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随着蔚来公布三季度财报,15家上市车企的财报全部出炉,在汽车“内卷”的裹挟下,以比亚迪、吉利、长城为代表的中国车企,他们以及他们的掌门人的战略选择与经营之道,已经大相径庭、甚至分道扬镳。
从“台州宣言”开始,庞大的吉利集团已经从战略扩张转向战略收缩,于是才有了几何并入银河、领克并入极氪,以及未来的更多可能;相反刚刚完成30岁庆典的比亚迪,在工程师之魂的加持下,依然狂飙突进,攻城掠地;不做亏本生意的长城,在造车赛道中权衡利弊,直奔利润,“有所为,有所不为”……
比亚迪、吉利、长城选择分化的背后,是更多车企在内卷裹挟中“分道扬镳”的策略抉择。
利润率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价格战”裹挟下,今年前三季度国内汽车行业利润率维持在4.6%的水平,利润率明显偏低,相较于相较下游工业企业利润率6.1%的平均水平,仍处于下风位置。
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车企盈利压力急剧增大,传统车企和新势力们都无法独善其身,在销量与利润中抉择,车企全面交卷三季度,喜忧参半中,考验着车企在行业阵痛期的战略与选择。
比亚迪一骑绝尘,最“吸金”的车企当之无愧;吉利利润暴增后,开始整合聚焦;跳出“唯销量论”,长城直奔利润。
摘下“全国规模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头衔的上汽、失去“两田”利润奶牛的广汽、仍以燃油车为主要销量支撑的长安,合资红利不再,亟需寻求新的利润支撑。
傍身华为让赛力斯实现“翻身”,扭亏为盈让同处华为“朋友圈”的北汽蓝谷、江淮汽车看到更多可能性。
理想盈利但难掩疲态;小鹏、零跑交出史上最强财报,同比减亏开始靠岸;蔚来三季度营利双降,新势力格局重塑。
比亚迪、吉利、长城:在利润与销量中分道扬镳
“价格战”的厮杀中,要利润还是要销量?这对游戏的“执掌者”比亚迪来说,并不是一道单选题。行业利润陷入低点,比亚迪依然一骑绝尘。
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共实现营收5022.51亿元,同比增长18.94%;净利润252.38亿元,同比增长18.12%,相较去年同期净利润增速(82.16%)有所放缓,但依然是中国汽车品牌中最赚钱的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三季度比亚迪单季营收首次超过特斯拉,实现营收2011.25亿元,同比增长24.04%,而特斯拉当季营收为251.8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00亿元);在毛利率这一关键指标上,2024年第三季度,比亚迪这一数据维持在21.9%,单是汽车业务毛利率达到了25.6%,特斯拉仅为16.4%,相差近10个百分点。
比亚迪三季度毛利率为21.9%,其中汽车业务毛利率环比回升至25.6%。除了三季度营收方面超越特斯拉,比亚迪还在毛利润方面也超越了特斯拉。此外,比亚迪三季度毛利率为21.9%,其中汽车业务毛利率环比回升至25.6%。国金证券认为,毛利率恢复原因主要为DM-i混动车型放量以及单车成本继续下降。据其推算,比亚迪当季单车成本在10.3万元,环比下降2.3%。
垂直整合策略和庞大的规模,带动比亚迪单车成本的下降和净利的提升,2024年,比亚迪率先在行业中掀起“价格战”,继续狂飙走量。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售273.64万辆,同比增长32.18%,这一成绩也让“中国销量最高的汽车制造商”从上汽易主。
