上游是各类细胞因子的膜表面受体,下游为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其信号通路的主要途径为:胞外细胞因子与受体结合后,激活与受体偶联的JAK,激活后的JAK通过酪氨酸残基自磷酸化进一步加强激酶活性后,磷酸化下游的STAT,活化后的STAT形成二聚体、进入细胞核调控相应基因的转录过程。JAK-STAT是胞内核心信号通路之一,广泛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生理过程,并在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图1)。

图1:JAK-STAT信号通路


JAK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不同的JAK家族成员偏向于控制不同的STAT,每2-3个JAK分子结合形成聚合体后,共同负责一条通路,产生特异的生物学效应。细胞因子及其受体是JAK/STAT通路的主要激活因子。GH、Epo和Tpo(血栓生成素)类激素通常会刺激JAK2以及STAT3和5的激活。RTK(受体酪氨酸激酶)通常激活Ras/Raf/MEK/ERK信号通路,但过度激活时也可以诱导JAK/STAT通路。基于JAK激酶家族中各亚型的功能特点和特殊的组织分布,JAK1已成为免疫、炎症和癌症等疾病领域的新型靶点;JAK2已成为血液系统相关疾病治疗和预防的确切作用靶点;JAK3已成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热门靶点;TYK2主要与皮肤淋巴增殖性疾病、T细胞白血病相关。

JAK作为药物靶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具体机制包括:①在自身免疫疾病中,JAK抑制剂可介导免疫抑制,抑制血清促炎因子的升高;②在JAK突变诱导的疾病中(如骨髓增生性癌症),JAK抑制剂可通过抑制JAK突变体发挥治疗作用。

第一代JAK抑制剂以JAK蛋白上的酪氨酸激酶结构域为目标,是ATP竞争性化合物。第一代抑制剂对于JAK家族成员都产生抑制效果,在治疗炎症性疾病和肿瘤性疾病方面已经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但是同时,由于JAK家族介导多种细胞因子的信号传导,不同的受体与不同的JAK相关,全面抑制JAK家族则会带来多种副作用。这也限制了第一代JAK抑制剂的临床应用范围。基于I型和II型细胞因子在信号转导方面的生物学功能,第一代不具有选择性的JAK抑制剂对患者的不良影响包括感染、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淋巴细胞减少症、心血管疾病、胃肠道穿孔、高脂血症等。

第二代JAK抑制剂可以选择性地抑制JAK家族成员,安全性有所提高。基于选择性的抑制效果,二代JAK抑制剂能够实现在抑制特定与疾病相关信号通路的同时,维持其它细胞因子功能不受影响。第二代JAK抑制剂大多也具有ATP竞争性,但选择性有所提高,临床疗效更可控、安全性更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

1.2 应用适应症

JAK/STAT通路是一种高度保守的信号转导通路,它调节与多种疾病发展相关的多种细胞机制。JAK/STAT通路的失调与各种疾病有关,JAK2 V617F突变经常发生在骨髓增生性肿瘤(MPN)中。当细胞因子水平异常升高后,就会激活JAK/STAT通路,从而诱导基因转录,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表1)。


表1:JAK/STAT信号通路及相关疾病



02

JAK抑制剂药物获批情况


2.1 全球获批情况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2款JAK抑制剂获批上市,类风湿关节炎、特应性皮炎等已有多个产品获批(表2),治疗斑秃、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陆续展开。全球首款JAK抑制剂芦可替尼于 2011年获批,自此之后,尤其从2018年开始,JAK抑制剂获批进入爆发期,目前第一代非选择性JAK抑制剂包括芦可替尼、托法替布、巴瑞替尼 、吉瑞替尼、迪高替尼;第二代选择性JAK抑制剂包括艾伯维的乌帕替尼、BMS的菲卓替尼、吉利德的非戈替尼等。除了已获批JAK抑制剂斩获的适应症,JAK抑制剂还被开发用于治疗斑秃、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是除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外的第三大慢性病,预计其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22亿美元,可见JAK抑制剂未来适应症市场空间十分广阔。

表2:全球已获批上市JAK抑制剂药物


尽管JAK抑制剂具有可观的临床价值,但屡屡出现的安全性问题仍是行业关注的重点。2021年FDA对JAK抑制剂类药物多次作出审查延迟决定,引发生物制药行业高度关注。其中四个遭遇审查延迟决定的项目(艾伯维、礼来和辉瑞公司的Rinvoq、Olumiant、abrocitinib和Xeljanz),随着JAK抑制剂屡屡报道出安全性问题,监管机构对该类药物的适应症扩展和新药申请审查愈加谨慎。


