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及孝公死,国人怨商君,至于车裂之。其患流渐,至始皇赤衣塞路,群盗满山,卒以乱亡,削刻无恩之所致也。三代积德而王,齐桓继绝而霸,秦、项严暴而亡,汉王垂仁而帝。故仁恩,谋之本也。
郦生说汉王曰:“方今燕、赵已复,唯齐未下。今田横据千里之齐,田间据二十万之军于历城,诸田宗强,负海,阻河、济,南近楚,民多变诈,陛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下也。臣请奉明诏说齐王,令称东藩。”于是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曰:“王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所归,则齐国未可保也。”齐王曰:“天下何归?”曰:“归汉。”王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与项王戮力西面击秦,约先入咸阳者王之。汉王先入咸阳,项王倍约不与,而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与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杰贤才,皆乐为其用。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而下。王疾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田横以为然,即听郦生,罢历下兵战守之备,与郦生日纵酒,此郦生之谋也。及齐人蒯通说韩信曰:“足下受诏击齐何故止将三军之众不如一坚儒之功。可因齐无备击之。”韩信从之,郦生为田横所害。后信、通亦不得其所,由不仁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善谋下》)
材料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足下受诏A击B齐C何故D止E将F三军之众G不如一坚H儒之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中是根本的意思,与《大学之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的“本”词义相同。
B.陛下,“陛”指帝王宫殿台阶。“陛下”原指台阶下的侍者,后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C.三秦,政治概念,是现在陕西省的陕南、陕北和关中地区等三个区域范围的政权统称。
D.敏,文中指的是聪慧、聪敏,与《论语》“敏于事而慎于言”中的“敏”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序》中提到齐桓公帮助被灭亡之国延续宗祀而称霸,秦朝和项羽因残暴无道而灭亡,汉高祖广施仁德而称帝。
B.《新序》中提到郦生向汉王献策,他认为以汉王的兵力短期也很难把齐国攻下,还不如游说齐成为汉的东方属国。
C.《新序》中提到田横认同汉王的话,于是他听从了郦生的建议,撤除了历城的守备兵,天天和郦生一起纵情饮酒。
D.颜渊问“仁”,孔子认为要做到克己复礼才可达到“仁”的境界,强调要做到“仁”必须要靠自己,不能靠别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至始皇赤衣塞路,群盗满山,卒以乱亡。(4分)
(2)汉王先入咸阳,项王倍约不与,而王汉中。(4分)
14.两则材料都在谈论“仁”,但论述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10.C E G(“足下受诏击齐”中,“击齐”是“受诏”的目的,二者联系紧密,共同作“足下”的谓语部分,故在“击齐”后C处断开;“将三军之众”中省略主语“足下”,“三军之众”是“将”的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单独成句,前后E、G处断开。故选CEG。)
11.C(A项,正确。B项,正确。C项,“政治概念”错误。“三秦”在此处应该是地理概念而非政权名称。D项,正确。聪慧、聪敏/勤勉。故选C。)
12.C(“《新序》中提到田横认同汉王的话”错,根据原文“田横以为然,即听郦生,罢历下兵战守之备,与郦生日纵酒,此郦生之谋也”,田横认同的不是汉王的话,而是郦生的话。)
13.(1)到秦始皇时,路上都是囚徒,满山都是强盗,最终(秦国)因为天下大乱灭亡了。(“赤衣”“卒”“以”各1分,句意1分)
(2)汉王先攻入咸阳,但是项王却违背了盟约不给,而是让他到汉中去称王。(“倍”“与”“王”各1分,句意1分)
14.①材料一侧重强调“仁”和“仁政”的重要性,突出“不仁”(不施仁德)的危害,重点在“治国”;(或:材料一侧重从对他人及天下施行仁德仁政的角度谈论“仁”)②材料二侧重阐释“仁”的内涵和实现“仁”的具体方法,重点在“修身”。(或:材料二侧重从对自身的修养角度谈论“仁”)(3分,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等到秦孝公去世以后,国人都怨恨商君,以至于把他车裂。商君造成的祸乱逐渐发展,到秦始皇时,路上都是囚徒,满山都是强盗,最终(秦国)因为天下大乱灭亡了,这都是刻薄寡恩所导致的结果。夏、商、周三代积累仁德而称王天下,齐桓公帮助灭国延续宗祀而称霸诸侯,秦朝和项羽因为残暴无道而灭亡,汉高祖广施仁德而称帝。所以说仁德恩惠,是一切计谋的根本。
郦生向汉王献策道:“如今燕国、赵国都已经平定,只有齐国还没有攻打下来。而今田横占据着幅员千里的齐国,田间带领着二十万大军驻扎在历城,田氏家族力量强大,他们背靠大海,又有黄河、济水的险阻,南面接近楚国,齐人又多狡诈善变,陛下即使是派遣数十万军队,也不可能在一年半载的时间里把齐国攻打下来。我请求带着陛下的诏令去游说齐王,使齐国成为您东方的属国。”于是汉王就派郦生去游说齐王。郦生对齐王说:“您知道天下人心的归向吗?”齐王回答说:“不知道。”郦生说:“若是大王您知道天下人心的归向,那么齐国就可以保全下来;若是不知道天下人心的归向,那么齐国就可能保不住了。”齐王问道:“天下人心归向哪里?”郦生说:“归向汉。”齐王又问:“先生为什么这样说?”郦生回答:“汉王和项王合力西进攻打秦军,预先约定先攻入咸阳者做关中王。汉王先攻入咸阳,但是项王却违背了盟约不给,而是让他到汉中去称王。项王迁徙义帝并派人杀了他,汉王知道后便发动蜀汉的军队去攻打三秦,出函谷关而责问义帝在哪里。他召集天下的兵马,拥立诸侯国的后裔复位,攻下城池立刻就封有功的将领为侯,得到金银财宝就立刻分赠给士兵,和天下同享其利。那些英雄豪杰、贤能之人,都乐意被汉王所重用。诸侯的军队,从四面八方来投归。蜀汉的粮食,船挨着船不断运来。您若是赶快投降汉王,那么齐国的社稷还能够保全下来;倘若是不投降汉王,那么齐国就要面临亡国的危险了。”田横认为郦生的话有道理,就听从郦生,撤除了历城的守备兵,天天和郦生一起纵情饮酒,这都是郦生的谋略啊。后来齐国人蒯通去游说韩信说:“将军您接受汉王的诏令攻打齐国,为什么按兵不动呢?您带领着三军众多的将士,反倒比不上一个无用儒生的功劳。您可以乘着齐国没有防备去攻打它。”韩信听从了蒯通的意见,郦生因而被田横杀害。后来韩信和蒯通也没有得到善终,这都是由于他们不施仁德的结果啊。
材料二:
颜渊问仁德。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做到这样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践仁德在于自己,哪里在于别人呢?”颜渊说:“请问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让我实践您这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