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律为加速的房性心律,R5、R10为窦性夺获心室(心室夺获)。
R5-R7为窦性心律。
R5后可见窦性P波未下传。
R4后可见窦性P波未下传。
2:1窦房阻滞,交界性逸搏心律、窦性夺获伴3位相右束支阻滞
延迟出现的过缓的心室波R3-R5,均齐,频率43次/min,呈室上性,可见干扰房室分离。
R6是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 呈右束支阻滞型, 前面有相关的P波, PR间期分别为0.3s,为窦性夺获伴3位相右束支阻滞,伪交接性反复搏动。
R6的PR间期为0.3s,说明此时已进入交接性逸搏后的相对不应期, P波冲动才能缓慢下传夺获心室。下传心室时右束支尚处于3位相, 因而形成右束支阻滞的心室夺获波。
通常情况下, 揭示右束支3位相阻滞多在基本节律的基础上发生各种过早搏动, 早搏后的长于基本周期的回归周期的出现, 使得回归周期后第一个基本节律的QRS正常化, 从而证实基本节律的右束支阻滞型是3相右束支阻滞。
本例的心室夺获所构成“QRS-P-QRS (RBBB型) ”的波形序列是“交接区伪反复搏动”, 因为2个QRS之间夹的不是逆行P波, 而是窦性P波。
固定的2:1窦房传导阻滞,少数是二度1型,多数是二度1型。
窦房传导比例改变为3:2时,就可将其区别开来。如长P-P间期短于2倍短P-P间期,为二度1型窦房传导阻滞。长P-P间期恰好是2倍窦律周期,则为二度11型窦房传导阻滞。
四、心室夺获