吉利汽车前三季度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676.84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第三季度营收603.78亿元,同比增长20%,创下单季收入创历史最高水平;1~9月吉利总销量达148.97万辆,同比增长32%,新能源产品发力与加持下,已完成全年200万辆销量目标的74.5%。
持续向好的营收水平,以及快速扩大的销售规模,推动吉利利润进一步暴增,受益于规模效应和产品结构优化成效,前三季度公司的股东应占溢利达130.53亿元,同比增长358%,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成为自主品牌中盈利增速最快的车企,130亿元的利润仅次于最“吸金”的比亚迪。
当然,李书福依然看到了庞大的吉利面临的风险,与比亚迪不同,从台州宣言开始,吉利已经从战略扩张走向战略收缩。
几何品牌并入银河系列,升级独立的新能源品牌;极氪、领克股权结构优化整合。《台州宣言》中的“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等举措逐步落地。在当前激烈的造车赛道中,“大吉利”版图也要逐步聚焦,推动各业务板块加速整合。
以极氪为例,今年第三季度总营收为183.6亿元,同比增长31%,环比下降8.4%;净亏损为11.39亿元,即便同比有所收窄,但单季度超10亿的亏损依旧是“包袱”所在。今年以来,极氪在研发投入层面上投入了19.66亿元。极氪CEO安聪慧所预计的盈利时间点,还在明年。
多品牌作战势必有更多的可能,但无法摆脱高投入、长周期以及品牌内耗之间的风险。品牌整合,运营与研发资源共享,将进一步完成降本增效,避免内耗,加速子品牌迈向盈利。
李书福曾表示“吉利会对品牌的去留重新裁定”。几何收编银河,领克并入极氪后,“吉利系”或许还将有新的调整。
做大规模后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吉利进入战略转型新阶段,从战略聚焦到品牌合并、技术合并,这场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后,吉利要集中优势资源、重点突破形成合力,应对市场竞争。
跳出“唯销量论”,在董事长魏建军的操盘下,长城汽车亏损特别严重的适度少销售,不亏、微亏或是利润比较高的就大力推广,“不做亏本的生意”在财报中直观体现出来。
今年前三季度,长城汽车实现营业收入1422.54亿元,同比增长19.04%;归母净利润为104.28亿元,同比增长108.78%,均创下同期历史新高。不随行业“价格战”所动,长城前三季度的单车平均售价也逆势从去年的14.36万元上涨至16.7万元,20万元以上的车型销量同比增加38.7%至21.25万辆,占总销量的比重接近四分之一。
在魏建军看来,于盈利,企业要是没有造血能力、不盈利是走不远的;于销量,长城则不害怕销量下滑,“销量前十名的车企大部分都亏钱了”。
没有能力像比亚迪一样“既要又要”,就需要在销量与利润之间做出选择。选择销量在激烈的竞争中扩大声量,就需要承担透支企业的风险;选择利润保持价格底线,就需要接受市场份额收缩的现实。
如长城守住了利润,但今年1~9月累计销量为85.38万辆,同比下跌1.18%,160万辆的年度销量目标完成率仅为53.36%,刚刚过半。
行业阵痛期,在要销量要利润的抉择中,自主品牌开始分化,而长城则是以利润为导向的典型车企之一。
上汽、长安、广汽,困于合资
合资品牌几十年来建立起来的优势逐渐松动,市场份额连年下降,直到2023年,自主品牌以56%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合资品牌,双方易位,。乘联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主流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仅有41%,“寒意”直逼合资车企。“利润奶牛”的流失,正在影响着以合资品牌作为重要支撑的传统汽车集团们。
