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四大家族之一,东乡萧氏家族溯源

美食   2025-01-09 14:45   浙江  

象山人都知道一句话:“东乡萧家的谷,西乡何家的竹,墙头欧家的屋,昌国俞家的福。”

在旧时代,象山东乡的萧家堪称声名远扬的富户聚居地,其坐落于涂茨镇以北约 2.5 公里处,依傍挂佛岩五冲头北麓,此地旧时称作黄泥山,原本不过是一片荒芜的山野。自清朝乾隆年间起(亦有说法称源于雍正时期),萧超儒携同次子与三子,从温州平阳辗转迁徙至象山东乡。经他们父子的悉心经营与开拓,这片土地便以其家族姓氏命名为 “萧家村”。临近解放之际,全村共有 114 户人家,总计 462 人口,涵盖 12 个不同姓氏,其中又以萧、郑两姓人数居多。

1951 年土地改革之时,仅萧姓一族便有 16 户被评定为地主成分,其中又以 “忠”“恕”“信” 三房堪称全县最为富裕的家族。这 16 户地主名下,共拥有田地 22245 亩,山林 6450 亩(均为口叫亩),尚且不囊括宁波鄞州五乡溪的那一万多亩田地(此数据源自原政协主席王庆祥同志所提供信息),另外还占有楼房 144 间,平瓦房 256 间,仓廒以及管理用房 115 间。在往昔岁月里,被尊称为 “萧百万” 的萧氏三大富户,即便置于宁波地区,那也是屈指可数的豪门望族。就拿 “忠”“恕”“信” 三家来说,其名下的田地山园,在旧时从前东乡至南庄平原一带,方圆百余华里范围内,大大小小上百个村庄,皆有萧家产业的踪迹。土地改革之后,村民们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分到了田地与房屋,村庄也随之更名为 “民主村”。1951 年,归属民主乡管辖;1958 年公社化时期,组建生产队;1961 年变更为生产大队;直至 1983 年,才重新恢复民主村之名;1992 年,正式隶属于涂茨镇。

一、东乡萧氏家族的溯源

常言道,树高千尺必有根,水流万里总有源,探寻家族根源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中华民族历来珍视 “木本水源”,对自身祖根更是格外重视,那么萧姓的起源究竟在何方呢?

东乡的《萧氏宗谱》在道光与光绪两朝期间,历经多次精心修订,如今这套珍贵的宗谱分别珍藏于萧善龙、萧若凯以及萧吉敏家中。在《萧氏宗祠》内,还镌刻有《处士萧超儒由平阳迁象山记》《萧维达公墓志铭》以及各类族规家训等重要文献。萧氏一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追溯至久远的周代,萧姓最初定鼎于宋地(现今河南一带)。依据《萧氏河南宗谱》所记载:“萧姓之始,源出子姓,乃是商代贤能之士微子启的后裔。周武王挥师伐纣后,将微子启分封于宋地,令其延续商之祭祀。其所处年代大致在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 90 年的两周时期。”

再查阅萧氏列祖世系及简历可知:大心,作为微子启的第十三世孙,名号正义,诞生于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 722 年)。周庄王十五年,亦即宋闵公十年(公元前 682 年),宋国大将南宫长万因战场落败,屡屡遭受宋闵公的羞辱。一日,二人于蒙泽对弈,言语冲突之下,南宫长万再次蒙羞,不禁恼羞成怒,当场杀害宋闵公,紧接着又手刃大夫仇和与太宰华督,另立公子游为国君,宋国瞬间陷入大乱。宋室诸位公子纷纷逃往萧邑(现今安徽萧县),寻求时任宋国大夫的大心庇佑;闵公之弟御说则逃至毫邑(现今安徽毫州)。大心当机立断,迅速集结各宗室家丁、家将,组建起一支讨伐叛军的劲旅,同时奔赴曹国搬来援军,协助御说,很快便平息了这场惊变,并拥立御说为宋国新君,即宋恒公。

宋恒公复位之后,鉴于大心先是平定南宫长万之乱,后又拥立自己登上国君之位,功勋卓著,遂将大心的封地萧邑升格为萧国,使之成为宋国的附庸国。由此,大心成为历史上萧国的首位国君,在宋国上下备受尊崇,宋恒公及宗室成员,皆习惯尊称其为萧叔大心。可惜的是,萧国在历史长河中仅存续了百余年。公元前 597 年,萧国被楚国所灭,但其子孙后裔始终铭记故国,遂以萧为姓。正因如此,萧叔大心被华夏萧姓一族公认为受姓始祖。

西汉丞相萧何,辅佐高祖刘邦揭竿而起,大军攻入咸阳后,他收缴秦之律令图书,功绩斐然。楚汉相争之际,他力荐韩信出任大将;自己则留守关中,源源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为前线作战提供坚实后盾。西汉王朝建立后,论功行赏,他位居榜首,被封为酂侯,堪称汉代萧姓的开宗之祖。

