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效难》何谓难知之难?人物精微 材料二:文信侯出走,与司空马之赵 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摘   2024-11-18 10:53   山东  

材料一:

何谓难知之难?人物精微,能神而明,其道甚难,固难知之难也。是以众人之察不能尽备。故各自立度,以相观采。或相其形容,或候其动作,或揆其终始,或揆其儗象①,或推其细微,或恐其过误,或循其所言,或稽其行事。八者游杂,故其得者少,所失者多。是故必有草创信形之误,又有居止变化之谬。故其接遇观人也,随行信名,失其中情②。犹听有声之类,名随其音。夫名非实,用之不效。故曰:名犹口进,而实从事退。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故名由众退,而实从事章。此草创之常失也。故必待居止,然后识之。故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然后乃能知贤否。此又已试,非始相也。所以知质,未足以知其略。且天下之人,不可得皆与游处。或志趣变易,随物而化。或未至而悬欲,或已至而易顾,或穷约而力行,或得志而从欲。此又居止之所失也。由是论之,能两得其要,是难知之难。

(选自《人物志·效难》,有删改)

材料二:

文信侯出走,与司空马③之赵,赵以为守相④。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说赵王曰:“文信侯相秦,臣事之,为尚书⑤,习秦事。今大王使臣守小官,习赵事。请为大王设秦、赵之战,而亲观其孰胜。赵孰与秦大?”曰:“不如。”“民孰与之众?”曰:“不如。”“金钱粟孰与之富?”曰:“弗如。”“国孰与之治?”曰:“不如。”“相孰与之贤?”曰:“不如。”“将孰与之武?”曰:“不如。”“律令孰与之明?”曰:“不如。”司空马曰:“然则大王之国,百举而无及秦者,大王之国亡。”赵王曰:“卿不远赵,而悉教以国事,愿于因计。”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国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为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

(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

[注]①假象:拟想的形象。②中情:内心的实际情况。③司空马:人名,文信侯吕不韦的下属。④守相:代理相国。⑤尚书:官名,秦相国的属官,主管文书。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臣少A为秦刀笔B以官长C而守小官D未尝为E兵首F请为大王G悉赵兵H以遇。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或循其所言”中的“循”与成语“循规蹈矩”中的“循”词义不同。

B.“富视其所与”与“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两句中的“与”词义相同。

C.侯,爵位名,依据《礼记》,爵位一般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D.“内恶赵之守”与“恶施不孝”(《墨子·兼爱》)两句中的“恶”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认识人才不容易,一般人审察人才的方法也不可能彻底完备,因为人的才智是奇异精妙的,而想要了解人的才智非常困难。

B.人们听见一类事物的声音,就根据声音为之命名;而人们结交观察人才时,轻易地相信其行为和名声,不掌握他内心的实际情况。

C.认识人才要看其行动,如看他没当官时安心于什么,看他当官后举荐什么人,看他窘困时的所作所为,看他贫穷时索取是否正当。

D.司空马认为:赵国割地,秦国就会撤军,赵国守住了一半国土,仍可以生存,并且合纵抗秦还会成功。赵王批评、指责了其看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且天下之人,不可得皆与游处。或志趣变易,随物而化。(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材料一告诉我们,认识(辨识)人才是很难的。你认为赵王辨识认清了司空马吗?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0.BDF[(原文标点)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

11.B(B项,两句中的“与”词义不同:前者为“给予”,后者为“亲附、亲近”。A项,两个“循”词义不同:前者为“沿着,这里引申指听取”;后者为“依照、遵守”。C项,解说正确。D项,两句中的“恶”词义不同:前者为“忌讳,引申指担心”;后者为疑问代词“怎么、如何”)

12.D(“赵王批评、指责了其看法”分析不当,应是“赵王对其看法表示不认可,希望他重新考虑”)

13.(1)况且天下的人,不能够全部与他们交往相处。有的人志趣改变,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游处”“变易”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2分)

(2)(如果)合纵联盟成功,那大王名义上虽然失去了半个赵国,实际上却得到了崤山以东诸侯共同抵抗秦国(的合纵联盟),秦国也就不难被灭亡了。(“从事成”“敌秦”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2分)

