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侃活动遗产管理

创业   2024-12-04 02:35   上海  
对于所有中国会展人特别是身处上海的会展从业者以及那些曾经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相关工作的同仁,12月3日都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日子。
今晚和第十届会展业未来领袖论坛秘书处的小伙伴们开会时说起此事,并承诺要写一篇小文作为纪念。
22年前的今天,上海成为2010年世博会主办城市。这届世博会给上海这座城市以及包括会展教育在内的中国会展业发展带来了太多改变。当年教育部批复的全国第一批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两所大学都在上海,与2010年世博会也有直接的关系。
我有时甚至在想,如果“活动管理”(event management)的理念能更早在国内学术界和业界兴起,或许可以借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东风成为一个专业。如果这样,中国会展教育的格局将大为不同。
正所谓殊途同归,20多年过去,会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全国许多城市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活动管理的专业性和学科地位。
今天翻出来4年前的12月3日写的一篇推文,自己都觉得好笑,明明是为了mark这个特殊的日子,但落脚点却到了自己的一本书上。

18年的今天:上海成为2010年世博会主办城市

既然凌晨1点打开了电脑,自然有想说的话。此时此刻,除了仪式意义上的纪念,我想讨论一下活动的遗产管理问题。

什么是活动遗产管理?

顾名思义,对于大型活动,所谓遗产管理是指对奥运会、世界杯、世博会等大型活动在举办过程中及结束后所留下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成果进行规划、保护、利用和传承的过程。这些成果包括体育场馆等有形的基础设施,也包括文化影响、社会凝聚力增强等无形的效益。

在物质遗产管理方面,主要体现为场馆和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和景观。例如,在举办活动中打造的公共空间,如广场、公园等,要融入城市的公共空间体系。例如,作为世博文化公园的组成部分,上海的“双子山”在一定意义上也是2010年世博会的遗产。

在非物质遗产管理,主要包括文化遗产、社会影响和精神遗产。例如,要延续大型活动所带来的社会积极影响,如志愿者精神,在活动结束后,可以通过建立志愿者服务网络、开展志愿者培训和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将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志愿者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传承下去。

不同规模和类型活动的遗产管理
写到这里,我不禁思考一系列问题:
自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后,沈阳、西安、青岛、锦州等国内许多城市都举办了世园会,这些城市都制定了遗产管理计划吗?进博会成功举办了7届,目前有哪些称得上是遗产了?会展业未来领袖论坛是一个小活动,今年第10届,它也有遗产吗?一般的商业展览会,也会遇到遗产管理问题吗?
总的来说,小型活动,如社区内部的小型聚会、班级会等,规模小、持续时间短、涉及的资源和影响范围有限。这些小型活动结束后,通常不会留下具有长期价值的物质或非物质遗产。
对于一些中型活动,如中型商业展会、区域性的体育赛事等,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遗产,但相对来说不太复杂。
奥运会、世界杯、世博会等大型活动涉及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众多的参与者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它们会产生大量的物质遗产,如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大型展览建筑等;同时也会产生深远的非物质遗产,如文化的交流融合、社会凝聚力的增强等。这些遗产具有长期价值,并需要专业的规划、系统的维护和持续的利用,所以遗产管理问题比较突出。
概括而言,无论是什么类型,但凡有一定规模的活动,如果主办方具有遗产管理意识,那么将收到不同的效果,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能够确保活动所投入的资源在活动结束后得到持续利用,有助于推动环境友好型实践;从经济价值的角度,能够延长活动的经济收益周期,并更好促进产业融合与升级;从文化与社会价值的角度,能够将活动中展示的各种文化元素,如传统技艺、民俗表演、艺术作品等以记录、保存和传承的方式延续下去,并更好地增强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

谁应该有活动遗产管理意识?

1. 政府部门和社区组织

- 政府部门在城市规划、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他们需要考虑活动遗产对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长期影响。例如,政府可以将大型活动的场馆纳入城市公共设施体系进行长期管理,使其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

社区组织则可以通过活动遗产增强社区凝聚力,比如将社区活动的文化元素融入社区建设,促进社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活动组织者

- 活动组织者处于活动管理的核心地位,他们应当具备活动遗产管理意识。因为他们负责活动从策划到执行的全过程,能够在最初的规划阶段就考虑活动结束后的遗产问题。

例如,在策划一个大型音乐节时,组织者可以提前规划好音乐节结束后,场地设施如何进行改造用于其他文化活动,以及如何将音乐节品牌进行长期维护和推广。他们对活动的目标、资源分配和时间安排等有着决定权,有责任确保活动留下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能够得到妥善管理和有效利用。

3. 赞助商和投资者

- 赞助商和投资者为活动提供资金支持,他们的利益与活动的长期成功息息相关。具有活动遗产管理意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投资回报。

例如,一个赞助商为体育赛事提供资金,若赛事结束后能有效管理赛事遗产,如通过品牌授权等方式利用赛事品牌价值,赞助商的品牌也能获得更持久的曝光。而且,他们可以通过对活动遗产管理参与,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商业合作领域和市场影响力。

4. 活动参与者

- 包括观众、参展商、表演者等。对于观众来说,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各种文化、技术等内容。如果他们有活动遗产管理意识,就能更好地理解活动的价值,并且通过口碑传播等方式延续活动的影响力。

参展商和表演者也是如此,他们可以在活动结束后,继续利用在活动中所积累的资源和人气。比如参展商利用展会的品牌和客户资源进行后续的市场拓展,表演者将演出中的精彩片段用于个人作品的宣传等。

活动遗产管理意识是一种长期思维。一场活动绝非落幕即止,从策划开始,秉持此意识者便会谋划后续。它着眼于活动的全生命周期,历经岁月沉淀,持续挖掘、放大活动价值,服务长远发展。



活动研究
使命:致力于推广活动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推介优秀的活动研究成果,推进活动领域的产学研融合\x0d\x0a理念:聚力探新 分享致用\x0d\x0a口号:值得传播的活动研究发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