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象山半岛那片被大海深情环抱的区域里,岛屿星罗棋布,众多渔村如繁星点缀其间,各有各的韵味与风情。而大塘岛,宛如一颗遗世独立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着独属于自己的幽光,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难以磨灭的记忆。
生于 70 年代的我,对大塘岛的最初印象,是从那座神秘而庄重的镇潮红庙开始的。红庙坐落在一片宁静的角落,庙墙的朱红在岁月的洗礼下略显斑驳,却依旧透着一种威严的气息。据说,这红庙供奉着蚱蜢将军,那是大塘岛独特的信仰象征。关于蚱蜢将军的传说,如同海风一般,在岛上的每个角落轻轻传颂。相传在往昔的艰难岁月里,蚱蜢将军曾显灵庇佑大塘岛免受灾厄,于是岛民们怀着敬畏与感恩之心,世世代代虔诚供奉。我还记得小时候,跟着长辈们走进红庙,那袅袅的香烟,昏暗的烛光,以及长辈们庄重的神情,都让我对这座庙宇和里面的神祇充满了敬畏。
西洋岸,是大塘岛最具活力与浪漫气息的地方。长长的海岸线蜿蜒伸展,沙滩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海浪一波接着一波地涌来,拍打着岸边的礁石,溅起白色的浪花。在 70 年代,这里是我们孩子们的天然游乐场。我们在沙滩上奔跑嬉戏,追逐着退去的海浪,捡拾着形状各异的贝壳。那些贝壳像是大海馈赠的珍宝,被我们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偶尔,还能在沙滩上发现搁浅的小鱼小虾,我们会兴奋地将它们捧起,放回大海,感受着生命的奇妙与珍贵。
英山与叶口山,如同两位沉默而坚毅的守护者,静静地屹立在大塘岛上。英山的山坡上,植被繁茂,各种不知名的野花在风中摇曳生姿。我们常常在山上放牛,牛儿悠闲地吃草,我们则在一旁玩耍。山上有几处清泉,泉水清澈见底,甘甜可口。在炎热的夏日,我们会趴在泉边,痛饮一番,那清凉的泉水瞬间驱散了身上的暑气。叶口山则略显险峻,它的山峰高耸入云,山上的石头奇形怪状。我们曾怀着探险的心情,小心翼翼地攀爬叶口山,站在山顶俯瞰整个大塘岛,那种 “一览众山小” 的感觉让我们兴奋不已,仿佛自己成为了世界的主宰。
大塘岛的生活,与土地和海洋紧密相连。在 70 年代,种棉花是岛上一项重要的农事活动。春天,我们跟着大人在田地里忙碌,播下棉花的种子,然后期待着它们发芽、生长。夏日里,棉花植株茁壮成长,开出洁白的花朵,像一片片云朵落在田间。到了收获的季节,大家又忙着采摘棉花,那蓬松的棉花团被我们小心翼翼地摘下,装满一个个袋子。这些棉花,经过岛民们的巧手,被纺织成布,制成衣物,温暖着每一个大塘岛人。
而围堵大塘港,则是大塘岛历史上一项伟大而艰辛的工程。那时候,全岛的男女老少齐上阵,大家扛着工具,喊着号子,在海边筑起一道道堤坝。在围堵的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汹涌的海水一次次冲垮刚刚筑起的堤坝,但岛民们没有放弃。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地修补、加固。我还记得父亲那疲惫却坚定的身影,他日夜奋战在围堵大塘港的工地上,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终于,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大塘港逐渐被围堵起来,形成了一片新的水域,为大塘岛的渔业发展和农田灌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大塘岛的美食,也是记忆中的一抹亮色。新鲜捕捞的海鱼,无论是清蒸还是红烧,都散发着浓郁的鲜味。还有那用海边的小海鲜熬制的汤,鲜美无比,每一口都充满了大海的味道。岛上的妇女们擅长制作各种糕点,用自家种的粮食和岛上的特产为原料,制作出的糕点香甜可口,那是家的味道,是大塘岛独有的风味。
如今,时光已经悄然流逝,大塘岛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曾经的农田上建起了新的房屋,沙滩边也有了更多的游客设施。但在我的心中,70 年代的大塘岛永远是那般纯粹、那般美好。那些童年的往事,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在我的记忆里闪闪发光。大塘岛的故事,是一部写满了坚韧、勤劳与温情的史书,它将永远被珍藏在每一个大塘岛人的心中,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那份对大塘岛的眷恋与热爱,永远不会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