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业,价格战的烈火正在吞噬汽车供应链,“降本”早已不是个别企业的个别现象,而是整个行业的“潜规则”。
近日,比亚迪对供应商的一则降本要求邮件流传于网络。该邮件称,比亚迪向该供应商所供货产品提出降价需求,即从2025年1月1日起降价10%。
10%——由于这一数字远高于零部件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引发了广泛关注。一封广为传播的对于比亚迪降价的回应,更是得到供应链企业的广泛认同。
这场价格战到底能“卷”到何时?无解。但是行业的利润已经到了冰点。
中国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没有硝烟的价格“自杀战”。岁末年初,这场战役丝毫没有偃旗息鼓的迹象,而汽车供应链同样被这场旷日持久的“恶性降价”所吞噬。
针对汽车供应链“内卷式”降本对产业的影响,本期智库说,对话三位中国汽车三十人智库专家,这里不具名发布。
核心观点:
今年再降10%,加上超长的回款账期,可能会直接影响多数供应商的正常运营,导致严重侵蚀产业生态,甚至反噬整车企业自身,不一定能达成急于“清场”的目的。 头部车企的示范效应在行业内泛滥,会进一步恶化本来不理性的竞争,最终伤及我国汽车行业,同时触及全球汽车产业,引起国外同行和社会各界的警觉,对我国汽车企业国际化产生深远的不利影响。 “货赢一轮”这种所谓行业龙头游戏,即便是胡雪岩也逃不过盛极而衰;汽车是个涉及到人身安全的长周全代步工具,车厂与生态链至少要具备十年以上品质与服务维护,前提是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链。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大家都能盈利的前提下,主机厂的确处于顶端,但是如果逼的所有供应商都亏本时,是不是也就到了“亦能覆舟”的边缘了。这样的恶性竞争一定会伤及整个产业链。
智库君:您如何看待让供应商降低10%成本这一事件?
专家A:供应商连年降价,已在苦苦支撑。今年再降10%,加上超长的回款账期,可能会直接影响多数供应商的正常运营,导致严重侵蚀产业生态,甚至反噬整车企业自身,不一定能达成急于“清场”的目的。
可怕的是头部车企的示范效应在行业内泛滥,会进一步恶化本来不理性的竞争,最终伤及我国汽车行业,同时触及全球汽车产业,引起国外同行和社会各界的警觉,对我国汽车企业国际化产生深远的不利影响。
专家B:“货赢一轮”这种所谓行业龙头游戏,即便是胡雪岩也逃不过盛极而衰;汽车是个涉及到人身安全的长周全代步工具,车厂与生态链至少要具备十年以上品质与服务维护,前提是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链;“一轮龙头”在信息互联网时代,不可能留住“一轮”消费者,消费者更期待可靠保障的、具备可持续性的汽车生态链。
专家C:按照市场的自然法则,大鱼吃小鱼,小雨吃虾米,似乎天经地义。但是从汽车产业健康发展来说,这样的“丛林原则”应该构成不正当竞争了,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缺席了。强制降价10%,如此剧烈竞争的汽车市场,有哪家零部件供应商再降10%能不亏本?
智库君:当然,这次头部车企砍价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车企都在效仿,如此一来,行业堪忧,您如何看?
专家A:我国电动智能化有今天的成就,是中央政府和汽车及相关产业共同努力的成果,希望在此基础上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为市场、客户提供优质的电动智能汽车产品与服务;在此基础上产业链的优强企业都有合理的投资回报和经营效益,为创新投入创造基本条件;企业员工有与其贡献对应的薪酬、福利,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和谐社会贡献汽车企业的力量,而这些都必须要求企业创造合理的利润。
专家C: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大家都能盈利的前提下,主机厂的确处于顶端,但是如果逼的所有供应商都亏本时,是不是也就到了“亦能覆舟”的边缘了。这样的恶性竞争一定会伤及整个产业链。
智库君:明年价格是否会更加激烈?您的判断基于什么?
专家A:明年估计整车的价格战还会继续,我预计这个态势要到很大一批整车厂倒下为止。这会导致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消费者虽然短暂受益,但汽车的质量和可靠性可能受到影响。
专家B:单纯依靠低价来争夺市场的策略,显然不是可持续的路径。虽然部分车企短期内可能因降价而获得市场份额,但长期来看,低价竞争带来的将是无尽的痛苦——没有利润的支撑,企业将失去继续创新的动力,研发投入将被迫缩减,而市场上的竞争将愈发依赖“拼死耗”的策略。
专家C:如果政府主管部门不管,市场竞争会更严峻。就这样竞争下去,80%汽车企业和供应商都得倒闭。当然,通过兼并重组、扩大生产规模,有效摊薄开发成本,适度的价格竞争,能够优胜略汰,淘汰低效、落后产能。但是,10%降本,貌似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这绝不是“适度的价格竞争”。
智库说:此刻,您有什么建议?
专家A: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获得成本优势及至竞争优势才是正道,单纯的持续粗暴的价格竞争,是不可取的。
专家B:除了行业自律,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补充更多涉及汽车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行业建立可持续生态链,守护人民安全出行的底线。
余 宁 众擎资本管理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