失去“全国规模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的头衔之后,上汽集团前三季度下滑态势明显,累计营收4304.82亿元,同比下降17.74%;净利润为69.07亿元,同比下滑39.45%。而在这69.07亿元的利润里,还有51.3亿元是卖MG印度公司股权得来的,抛开这部分,上汽所剩的利润下跌则更为明显。
对此,上汽集团在财报中将业绩下滑原因归结于“燃油车市场下滑、价格战空前激烈,公司销售收入减少,毛利下降,现金流入减少。”
上汽曾经的销售主力合资品牌,市场端已呈现疲态。自主品牌的崛起蚕食并压迫着合资市场,上汽通用、五菱、大众三驾合资马车受到打击。今年前三季度,上汽大众累计销量同比下降7.24%,上汽通用同比下降61.55%,两大品牌相加较去年同期少卖了约50万辆。
2018年的巅峰时刻,上汽集团总营收突破9000亿元,净利润高达360亿元,市值逼近4400亿元,在规模、利润上全速走在自主品牌前列,甩开同行。如今合资品牌黄金年代不再,自主品牌无法弥补,电动汽车业务迟迟没有起色,营利双降,上汽也有了更多的紧迫感。
另一家依赖于合资车的传统车企——广汽集团,三季度已陷入亏损状态。
前三季度营收740.4亿元,同比下降24.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微薄的1.2亿元,同比下降97.34%,利润率连1%都不到。其中,第三季度净利润亏损13.96亿元,同比下降190.40%,录得上市以来最大的单季亏损。
单季度和前三季度利润均创下了上市14年以来的历史最差表现,对于业绩水平的变化原因,广汽集团在财报中指出,主要是本报告期汽车销量同比下滑、商政投入增加、盈利下降,合营企业优化冗余产能一次性开支,汇率变动引起汇兑损失增加等导致净利润同比减少等综合所致。
作为曾经的两大“利润奶牛”——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前三季度占据了广汽集团超过60%的销量,仍是主要的销量支撑,但均已呈现两位数下滑,市场表现疲软。在市场向电动化转型的时代,合资贡献越来减少,行业利润率不断下滑,研发的投入快速飙升,转型任务艰巨,面临销量和财务双重压力。
拉扯之下,广汽集团的改革也迫在眉睫,为推动自主品牌加速补位,广汽大步迈进,对自主品牌的管理模式由战略管控向经营管控转变,同步实施相关组织机构改革广汽,试图强化对自主品牌的管控,以带动公司加速向智能化、电动化转型。
换言之,失去合资利润支撑后,当新能源车业务成为业绩分水岭,广汽将重点更多放置在了自主品牌上。
同样处于向新能源转型关键期的长安汽车,前三季度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窘境。前三季度,长安汽车营收1109.59亿元,同比增长2.54%;净利润35.79亿元,同比下滑63.78%,下降幅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对于业绩下滑原因,长安汽车证券事务代表揭中华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一是主动调整销售结构,销量出现下滑,影响当期收入和利润表现;二是三季度末新产品密集投放,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相应增加;三是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新增资源投入。
当前燃油车仍是长安汽车营收和利润的主要来源,自主品牌新能源在总销量中占比仅为23.5%,当燃油车市场整体下滑,连续四个月跌破破50%,“利润奶牛”流失,长安汽车自然难有出色的成绩。
弥补合资颓势下的缺漏,唤醒自主品牌加速发展,尽快推动向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上汽、广汽、长安在电动化转型与自主品牌崛起的时代中,有着相似的烦恼与更为紧迫的业务。
华为系加持:谁能成为下一个赛力斯?