Xeljanz治疗RA患者上市后所需安全性研究结果未达共同主要终点,JAK抑制剂安全性再引关注。曾在2019年,美国FDA曾警告称:每天两次服用10毫克Xeljanz会增加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并可能导致死亡。辉瑞已经指出了安全性问题,并将上市后研究中的患者改为5毫克剂量,美国FDA对此非常关注,并对该药物发出了黑框警告。几个月后,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也发出警告,建议在面临高血栓风险的患者中,应谨慎使用任何剂量的Xeljanz。2021年1月27日,辉瑞宣布了类风湿关节炎(RA)药物Xeljanz(tofacitinib,托法替尼)完成的上市后安全性研究ORAL Surveillance(A3921133;NCT02092467)的共同主要终点结果,分析显示,预先指定的非劣效性标准没有得到满足。


尽管安全担忧和危险信号来自对于Xeljanz的上市后跟踪研究,但FDA表明认为此类安全风险是JAK类抑制剂药物的一个普遍问题,包括该类别的口服药物,所以要求对Rinvoq和Olumiant的标签进行类似的更新。2021年12月6日,FDA决定对艾伯维的Rinvoq、辉瑞的Xeljanz和礼来的Olumiant使用新的安全警告和限制标签。新的安全警告要求这三种药物仅用于不能耐受或对TNF抑制剂(如AbbVie的Humira)反应不佳的患者。


相较于第一代抑制剂对于JAK家族成员都产生抑制效果,第二代JAK抑制剂可以选择性地抑制JAK家族成员,能够实现在抑制特定与疾病相关信号通路的同时,维持其它细胞因子功能不受影响,临床疗效更可控、安全性更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因此,更高选择性的 JAK抑制剂无疑成为未来同类产品开发的重要方向。除了提高选择性外,JAK抑制剂还发展出了一些其他方向:

(1)开发多靶点药物:不仅抑制JAK/STAT通路,还可以拓展至抑制其他途径。例如Fedratinib是一种JAK2抑制剂,同时还能抑制FLT3的活性,目前已被FDA批准用于治疗骨髓纤维化;Gusacitinib除了抑制JAK家族外,还能抑制SYK2;处于临床研究的抑制剂ritlecitinib可以对JAK3/TEC双靶点同时产生抑制作用。 

(2)JAK抑制剂的局部疗法:除了全身免疫疾病疗法,局部疗法也是JAK抑制剂的重要发展方向。JAK1/3 抑制剂ATI-1777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肠道,而对于全身作用较小;JAK3/SYK2/ARK5多靶点抑制剂OST-122是一种肠道选择性药物,目前处于II期临床阶段,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2.2 国内企业获批情况

截至目前仅有1款国内自主研发的JAK抑制剂获批,即迪哲医药的戈利昔替尼(商品名:高瑞哲)于今年6月19日正式获得NMPA批准上市,单药适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线系统性治疗的复发或难治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r/r PTCL)成人患者,这也是全球首个且唯一获批用于治疗PTCL的JAK1抑制剂。其余还有2款自主创新JAK抑制剂进入NDA阶段,分别是泽璟制药的杰克替尼、恒瑞医药的艾玛希替尼。

2.2.1 杰克替尼
杰克替尼是第一个申请新药上市的国产JAK抑制剂类创新药物,它是一款泛JAK抑制剂,属于第一代产品。由于其选择的是差异化明显的骨髓纤维化适应症,一旦获批有望实现对芦可替尼的国产替代。2022年9月28日,泽璟制药宣布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递交新药上市申请(NDA),用于治疗中、高危骨髓纤维化,包括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后骨髓纤维化(Post-PV-MF)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后骨髓纤维化(Post-ET-MF)。目前,杰克替尼正在开展多个免疫炎症性疾病和纤维化疾病的临床研究,包括用于中重度特应性皮炎(III期)、强直性脊柱炎(III期)、特发性肺纤维化(II期)、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II期)等适应症的临床试验。