14.[示例一]赵王没有辨识认清司空马。(1分)赵王草率地任命司空马为代理相国,并表示愿意听取司空马的意见,赵王注重其名声和言论,不注重掌握他内心的想法。(2分)赵王后来拒绝了司空马的建议,也只是不愿意把希望都寄托在司空马身上。(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示例二]赵王最终辨识认清了司空马。(1分)秦国出兵进攻赵国,司空马建议割出赵国一半的土地给秦国,又请求带领赵国的全部军队去抗击秦国,都被赵王拒绝了。(2分)赵王看清了司空马内心的想法,司空马其实是为秦国服务的。(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什么是认识人才本身的难处呢?人的才智是奇异精妙的,能够深入人才的精神世界进而了解他的才智,这本身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所以说认识人才本身就是不容易的事。所以一般人审察人才的方法不可能是彻底完备的。所以各自确立了自己的标准,以此来对人才进行观察和任用。有的看人的外貌,有的观察人的举动,有的揣度他的出发点是否正确,有的揣度他拟想的形象,有的审察他的细微之处,有的忽略他的过失和错误,有的听取他的言论话语,有的考察他做事的效果。上述八种做法是杂乱没有系统的,所以在审察任用人才上所得者少,所失者多。所以必然会有草率地相信外表的失误,也会有所用人才地位或职位的变化与内心不一致的谬误。因为他结交观察人才的时候,轻易地相信对方的行为和名声,不掌握对方内心的实际情况。这就好像听见一类事物的声音,就根据声音为之命名一样。名不副实,就没有人们预期的效用。所以说:名声通过众人之嘴而宣扬提升,而实际却因为事实而下降。真正的智慧在内心的人,名气和实际不相符,但任用他们却可以取得成效。所以说明因为众人不认识而名声减退,但实际却因做事效果显著而名声彰显。这些都是草率审察人才而常有的失误。所以说一定要观察他的行动,才能认识他的才能。所以在他没当官的时候看他安心于什么,在他当官以后看他所举荐的人,在他富裕的时候看他所施与别人的东西的多少,在他窘困的时候看他的所作所为,在他贫穷的时候看他索取是否正当,这样以后才能知道他贤能与否。这样做是通过考验知人,不是仅仅凭眼睛看。所以知道一个人的本质,还不足以知道他所采用的方略。况且天下的人,不能够全部与他们交往相处。有的人志趣改变,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有的人志向还没达到就因欲望的诱惑而改变,有的人已经达到了志向却又发生了改变,有的人处于穷困贫贱中却努力行动,有的人得志后却纵欲而为。这又是考察人才没有顾及情况的变化而发生的失误。由此论之,(考察人物既要了解他的性情,又要考察他的变化)两方面都要做到,这就是难以认识人才的困难。

材料二:

文信侯吕不韦被逐出走,他的亲信司空马到了赵国,赵王任命他为代理相国。这时秦国出兵进攻赵国。司空马游说赵王说:“文信侯做秦国丞相时,我在他手下管理文书,熟悉秦国的情况。现在大王让我担任代理相国,我也要熟悉赵国的情况。请让我假设现在秦、赵两国要交战,我们亲自去观察到底谁能取胜。您看赵国和秦国哪个大?”赵王说:“赵国不如秦国大。”他又问:“哪一国人口多?”赵王说:“赵国不如秦国人多。”又问:“金钱、粟米哪一国富有?”赵王说:“赵国不如秦国富有。”又问:“哪一国治理得更好?”赵王回答说:“赵国比不上秦国。”又问:“哪一国的丞相贤能?”赵王说:“赵国的丞相不如秦国的贤能。”又问:“哪一国的将军指挥高明?”赵王说:“赵国的将军不如秦国的高明。”又问:“哪一国的法令严明?”赵王说:“赵国的法令不如秦国的严明。”司空马说:“这样说来,大王的国家哪一点也不如秦国,大王便要亡国了。”赵王说:“您不认为赵国地远,能毫无保留地教导我治国方略,我愿意听取您的意见。”司空马说:“大王可割出赵国一半的土地送给秦国,秦国不动一刀一枪而得到半个赵国,它一定非常高兴。秦国担心赵国内有守备,外有诸侯救援,必然会立刻接受割地。秦国接受了赵国的割地,就会撤军,赵国守住了一半国土,仍然可以生存。秦国得到半个赵国,更为强盛,崤山以东各国诸侯必然害怕亡国;赵国处境危险,诸侯必然感到恐惧,一恐惧就会来援救赵国,这样,合纵抗秦的事就会成功。我请求替大王去组织合纵联盟。(如果)合纵联盟成功,那大王名义上虽然失去了半个赵国,实际上却得到了崤山以东诸侯共同抵抗秦国(的合纵联盟),秦国也就不难被灭亡了。”赵王说:“前些时候,秦国出兵进攻赵国,我们割让了河间十二县,土地减少了,兵力削弱了,还是免不了遭到秦国的战祸。现在又要割让半个赵国去增强秦国的力量,我实在无力自保,眼看就要灭亡了。希望您重新考虑。”司空马说:“我年轻时担任秦国的刀笔吏,在秦国以办理文书的差役而担任小官,没有做过军事将领,我请求为大王带领赵国的全部军队去抗击秦国。”赵王不肯任命司空马为将。司空马说:“我奉献计谋,大王不采纳,这样我也没有什么可以为大王效劳的了,请允许我离开赵国。”

古诗文学习
古诗文学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古诗词名句,古诗鉴赏试题,文言文试题及翻译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