背靠华为,问界大卖,赛力斯实现“翻身”,业绩暴涨。
今年前三季度,赛力斯营收达1066.27亿元,同比大增539.24%;归母净利润40.38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22.94亿元,同比扭亏为盈;扣非归母净利润为37.63亿元。
对于前三季度实现盈利的原因,公告称,第一,公司销量及营业收入持续增长;第二,产品结构调整,高价值产品的销售规模增长;第三,公司坚持技术创新、价值贡献的经营方针,生产经营全链条精细化管理,产品毛利率同比增加。
扭亏为盈离不开华为的支撑。今年以来,赛力斯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攀升,1~9月累计销量达31.67万辆,同比增长364.23%。其中,问界新M7年度累计交付量已突破16万辆,上市至今交付量突破20万辆大关;问界M9上市10个月累计大定超16万辆。
“智选模式下,受益最大的一定是与华为合作最早、积累最深、产品型号最丰富的赛力斯。”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曾表示,华为智选模式会与其他厂商合作,是因为赛力斯一家的资源有限,问界生态联盟中还会加入少数几家厂商,但无论如何,这个模式最大的受益者还是赛力斯。
销量激增、扭亏为盈之时,赛力斯重启分红,拟派发现金红利5亿元(含税),占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12.38%。
赛力斯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为华为“朋友圈”的其他车企提供了更多可想象性,北汽蓝谷、江淮汽车也期待能从与华为的合作中获得足够的利润。
北汽蓝谷今年前三季度累计营业收入为98.18亿元,同比增长5.49%,净利润亏损44.91亿元,第三季度首次实现了减亏,财务状况有所好转。
北汽蓝谷称,营收增长主要系业务收入同比增加所致,净亏损扩大主要系综合毛利同比减少,研发与品牌渠道建设投入持续增加所致。
与华为鸿蒙智行合作的享界,曾被外界视为北汽新能源“翻身”的关键,期待北汽蓝谷复制赛力斯的暴增。
不过,冲击高端市场的享界S9,当前生量依然优先,今年9月该车售出2169辆,与同为鸿蒙智行的问界M7等车型销量差距明显。想要复制问界的爆款路径,如赛力斯一般实现扭亏为盈,对北汽蓝谷来说还需要时间。
去年和华为达成合作后,迎来“第四界”MAEXTRO尊界,江淮汽车也被寄予厚望。
今年前三季度,江淮汽车营业收入为322.06亿元,同比下滑5.06%;净利润为6.25亿元,同比大增239.86%,但江淮汽车扣非归母净利润仍处于亏损状态。
营收微降,但净利润大增,对此,江淮汽车解释称,这主要源于公司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和债务结构,积极开拓海内外市场,报告期内实现汇兑收益增加和财务费用减少。另一方面,公司持续致力于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报告期内资产处置收益大幅增加所致。
换言之,江淮的利润激增,并不是卖车卖来的。
今年前三季度,江淮汽车累计销量31.53万辆,同比下降4.72%,其中,江淮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2.16万辆,同比小幅增长1.48%,在市场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新能源上犯难的江淮汽车,也亟待通过与华为合作提振业绩。当前与华为合作的尊界品牌刚刚在广州车展上亮相,将在11月底的发布会上与Mate70一同发布,余承东称,尊界将是“最高端的百万级豪车”。
尊界的拉动下,江淮能否成为下一个赛力斯?
“蔚小理零”:格局重塑,加速分化
新势力中,理想汽车仍然是唯一实现盈利的企业,但难掩疲态。
整体来看,今年前三季度,理想汽车实现收入1001.9亿元,同比增长22.0%,相比去年增长近两倍的速度,大幅放缓;归母净利润为45.1亿元,同比下滑25.4%。其中,第三季度公司营收达到429亿元,同比增长23.6%,虽创下历史新高,但略低于华尔街分析师预期的429.9亿元,净利润为人民币28亿元,同比仅增长0.3%。
从纯电MEGA的失利中重新回归增长轨道,理想借助低价车型理想L6实现热销,但前三季度仍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中。低价车型占比提高,产品销售结构调整也逐步影响着利润水平,汽车业务利润率降至20.9%,上年同期为21.2%。