2.2.2 艾玛昔替尼
艾玛昔替尼是第二款进入NDA阶段的国产JAK抑制剂,也是第一款进入NDA阶段的国产第二代JAK抑制剂,其申请的适应症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而在研适应症也与乌帕替尼有较高的重合度,成为乌帕替尼的国产替代产品正是恒瑞努力的方向。艾玛昔替尼作为新一代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对JAK1的选择性是对JAK2的16倍。该药物能通过高选择性抑制JAK1,调节IL-4、IL-5、IL-13、IFN-γ和其他参与AD发病机制的细胞因子的信号传导。因其对JAK2的抑制性极低,也能尽量降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贫血的风险。

2024年3月11日,恒瑞医药在第82届美国皮肤病学会年会(AAD)上发表口头报告,介绍了艾玛昔替尼(SHR0302)治疗AD的III期研究结果。III期临床研究表明:中重度AD患者使用艾玛昔替尼治疗16周,皮损与瘙痒症状均得到了显著改善,52周的长期随访也证实,药物疗效长期持续,且整体安全性良好。具体临床数据如下:

16周时,艾玛昔替尼4mg组、8mg组与安慰剂组的IGA应答率分别为36.3%、42.0%、9.0%,表明该药物能有效改善中重度AD的疾病活动度;在改善皮损方面,艾玛昔替尼也展示了显著的疗效。16周时艾玛昔替尼4mg组、8mg组与安慰剂组的EASI-75应答率分别为54.0%、66.1%、21.6%;艾玛昔替尼还能显著改善受试者的瘙痒症状。16周时,艾玛昔替尼4mg组、8mg组、安慰剂组的WI-NRS应答率分别为37.2%、40.2%与12.6%。

完成16周的治疗阶段后,共有300例患者进入扩展阶段。最终,258例患者完成了52周的治疗。结果显示,患者皮损持续改善:从基线开始持续使用艾玛昔替尼治疗的患者中,第16周到第52周的治疗期内,IGA与EASI-75的应答率仍能长期维持,52周时艾玛昔替尼4mg组与8mg组的IGA应答率分别为42.3%与40.2%;EASI-75应答率分别为60.6%与55.9%;在瘙痒方面,从基线开始持续使用艾玛昔替尼治疗的患者中,从第16周到第52周的治疗期内,WI-NRS应答率同样维持稳定。52周时,艾玛昔替尼4mg组与8mg组的WI-NRS应答率分别为59.6%与45.1%;生活质量方面,在从基线开始持续使用艾玛昔替尼治疗的患者中,早在第1次评估时,就观察到了多个患者报告结局(PRO)的显著改善,第16周至第52周的治疗期内疗效持续。52周时,艾玛昔替尼4mg组与8mg组的儿童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CDLQI/DLQI)相较于基线的降幅高达-8.3分与-8.5分,特应性皮炎/湿疹自我检查评分量表(POEM)评分的降幅分别为-11.7分与-11.9分;安全性方面,在52周的治疗期间内,艾玛昔替尼4mg组与8mg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基本相当,且多为轻度,因不良反应导致的停药较少,未报告恶性肿瘤、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或血栓栓塞事件,未出现新的安全信号。

2.2.3 戈利昔替尼
戈利昔替尼同属第二代JAK抑制剂,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差异化的适应症布局。它是全球唯一一个针对T细胞淋巴瘤的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不仅在国内,而且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地都开展了关键性临床试验。2023年9月,CDE将戈利昔替尼的上市申请纳入了优先审评,用于r/r PTCL的治疗,这也是该药本次获批的适应症。PTCL是一种起源于胸腺后成熟T/NK细胞的恶性肿瘤,在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生存率最低。一线治疗后缓解的患者存在极高复发风险,r/r PTCL患者的生存预后极差。针对这一群体的既往单药治疗效果极为有限,并且该领域在中国近十年没有创新药上市,患者亟需新的治疗选择。

戈利昔替尼胶囊此次获批是基于全球关键性注册临床研究“JACKPOT8 B部分(JACKPOT8 Part B、JACKPOT8B),该研究旨在评估戈利昔替尼胶囊治疗r/r PTCL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的主要终点为独立影像评估委员会(IRC)评估的客观缓解率(ORR)。该研究结果已在2023年第65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以口头报告形式公布,并同步发表于《柳叶刀·肿瘤学》(Lancet Oncology)。研究数据显示,戈利昔替尼胶囊单药治疗r/r PTCL在缓解率、不同亚型PTCL患者以及生存期方面均表现出了优异的效果:(1)经IRC确认的ORR达44.3%,完全缓解(CR)率达23.9%,均是既往靶向治疗方案近2倍;(2)在不同亚型PTCL中均观察到肿瘤缓解,满足了既往药物无法覆盖的PTCL亚型的治疗需求;(3)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长达20.7个月(现有其它疗法的DoR小于12个月)。