始迁福建泉州

大约在公元前 90 年至 1615 年这段时期。据《萧氏始祖原圭公图记》记载:“我萧氏一族中,讳原圭公者,乃是汉丞相萧何的八世孙,其一生行事低调,为人温和谦恭,处世忠厚老实,秉持见义必为的准则,乐善好施,从无倦意。中年之时,他毅然从河南迁徙至福建泉州安溪县新康里,其古朴的风貌、善良的心地,备受乡邻赞誉。自他扎根福建泉州后,历经四十五代传承(从汉代绵延至明代),经过漫长岁月的繁衍生息,萧氏一族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再迁浙江平阳

时间跨度约在公元 1615 年至 1761 年。依据《重修萧氏宗谱总序》所载:“待到明朝末年,战火纷飞之际,萧氏四十五世祖居公,偕同堂弟昆仲五人,为躲避战乱,从福建泉州先是辗转至浙江台州仙居;而后再度迁徙至温州平阳二十八都屿兜墩,历经四代繁衍,至四十九世时,宗族昌盛,子孙繁茂,散落异乡各处者众多。

又迁浙江象山

关于迁徙至浙江象山的时间,存有两种不同记载:其一,据《萧氏宗谱》在萧超儒户下所注,迁徙象山的时间为清乾隆辛已年(1761 年),他率领二子奔赴象山。从那时起至 1949 年解放,仅有 188 年历史;其二,依据《萧氏宗祠》内《萧处士超儒由平阳迁象记》石碑所刻,时间为雍正初年,鉴于雍正在位仅十三年,以此推算 “初年” 约在公元 1724 至 1725 年之间,至 1949 年则有 223 年之久。二者相互对照,相差 35 年。尽管如此,萧氏一族自平阳迁至象山,至今仅历经十二代,总体时间并不算漫长。

据《萧超儒由平阳迁象山》记载:处士萧超儒,精通风水堪舆之术,其先祖移居平阳之屿兜墩后,育有五子。因该地难以承载家族繁衍之重任,于清雍正初年,萧超儒率领次子世仁(亦名福)、三子世芳(亦名富),从温州平阳启程,迁徙至象山之俞公岙。未过多久,他又喟叹:“此地亦难让子孙昌盛。” 继而再度迁徙,最终落定东乡崔家岙之黄泥山麓(也就是后来的萧家村),他审视周遭后欣然道:“此地适宜安家立业。” 自此,自他四十九世后的萧氏家族,便在这片荒无人烟的山坳扎根。这位年逾 68 岁的老者与其子在象山东乡站稳脚跟后,迅速洞悉环境优劣,秉持勤俭之道,艰苦创业,教导子孙以务农为本,开荒垦地,种植稻薯,世代传承,直至象山解放,已然历经二百余载岁月。

萧氏家族在最后一次修订族谱时,为确保取名有序,排定世系辈分排行,自四十二世的 “文” 字辈起,又精心拟定了三十世字辈,即:“文孟一祖君、钦荣超世印、启维应良善、若云方夫盛、增美宜敦培、嘉祥必丕振。” 徙象始祖萧超儒定居象山东乡萧家后,家族支脉繁衍昌盛,子孙兴旺发达。随着时光推移,有些家族成员离开萧家村,散居他乡者不在少数:除省外异地之外,在本县境内,有居住于涂茨村、沈岙村、泊戈洋村、虎哨铺村、钱仓村的,亦有定居江岙村者,还有旭拱岙、道人山、爵溪、洋北村等地(详见附表)。这些萧氏后裔,虽同属一族血脉,然岁月悠悠,彼此往来渐疏。倘若没有族谱维系,怕是相见如同陌路,久而久之,甚至可能忘却祖系渊源。

萧氏迁徙至象山,初始仅一人,至五十三世(仅历经四世),已然分炊七十余灶,家族人丁兴旺。由于萧家地处偏远海角,这条不足一公里的小山沟,逐渐暴露出生活资源匮乏的困境,而且富户稀少,穷户居多。富户为求发展,持续向邻区拓展田地产业,穷户则无力施展,无奈之下,只得陆续外出谋求生计,还有些是受富户差遣,前往管理田粮山庄,故而散居他处者大致分为三批:第一批(五十五世,清代时期),萧氏贫困户散居县外的,分布于杭州、湖州、慈溪、镇海、舟山等地,共计 11 户;散居本县各地的有 59 户(详见附表);第二批:多集中在五十六至五十七世两代,于民国后期至五十年代期间,绝大多数为富户子弟,他们陆续外出求学,学有所成后在全国各地任职,此类亦有四十多户(见附表);第三批:伴随改革开放的澎湃浪潮,冲破地域、职业的重重束缚,农村人口大批涌入城市创业,各显神通,这类萧氏家族成员也有四十多户。


历史的背面
历史的背面,换个角度看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