从去年首次实现扭亏为盈以来,理想汽车已经连续八个季度盈利,在当前竞争激烈造车赛道,尤其是作为一家新势力车企,表现称得上亮眼,但依然无法否认利润增长节奏的放缓。
感知到疲态的理想,对于第四季度也给出了较为保守的营收和交付预期,预计第四季度车辆交付量为160000~170000辆,同比增长21.4%~29%;营收为432~459亿元,同比增长3.5%~10%,在外界看来又一次释放了增速放缓的信号。
这也意味着,理想汽车今年整年的交付量预期至高不超过52万辆,增幅不超过三成,这与理想汽车CEO李想年初所立下的80万辆交付目标,相差甚远。后有消息称全年交付目标下调至48万辆,眼下看下,理想全年交付成绩将大概率与这一成绩相符。
凭借MONA“回血”的小鹏和“黑马”零跑,均实现减亏,在今年第三季度交出了史上最强的一份财报。
今年前三季度,零跑汽车的营收达到187.1亿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总营收;净亏损则为29.0亿元,同比有所收窄。
其中,第三季度,零跑汽车实现营收98.6亿元,同比增长74.3%。零跑汽车称,营收增长的主因是产品交付量的增加,同时C16的上市带动了平均售价的增长;净亏损6.9亿元,上年同期和今年第二季度的净亏损分别为9.9亿元和12.0亿元。
得益于产品组合的优化、持续进行的成本管理工作以及销售增加形成的规模效应等原因,核心指标毛利率达到8.1%,而上年同期仅为1.2%。
营收同环比均获得了加大幅度的增长,毛利率改善明显,季度亏损也有所收窄,季度总交付86165台,同比接近翻倍增长,“黑马”零跑给出一份好的答卷。
从目前来看,零跑汽车此前规划的2024年实现5%的毛利率目标已基本实现。据悉,2025年,零跑汽车的毛利率目标是10%左右。
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在该公司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零跑汽车第四季度毛利率预计将维持第三季度稳步提升的态势,净亏损预计也将持续收窄,超额完成今年全年25万台的销售目标。此前预计零跑汽车将在2025年后半段实现盈利,现在看来进程会有所提前。
在低价车型MONA M03的带动下,小鹏汽车三季度营收达101亿元,同比增长18.4%,环比增长24.5%,归母净利润为-18.1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38.9亿元大幅减亏。今年以来,小鹏累计亏损近44亿元。
更为关键的毛利率,小鹏维持在了15.3%的水平,同比提升18.0个百分点,环比提升1.3个百分点,创下单季新高。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表示,小鹏P7+将成为小鹏新一代车型毛利率整体改善的新起点,全新车型和该款车型均将搭载P7+首发的一系列平台化新技术,期待新一代车型的稳态毛利率能达到双位数水平。
押注MONA M03和P7+,小鹏月交付量开始向3万+发起冲刺,2025年四季度是何小鹏所预计的盈利时间点。
“我相信我们在2025年的四季度才会开始进入到发展更快速的旋风期加速成长,并且走向盈利。”何小鹏表示。
理想汽车虽显疲态,但无法否认其盈利的能力;小鹏、零跑虽未走出亏损,但已大幅减亏。相比之下,蔚来汽车的三季报,似乎引发市场的担忧。
即便单季度交付61855辆,创季度新高,汽车毛利率提升至13.1%,但盈利表现不容乐观。
前三季度蔚来累计营收为460.28亿元,同比增长19.51%;净亏损152.90亿元,去年同期累计净亏损为153.52亿元,同比微小0.40%。更为窘迫的第三季度,营利双降,营收约186.74亿元,同比下滑2.1%,低于市场预期;净亏损50.6亿元,去年同期为净亏损45.57亿元,同比仍在扩大。
不过,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在财报电话会表示,蔚来2024年10月的交付量有所下降是主动为之,缩减了促销支出,此前多个月度交付量达2万辆以上,导致其提升毛利率的压力攀升。李斌表示:“持续提升蔚来品牌毛利率是我们的目标。”
面向2025年,李斌给出的交付量增长目标为同比增长100%,加速推进多品牌策略。
李斌预计,明年起蔚来将进入新一轮产品周期,乐道和萤火虫品牌将会有新的产品交付,公司将进入更快的增长阶段。
相比于其他新势力,蔚来的亏损面较大,单季度亏损额就超过了小鹏前三季度。单从利润上来说,昔日的“蔚小理”格局已经重塑,理想上岸,小鹏、零跑靠岸,何时上岸,蔚来将目标指向了2026年。
“随着明年销量翻倍,整体经营会继续实现正向增长,亏损明年预计将收窄,目标是2026年实现盈利。”李斌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