03

JAK抑制剂的安全性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JAK1抑制剂均伴随着黑框警告,导致其在临床的使用普遍受限、难以成为医生开具处方的首要选择,也严重阻碍了JAK1抑制剂市场的扩容速度。


JAK1抑制剂的黑框警告源于第一代泛JAK1抑制剂托法替布的上市后安全性研究。托法替布为第一代泛JAK抑制剂的先行者,一度被市场寄予厚望,冲击TNF制剂成为自免领域的一线基石药物。但2019年以来,其报道的安全性问题逐渐被市场重视,并开始受到黑框警告;2021年9月,托法替布开展的长达六年的安全性研究(ORAL Surveillance 研究)宣告失败(表3),该研究表明,托法替布在RA患者中相比TNF制剂展现了更高的患者心血管风险和肿瘤风险,最终导致其安全性方面的隐患受到更高程度重视。


表3:托法替布大型安全性临床试验
(ORAL Surveillance研究)结果


第二代高选择JAK1抑制剂的黑框警告为第一代泛JAK抑制剂引起,并非其本身的安全性数据所致。托法替布在ORAL Surveillance研究遭遇重挫,引发市场针对JAK1抑制剂的普遍担忧。ORAL Surveillance研究的开展时间长达6年、纳入的患者规模巨大,而其他的JAK1抑制剂尚未获得类似临床试验的成熟数据。考虑到JAK1抑制剂适应症范围广泛、涉及患者规模巨大,FDA出于审慎原则,认为乌帕替尼和巴瑞替尼的机理类似托法替布,判定在其取得充分的安全性数据前,同样给予黑框警告。至此,尽管目前大部分JAK1抑制剂并未在临床中暴露严重的安全性问题,但均具有心血管风险、肿瘤、血栓和死亡等方面的黑框警告。


目前的临床数据表明第二代JAK1抑制剂在安全性方面取得突破,后续临床证据值得持续关注。第一代泛JAK抑制剂的安全性问题很大程度归因于其对各个JAK亚型靶点的广谱结合,如JAK2的错误抑制可导致血小板减少和贫血、JAK3的错误抑制可引发免疫缺陷及感染。第二代的JAK1抑制剂普遍具有高选择性,安全性大幅优于第一代泛JAK抑制剂。以典型第二代 JAK1抑制剂乌帕替尼为例,现有的临床数据表明,其在RA、AD、UC等领域的III期临床中,安全性均较为良好,并未发现严重毒性风险。


除第二代产品对第一代产品的替代逻辑外,JAK抑制剂还存在另外一重逻辑,那就是去“黑框警告”逻辑。2022年9月,BMS的TYK-2抑制剂Sotyktu获批成人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由于其作用于非ATP结合位点,选择性更高,安全性更好,是首个用于慢性炎症性疾病且没有黑框警告的JAK抑制剂。对于JAK抑制剂而言,降低副作用一直是聚焦方向,伴随着后续更多TYK-2产品的推出,JAK抑制剂或将从此摆脱“黑框警告”的束缚。2023年前三季度,Sotyktu累计销售额已达1.07亿美元,相关机构预测Sotyktu的销售峰值有望突破30亿美元。因此长远来看,摆脱“黑框警告”的TYK-2抑制剂可能是JAK抑制剂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未来趋势。



关于高特佳投资


2001年高特佳投资在深圳成立,率先在业内提出“主题行业投资”的投资模式,专注医疗健康产业投资,以战略性股权投资为主导,投资覆盖并购、PE、VC、天使等全阶段。拥有国内为数不多的深度聚焦医疗健康赛道的专业投资团队,构建医疗健康产业投资生态平台,致力于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疗健康投资机构。

资产管理规模超200亿元,医疗健康产业基金35支,先后投资170余家企业,其中医疗健康企业超110家。高特佳投资业务立足中国,面向全球,在深圳、上海、北京、香港等地建立运营中心,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投资优秀医疗健康企业,为全球资本和医疗企业嫁接中国动力,协助创业者成就伟大企业。

高特佳投资
亲爱的朋友,这里是高特佳投资,欢迎你的到来。这是一个对医疗健康产业投资有洞见有态度的平台,很荣幸为你介绍高特佳投资,我们也乐于与你分享更多。 To be with us, To be different.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